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當共剪西窗燭下一句,何當共剪西窗燭的下一句是什么
1、何當共剪西窗燭的下一句是什么
何當共剪西窗燭的下一句是:卻話巴山夜雨時。
這是李商隱的《夜雨寄北》中的詩句。
《夜雨寄北》全詩如下: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全詩的字面意思:你問我回家的日期,我還沒有確定的日期,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瀝瀝,雨水已漲滿秋池。什么時候我們才能一起秉燭長談,相互傾訴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全詩賞析:
詩的開頭兩句以問答和對眼前環境的抒寫,闡發了孤寂的情懷和對妻子深深的思念。后兩句即設想來日重逢談心的歡悅,反襯今夜的孤寂。這首詩即興寫來,寫出了詩人剎那間情感的曲折變化。語言樸實,在遣詞、造句上看不出修飾的痕跡。
次句“巴山夜雨漲秋池”是詩人告訴妻子自己身居的環境和心情。秋山夜雨,總是喚起離人的愁思,詩人用這個寄人離思的景物來表了他對妻子的無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個秋天的某個秋雨纏綿的夜晚,池塘漲滿了水,詩人獨自在屋內倚床凝思。想著此時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憶他們從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著自己的孤獨。
三、四句“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這是對未來團聚時的幸福想象。心中滿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將來。那時詩人返回故鄉,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竊竊私語,情深意長,徹夜不眠,以致蠟燭結出了蕊花。他們剪去蕊花,仍有敘不完的離情,言不盡重逢后的喜悅。這首詩既描寫了今日身處巴山傾聽秋雨時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來日聚首之時的幸福歡樂。
2、何當共剪西窗燭的下一句是什么
“何當共剪西窗燭”的下一句是“卻話巴山夜雨時”,這兩句詩的意思是什么時候你我才能重新聚首,一起在西窗邊剪燭花;到那個時候再告訴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譯文
你問我回家的日子,我還沒有確定回去的日子;今晚巴山下著大雨,雨水漲滿了秋天的河池。
什么時候你我才能重新聚首,一起在西窗下共剪燭花;那時再告訴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賞析
詩的一、二句對作者眼前的環境進行了抒寫,表達了作者孤寂的情懷和對妻子深深的懷念;詩的后兩句則是作者用想象時的重逢來反襯今夜的孤寂。這首詩一共寫了兩次夜雨,第一次是實寫,第二次是虛寫;詩人在秋雨綿綿的夜晚觸景生情,用豐富而自然的聯想來表現他們夫妻的恩愛之情,整首詩的表達也是十分含蓄而深情的。
3、何當共剪西窗燭的下一句是什么
1、何當共剪西窗燭的下句詩句是卻話巴山夜雨時。
2、詩句出自唐代詩人李商隱的《夜雨寄北》,全詩如下: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3、這首詩是晚唐詩人李商隱身居遙遠的異鄉巴蜀寫給在長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絕句。詩人用樸實無華的文字,寫出他對妻子的一片深情,親切有味。全知詩構思新巧,自然流暢,跌宕有致。
4、何當共剪西窗燭下一句是什么
“何當共剪西窗燭”下一句是“卻話巴山夜雨時”。出自晚唐詩人李商隱的七言絕句《夜雨寄北》。
夜雨寄北
君問歸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
譯文
你問我何時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來啊!
我此時唯一能告訴你的,就是這正在盛滿秋池的綿綿不盡的巴山夜雨了。
如果有那么一天,我們一齊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燭花。
相互傾訴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那該多好!
這首詩是李商隱身居異鄉巴蜀,寫給遠在長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絕句,是詩人給對方的復信。詩的開頭兩句以問答和對眼前環境的抒寫,闡發了孤寂的情懷和對妻子深深的懷念。后兩句即設想來日重逢談心的歡悅,反襯今夜的孤寂。這首詩即興寫來,寫出了詩人剎那間情感的曲折變化。語言樸實,在遣詞、造句上看不出修飾的痕跡。與李商隱的大部分詩詞表現出來的的辭藻華美,用典精巧,長于象征、暗示的風格不同,這首詩卻質樸、自然,同樣也具有“寄托深而措辭婉”的藝術特色。
這首詩構思新巧,跌宕有致,言淺意深,語短情長,具有含蓄的力量,千百年來吸引著無數讀者,令人百讀不厭。
李商隱(813—858),唐代詩人。字義山,號玉溪生、樊南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開成(唐文宗年號,836—840)進士,曾任縣尉、秘書郎和東川節度使判官等職。因受牛李黨爭影響,被人排擠,潦倒終身。所作詠史詩多托古以諷時政,無題詩很有名。擅長律絕,富于文采,構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獨特風格。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隱晦之病。他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十六,故并稱為“三十六體”。有《李義山詩集》。
請添加微信號咨詢:19071507959
最新更新
推薦閱讀
猜你喜歡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