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貍祠下,“佛貍祠下”典故的由來
1、“佛貍祠下”典故的由來
佛(bì)貍祠:拓跋燾小名佛貍。元嘉二十七年(450年),他曾反擊劉宋,兩個月的時間里,兵鋒南下,五路遠征軍分道并進,從黃河北岸一路穿插到長江北岸。在長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宮,即后來的佛貍祠。
拓跋燾(408年-452年3月11日),字佛貍伐,代郡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人。鮮卑族,北魏第三位皇帝,太宗明元帝拓跋嗣長子,母為明元密皇后杜氏。南北朝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
:百度百科-拓跋燾
2、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出自哪里
“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出自宋代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煽盎厥?,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這句話的意思是:真是不堪回首,拓跋燾祠堂香火盛,烏鴉啄祭品,祭祀擂大鼓。
3、佛貍祠下是什么意思?。?/h3>
“佛貍祠下”的注音是:bì lí cíxià,佛貍祠遺址在今南京市六合區東南的瓜埠山上。北魏太武帝(字佛貍)于宋元嘉二十七年擊敗王玄謨的軍隊以后,在山上建立行宮。即后來的“佛貍祠”。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作者】辛棄疾【朝代】宋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煽盎厥祝鹭傡粝?,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白話翻譯:
江山千古依舊,割據的英雄孫仲謀,卻已無處尋覓。無論繁華的舞榭歌臺,還是英雄的流風余韻,總被無情風雨吹打而去。那斜陽中望見的草樹,那普通百姓的街巷,人們說寄奴曾經居住。遙想當年,他指揮著強勁精良的兵馬,氣吞驕虜一如猛虎。
元嘉帝多么輕率魯莽,想建立不朽戰功封狠居胥,卻落得倉皇逃命,北望追兵淚下無數。還記得四十三年前,我戰斗在硝煙彌漫的揚州路。真是不堪回首,拓跋燾的行宮下,神鴉叫聲應和著喧鬧的社鼓。有誰會來尋問,廉頗將軍年紀已老,他的身體是否強健如故?
怎么能回首啊,當年拓跋燾的行宮外竟有百姓在那里祭祀,烏鴉啄食祭品,人們過著社日,只把他當作一位神祇來供奉,還有誰會問,廉頗老了,飯量還好嗎?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寫于宋寧宗開禧元年 ,時辛棄疾六十六歲。當時韓侂胄執政,正積極籌劃北伐,閑置已久的辛棄疾于前一年被起用為浙東安撫使,這年春初,又受命擔任鎮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
從表面看來,朝廷對他似乎很重視,然而實際上只不過是利用他那主戰派元老的招牌作為號召而已。辛棄疾到任后, 一方面積極布置軍事進攻的準備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識到政治斗爭的險惡,自身處境的孤危,深感很難有所作為。
辛棄疾支持北伐抗金的決策,但是對獨攬朝政的韓侂胄輕敵冒進的作法,又感到憂心忡忡,他認為應當做好充分準備,絕不能草率從事,否則難免重蹈覆轍,使北伐再次遭到失敗。辛棄疾的意見沒有引起南宋當權者的重視,他來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懷古憶昔,心潮澎湃,感慨萬千,于是寫下了這篇詞中佳作。
4、佛貍祠下的讀音是什么?
佛貍祠下的讀音是bì lí cí xià。
佛:生母b,韻母i,讀四聲。
貍:生母l,韻母i,讀二聲。
祠:生母c,韻母i,讀三聲。
下:生母x,韻母i、a,讀四聲。
出自:《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是南宋詞人辛棄疾創作的一首詞。作者是懷著深重的憂慮和一腔悲憤寫這首詞的。
原文節選: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譯文:怎么能回首啊,當年拓跋燾的行宮外竟有百姓在那里祭祀,烏鴉啄食祭品,人們過著社日,只把他當作一位神祇來供奉,還有誰會問,廉頗老了,飯量還好嗎?
文學賞析
詞以“京口北固亭懷古”為題。京口是三國時吳大帝孫權設置的重鎮,并一度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劉裕生長的地方。面對錦繡江山,緬懷歷史上的英雄人物,正是像辛棄疾這樣的志士登臨應有之情,題中應有之意,詞正是從這里著筆的。
上片懷古抒情。第一、二句中,“千古”,是時代感,照應題目“懷古”;“江山”是現實感,照應題目“京口北固亭”。
作者站在北固亭上瞭望眼前的一片江山,腦子里一一閃過千百年來曾經在這片土地上叱咤風云的英雄人物,他首先想到三國時吳國的皇帝孫權,他有著統一中原的雄圖大略,在遷都建業以前,于建安十四年(209年)先在京口建“京城”,作為新都的屏障,并且打垮了來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軍隊,保衛了國家。可是如今,像孫權這樣的英雄已無處尋覓的了。
請添加微信號咨詢:19071507959
最新更新
推薦閱讀
猜你喜歡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