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節又重陽,中秋佳節又重陽什么意思
1、中秋佳節又重陽什么意思
中秋節過后是重陽節。
出處:李清照《醉花陰》
原文: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釋意:薄霧彌漫,云層濃密,日子過得郁悶愁煩,龍腦香在金獸香爐中繚裊。又到了重陽佳節,臥在玉枕紗帳中,半夜的涼氣剛將全身浸透。
在東籬邊飲酒直到黃昏以后,淡淡的黃菊清香溢滿雙袖。此時此地怎么能不令人傷感呢?風乍起,卷簾而入,簾內的人兒因過度思念身形竟比那黃花還要瘦弱。
應作“瑞腦銷于金獸”解。“瑞腦”即一種香料,比如現在的“樟腦”;“銷”即“銷毀”、“燒毀”,意為燒香;“金獸”即黃色的獸型香爐。全句的意思:在一種黃銅鑄造的獸型香爐里焚燒一種叫“瑞腦”的香料。
上片與秋涼情景,由白天寫到夜晚,愁苦孤獨之情充滿其中。首二句就白晝來寫:“薄霧濃云愁永晝。”這“薄霧濃云”不僅布滿整個天宇,更罩滿詞人心頭。“瑞腦消金獸”,寫出了時間的漫長無聊,同時又烘托出環境的凄寂,天氣陰沉,香已燃盡渲染寂寥無聊的環境氛圍,
“佳節又重陽”點明時令,也暗示心緒不好、心事重重的原因。每逢佳節倍思親。佳節時本應該夫妻團圓、共同飲酒賞菊,而如今只有自己,所以,才會“玉枕紗廚,夜半涼初透”的。這種涼,既是身體之涼,更是心里之凄涼,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玉枕紗廚”這樣一些具有特征性的事物與詞人特殊的感受中寫出了透人肌膚的秋寒,暗示詞中女主人公的心境。)而貫穿“永晝”與“一夜”的則是“愁”、“涼”二字。深秋的節候、物態、人情,已宛然在目。這是構成下片“人比黃花瘦”的原因。下片則倒敘黃昏時獨自飲酒的凄若。古人在舊歷九月九日這天,有賞菊飲酒的風習。
2、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是什么意思?
釋義:又到了重陽佳節,臥在玉枕紗帳中,半夜的涼氣剛將全身浸透。
出處:宋·李清照《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
原文: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譯文:
薄霧彌漫,云層濃密,日子過得愁煩,龍涎香在金獸香爐中繚裊。又到了重陽佳節,臥在玉枕紗帳中,半夜的涼氣剛將全身浸透。在東籬邊飲酒直到黃昏以后,淡淡的黃菊清香溢滿雙袖。莫要說清秋不讓人傷神,西風卷起珠簾,簾內的人兒比那黃花更加消瘦。
一、創作背景
這首詞是李清照前期的懷人之作。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十八歲的李清照嫁給太學生趙明誠,婚后不久,丈夫便“負笈遠游”,深閨寂寞,她深深思念著遠行的丈夫。崇寧二年(1103年),時屆重九,人逢佳節倍思親,便寫了這首詞寄給趙明誠。
二、賞析
《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作品。這首詞是作者婚后所作,通過描述作者重陽節把酒賞菊的情景,烘托了一種凄涼寂寥的氛圍,表達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孤獨與寂寞的心情。
上片詠節令,寫別愁;下片寫賞菊情景。作者在自然景物的描寫中,加入自己濃重的感情色彩,使客觀環境和人物內心的情緒融和交織。尤其是結尾三句,用黃花比喻人的憔悴,以瘦暗示相思之深,含蓄深沉,言有盡而意無窮,歷來廣為傳誦。
結尾“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簾卷西風”,乍看可有可無,少此一筆似亦無損于詩意。實則不然。四字有“簾卷”、“西風”兩個意象、“西風”以凄冷、蕭瑟的一面加強了詞的情調氣氛,“簾卷”構成室內和室外的聯系。
沒有“簾卷”,“人比黃花瘦”就變成單純比喻。有此一筆,則交待出當簾卷西風之際,詞人看到簾外黃花,因物生感迸發出了“人比黃花瘦”這樣的心聲。顯得真切自然,中間插以“簾卷西風”一句寫景物,亦顯得跌宕回腸,符合詞人千回百轉的感情節奏。
來源:百度百科-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
來源:百度百科-李清照
3、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
意思是:薄霧彌漫,云層濃密,日子過得愁煩,龍涎香在金獸香爐中繚裊。又到了重陽佳節,臥在玉枕紗帳中,半夜的涼氣剛將全身浸透。在東籬邊飲酒直到黃昏以后,淡淡的黃菊清香溢滿雙袖。莫要說清秋不讓人傷神,西風卷起珠簾,簾內的人兒比那黃花更加消瘦。出處:《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作品。這首詞是作者婚后所作,通過描述作者重陽節把酒賞菊的情景,烘托了一種凄涼寂寥的氛圍,表達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孤獨與寂寞的心情。上片詠節令,寫別愁;下片寫賞菊情景。作者在自然景物的描寫中,加入自己濃重的感情色彩,使客觀環境和人物內心的情緒融和交織。尤其是結尾三句,用黃花比喻人的憔悴,以瘦暗示相思之深,含蓄深沉,言有盡而意無窮,歷來廣為傳誦。
此詞在藝術上的一個特點是“物皆著我之色彩”,從天氣到瑞腦金獸、玉枕紗廚、簾外菊花,詞人用她愁苦的心情來看這一切,無不涂上一層愁苦的感情色彩。在結構上自起句至“有暗香盈袖”,都是鋪敘筆法;而把節日離索的刻摯深情留在結拍,使它如高峰突起。“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成為全篇最精彩之筆。以花木之“瘦”,比人之瘦,詩詞中不乏類似的句子,這是因為正是“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這三句,才共同創造出一個凄清寂寥的深秋懷人的境界。“莫道不消魂”,直承“東籬把酒”以“人擬黃花”的比喻,與全詞的整體形象相結合。“簾卷西風”一句,更直接為“人比黃花瘦”句作環境氣氛的渲染,使人想象出一幅畫面:重陽佳節佳人獨對西風中的瘦菊。有了時令與環境氣氛的烘托,“人比黃花瘦”才有了更深厚的寄托,此句也才能為千古傳誦的佳句。此詞的另一個特點是含蓄。唐司空圖認為含蓄的主要特征是:“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語不涉及,若不堪憂。”(《詩品·含蓄》)從字面上看,這首《醉花陰》沒有寫離別之苦,相思之情,但仔細尋味,它的每個字都浸透了這一點。從她不時去看香爐里的瑞腦燃燒了多少(也即時間過去了多少)的細節中,讀者可以感到她簡直是度日如年。白天好不容易挨過去了,晚上更加難捱。李清照不直接寫“每逢佳節倍思親”,而是寫失眠,寫一直到半夜都沒有睡著。看來她不只是身體感到涼,主要的還是內心感到涼。于是她對趙明誠那苦苦思念之情便從字里行間洋溢而出。讀罷全詞,一位不堪忍受離別之苦的少婦形象生動地立在讀者眼前。全詞明白如話,沒有冷澀難懂之處,表達的感情卻十分深沉細膩。暢達與深沉相結合
4、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是是什么意思?
出自宋代李清照的《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又到了重陽佳節,臥在玉枕紗帳中,半夜的涼氣剛將全身浸透。這首詞是作者婚后所作,通過描述作者重陽節把酒賞菊的情景,烘托了一種凄涼寂寥的氛圍,表達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孤獨與寂寞的心情。
“佳節又重陽”一句有深意。古人對重陽節十分重視。這天親友團聚,相攜登高,佩茱萸,飲菊酒。李清照寫出“瑞腦消金獸”的孤獨感后,馬上接以一句“佳節又重陽”,顯然有弦外之音,暗示當此佳節良辰,丈夫不在身邊,“遍插茱萸少一人”,不禁叫她“每逢佳節倍思親”。“佳節又重陽”一個“又”字,是有很濃的感情色彩的,突出地表達了她的傷感情緒。
請添加微信號咨詢:19071507959
最新更新
推薦閱讀
猜你喜歡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