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代表人物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代表人物是()
1、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代表人物是()
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代表人物是(B、馬斯洛)。
人本主義心理學興起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美國。由馬斯洛創立,以羅杰斯為代表,被稱為除行為學派和精神分析以外,心理學上的第三勢力。
人本主義和其它學派最大的不同是特別強調人的正面本質和價值,而并非集中研究人的問題行為,并強調人的成長和發展。
:
馬斯洛根據動機與需要之間的關系,提出了經典的需要層次理論,即自下而上的生理、安全、歸屬感和愛、尊重、認知、審美和自我實現的一般模式。由于人有自我實現的需要,才使有機體的潛能得以實現、保持和增強。
但每個人的需要和動機不一,自我實現的標準和結果各異,不能將一個人自我實現的標準和模式強加到他人身上。
正如馬斯洛所說,一個人能夠成為什么,他就必須成為什么,他必須忠于自己的本性。自我實現的兩個基本條件是無條件尊重與自尊。自我實現者以開放的態度對待經驗,其自我概念與整個經驗結構是和諧一致的,體驗到一種無條件的自尊,并能與他人和諧相處。
2、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代表人物
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代表人物馬斯洛、羅杰斯。
人本主義心理學在20世紀50-60年代興起于美國,是美國當代心理學主要流派之一。以馬斯洛、羅杰斯等人為代表的人本主義心理學派,與精神分析學派和行為主義學派分道揚鑣,形成心理學的第三思潮。
人本主義于20世紀50~60年代在美國興起,70~80年代迅速發展,它既反對行為主義把人等同于動物,只研究人的行為,不理解人的內在本性,又批評弗洛伊德只研究神經癥和精神病人,不考察正常人心理,因而被稱之為心理學的第三種運動。
人本主義心理學是心理學界近三十年來崛起的第三勢力,它有整體化的時代發展趨勢,它抗衡于第一勢力精神分析學派與第二勢力行為主義心理學,是人類認識自己的一個新的里程碑。
人本學派強調人的尊嚴、價值、創造力和自我實現,把人的本性的自我實現歸結為潛能的發揮,而潛能是一種類似本能的性質。人本主義最大的貢獻是看到了人的心理與人的本質的一致性,主張心理學必須從人的本性出發研究人的心理。
自我理論:
剛出生的嬰兒并沒有自我的概念,隨著他(她)與他人、環境的相互作用,他(她)開始慢慢地把自己與非自己區分開來。當最初的自我概念形成之后,人的自我實現趨向開始激活,在自我實現這一股動力的驅動下,兒童在環境中進行各種嘗試活動并產生出大量的經驗。
通過機體自動的估價過程,有些經驗會使他感到滿足、愉快,有些即相反,滿足愉快的經驗會使兒童尋求保持、再現,不滿足、不愉快的經驗會使兒童盡力回避。在孩子尋求積極的經驗中,有一種是受他人的關懷而產生的體驗,還有一種是受到他人尊重而產生的體驗,不幸的是兒童這種受關懷尊重需要的滿足完全取決于他人。
3、人本主義心理學代表人物有哪些
人本主義心理學代表人物有:
1、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年)。奧地利精神病醫師、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
2、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阿德勒,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有《神經病的形成》、《自卑感》等著作。曾追隨弗洛伊德探討神經癥問題,但也是精神分析學派內部第一個反對弗洛伊德的人。
3、卡爾·榮格
榮格,瑞士心理學家。1907年開始與弗洛伊德合作,發展及推廣精神分析學說長達6年之久,之后與弗洛伊德理念不和,分道揚鑣,創立了榮格人格分析心理學理論。他的理論和思想至今仍對心理學研究產生深遠影響。
4、艾瑞克·弗洛姆
美籍德國猶太人。人本主義哲學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學家。畢生致力修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以切合西方人在兩次世界大戰后的精神處境。他的精神分析學說對世界有影響力。
5、卡爾·羅杰斯
美國心理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理論家和發起者、心理治療家,被心理學史學家譽為“人本主義心理學之父”。從事心理咨詢和治療的實踐與研究,并因“以當事人為中心”的心理治療方法而馳名。
4、人本主義的代表人物是
人本主義的代表人物是:馬斯洛、羅杰斯。
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基本主張:
1、心理學的科學觀:
人本主義心理學作為人文主義取向的心理學,強調對人的經驗,特別是對那些體現人類真正本性的特殊領域進行研究;強調問題中心,反對方法中心。他們還認為心理學不是價值中立的,而是涉及了人的價值的科學。
2、心理學的對象論:
在研究對象上,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主張通過對健康人的內在意識經驗的研究,來揭示人類所具有的本性、潛能和價值等。
3、心理學的方法論:
(1)問題中心的方法論原則:
主張先有問題后有方法,也就是問題中心論。
(2)折中融合的方法論原則。
(3)具體研究方法:
馬斯洛的整體分析法、羅杰斯的現象學方法。
4、馬斯洛自需要論:
(1)需求層次理論,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實現需要。
(2) 需要層次之間的關系。
羅杰斯自我心理學的主要理論:
(1)自我的概念:
自我論是羅杰斯心理學體系中的一個核心概念。自我論的產生始于經驗,自我論是個人對自己獨特的知覺、看法、態度、價值觀的綜合,包括理想自我和現實自我。
現實自我是指真實存在中的自我,是個人目前的真實狀況;理想自我是指期望中的自我。兩者的一致性程度可作為個體心理和諧的標志。
(2)自我實現傾向:
他認為,我們每個人天生就有一種內在的動機,即自我實現傾向。自我實現傾向在生理上表現為追求能滿足基本生存需要或能使有機體更健康的食物、水以及空氣等,在心理上表現為使機體的潛能充分地發揮。
(3)兩種積極關注:
①條件性積極關注:
如果父母及周圍的人對兒童需要的滿足提出了附加條件,只有兒童的反應和行為符合成人的標準時,才能獲得積極關注,這種關注就是條件性積極關注。
②無條件的積極關注:
如果父母和周圍人對兒童這種需要的滿足不提出任何附加條件,即不管兒童的行為是好是壞、是否符合成人標準,都能得到周圍人的積極關注,這種關注就是無條件的積極關注。
請添加微信號咨詢:19071507959
最新更新
推薦閱讀
猜你喜歡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