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未然,光未然簡介
1、光未然簡介
光未然簡介:
光未然(1913~2002.1.28 )原名張光年,湖北省光化縣人(現老河口市),現代著名詩人,文學評論家,著作頗豐。1927年在家鄉參加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
30年代起從事進步戲劇活動和文學活動。1936年在武漢發表歌詞《五月的鮮花》,譜曲后在抗日救亡活動中廣泛傳唱。創作組詩《黃河大合唱》,經冼星海譜曲后,在延安首次上演。
1940年去重慶,從事文藝活動,創作長篇敘事詩《屈原》。1949年后,一直在北京從事文藝活動。先后擔任《劇本》、《文藝報》、《人民文學》主編,以張光年署名發表了大量文學、藝術評論。文章立論謹嚴,文風灑脫,勇于面對重大文藝現象發表意見。
:
個人作品:
光未然的著作有論文集《戲劇的現實主義問題》(1957)、《文藝辯論集》(1958) 、《風雨文談》(1982)。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光未然出版的詩集有《五月花》(1960),共收錄了作者解放前后的代表作 30余首,其中包括長詩《屈原》、組詩歌詞《黃河大合唱》、《三門峽大合唱》等名篇。
未入集的作品尚有政治抒情詩《革命人民的盛大節日》、《驚心動魄的一九七六年》,以及長篇敘事詩《英雄鉆井隊》等。
歌詞《五月的鮮花》,組詩歌詞《黃河大合唱》,論文集《風雨文談》、《青春文談》、《光未然戲劇文選》、《江海日記》、《向陽日記》、《文壇回春紀事》、《光未然詩存》和一部詩歌集,論文《新時期社會主義文學在闊步前進》等。
光未然1940年在重慶從事文藝活動,創作長篇敘事詩《屈原》,在白色恐怖下用詩的形式曲折地表達了人民群眾堅持抗戰、反對投降、反對分裂、反對倒退的強烈要求。“皖南事變”后他被迫出走緬甸,團結華僑文化界和華僑青年從事反法西斯的文化活動。
1942年回到云南,1943年3月到1944年9月,根據流傳的民歌編寫了長篇敘事詩《阿細人的歌》,同時創作了抒情長詩《綠色的伊拉瓦底》。
1984年被選為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1984年12月30日,他在中國作家協會第四次會員大會上做了題為《社會主義文學在闊步前進》的會議主旨報告。著有論文集《戲劇的現實主義問題》(1957)、《文藝辯論集》(1958)、《風雨文談》(1982)。
2、光未然的個人資料以及《黃河頌》的寫做背景
光未然(1913年11月1日—2002年1月28日),原名張光年,湖北省光化縣人,中共黨員,現代詩人、文學評論家。光未然曾任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書記。并被選為第三、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共產黨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
現代·光未然《黃河頌》寫做背景:
1938年11月武漢淪陷后,詩人光未然帶領抗敵演劇三隊,從陜西宜川縣壺口附近東渡黃河,轉入呂梁山抗日根據地。
途中親臨險急流、怒濤漩渦、礁石瀑布,目睹黃河船夫們與狂風惡浪搏斗的情景,聆聽了悠長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號子。次年1月抵達延安后,醞釀并寫出了《黃河大合唱》組詩。此詩即為組詩八章中的第二篇。
主題思想:
《黃河頌》當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題的現代詩。它是一首頌詩,著眼于“歌頌”,在結構上與組詩第一章《黃河船夫曲》是緊密相承的。《黃河船夫曲》描寫:“烏云滿天,驚濤拍岸,黃河的船夫,在暴風雨中搏戰,經過千辛萬苦終于到達了彼岸。
這象征著我們偉大的民族和人民突破驚濤駭浪般的重重困難,終于取得輝煌的勝利。”于是在第二章《黃河頌》中,詩人作為時代的歌手出現,他站在高山之巔,代表祖國英勇的兒女,向著黃河唱出了頌歌。
用澎湃的激情熱情地謳歌了黃河的宏偉氣勢、源遠流長,對中華民族的孕育和巨大的保護作用,并表達了學習黃河精神,鑄就像它一樣偉大堅強的決心。全詩以英勇的氣概和堅強的決心表達了保衛黃河,保衛中國的思想感情。
內容簡介:
詩人開篇就以呼告的手法直接稱讀者為“朋友”,這是詩人抒發感情的需要,直接揭示黃河形象和它所表現出來的民族精神,點明“歌頌黃河”這一主題。之后是“望”中所見,描繪了黃河波濤澎湃、“濁流宛轉”、浩浩蕩蕩的氣勢。
接著分三個層次贊頌黃河:贊頌黃河養育了中華民族;贊頌黃河的歷史貢獻,像一道天然屏障保衛著中華民族;指出黃河的地理優勢,贊頌黃河對中華民族精神的滋潤。最后由實到虛,歌頌黃河地域寬廣,澤及眾生,并代表中華兒女發出要向它學習的誓言。
接下來由“我”落筆,由“我”的“望”引出對黃河形象的描寫,一直統領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兩面”而所“望”的內容,既有寫實的成分,也有雄奇瑰麗的想像,條理清楚,章法謹嚴:先是近鏡頭特寫——“驚濤澎湃,掀起萬丈狂瀾”。
再是俯瞰全景式的總寫——“濁流宛轉,結成九曲連環”;然后是縱向描寫黃河的流向——“從昆侖山下,奔向黃海之邊”;最后橫向展開到黃河流域兩岸——“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兩面”。可以說層次清楚,條理分明,為下文的“頌”作了很好的鋪墊。
3、光未然的簡介
光未然簡介
現代詩人,文學評論家。原名張光年。湖北省光化縣人。1913年11月 1日生。1927年在家鄉參加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這次革命失敗后,曾做過商店學徒、書店店員和小學教員。
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稍后因鄂北組織被破壞,失掉黨的組織關系。 30年代起從事進步的戲劇活動和文學活動。1936年在武漢發表歌頌抗日志士、反對賣國投降的歌詞《五月的鮮花》,由閻述詩譜曲后,在抗日救亡活動中廣泛傳唱。1937年重新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年,他的《街頭劇創作集》出版。1939年1月,率領抗敵演劇第三隊由晉西抗日游擊區奔赴延安。同年3月,創作組詩《黃河大合唱》。經人民音樂家冼星海譜曲后,4月在延安首次上演,此后在全國各地廣泛傳唱,受到抗日軍民的熱烈歡迎。這組詩,雄健磅礴,深沉渾厚,是中華民族抵御外侮的英雄詩篇,也是抗日戰爭時代現實的悲壯圖畫。反映了人民空前的覺醒,表現出強烈的民族氣節和不屈服的斗爭精神。在藝術上,全詩構思完整,布局講究,以黃河這一中華民族的象征為貫穿形象,熔鑄了澎湃的激情,使全詩呈現出強大的力度。同時由于詩人從中國傳統詩詞表現手法上汲收借鑒,組詩節奏明快,語言凝煉。
光未然1940年在重慶從事文藝活動,創作長篇敘事詩《屈原》,在白色恐怖下用詩的形式曲折地表達了人民群眾堅持抗戰、反對投降、反對分裂、反對倒退的強烈要求。“皖南事變”后他被迫出走緬甸,團結華僑文化界和華僑青年從事反法西斯的文化活動。1942年回到云南,1943年3月到1944年9月,根據流傳的民歌編寫了長篇敘事詩《阿細人的歌》,同時創作了抒情長詩《綠色的伊拉瓦底》。
1944年光未然在云南與李公樸、聞一多一道從事民主運動和詩歌朗誦活動,1945年10月,受到國民黨政府的迫害,離開昆明。次年由北平進入華北解放區,先后在北方大學藝術學院、華北大學文藝學院主持教學工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光未然一直在北京從事文藝
活動。先后擔任《劇本》、《文藝報》、《人民文學》主編,以張光年署名寫了大量的文學、藝術評論。這些文章立論謹嚴、文風灑脫,勇于面對重大的文藝現象發表意見,先后就歷史劇、神話劇中的反歷史主義的傾向問題,戲曲遺產中的現實主義問題及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等問題撰文論述,同時對新詩創作問題積極探討,以自己的創作實踐和理論研究,推動了中國新詩的創作繁榮。
1984年12月30日,他在中國作家協會第四次會員大會上做了題為《社會主義文學在闊步前進》的會議主旨報告。著有論文集《戲劇的現實主義問題》(1957)、《文藝辯論集》(1958)、《風雨文談》(1982)。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光未然出版的詩集有《五月花》(1960),共收錄了作者解放前后的代表作 30余首,其中包括長詩《屈原》、組詩《黃河大合唱》、《三門峽大合唱》等名篇。未入集的作品尚有政治抒情詩《革命人民的盛大節日》、《驚心動魄的一九七六年》,以及長篇敘事詩《英雄鉆井隊》等。光未然的詩激情澎湃,氣勢雄偉,善于以華美的形象包蘊艱難突進的大時代的激流。
光未然曾任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書記。并被選為第三、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現為中國共產黨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
4、光未然簡介
光未然,男,(1913-2002),原名張光年,在他89年的人生歲月中,經歷了顛沛流離、激昂奮進、風華正茂的青年時代,他一生筆耕不輟,每天記日記,他開蒙甚早,并利用一切機會如饑似渴地學習外語、中國古典文學,如詩經、楚辭、古代文論、文字學等,并潛心研究戲劇、音樂,閱讀了大量外國文學名著和社會科學方面的著作。
他創作了組詩《黃河大合唱》《五月的鮮花》《屈原》等詩作;在身患多種病痛的晚年,他關心青年作家的創作,并完成了厚重的古典文學研究成果《駢體語譯文心雕龍》,之后由上海書店出版社出版,實現了他40年的心愿。
1927年在家鄉參加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這次革命失敗后,曾做過商店學徒、書店店員和小學教員。2002年光未然在完成了《張光年文集》的編審工作后,于2002年1月28日在北京辭世,享年89歲。
主要作品:
光未然的著作有論文集《戲劇的現實主義問題》(1957)、《文藝辯論集》(1958)《黃河大合唱》、《風雨文談》(1982)。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光未然出版的詩集有《五月花》(1960),共收錄了作者解放前后的代表作30余首,其中包括長詩《屈原》、組詩歌詞《黃河大合唱》、《三門峽大合唱》等名篇。未入集的作品尚有政治抒情詩《革命人民的盛大節日》、《驚心動魄的一九七六年》,以及長篇敘事詩《英雄鉆井隊》等。
歌詞《五月的鮮花》,組詩歌詞《黃河大合唱》,論文集《風雨文談》、《青春文談》、《光未然戲劇文選》、《江海日記》、《向陽日記》、《文壇回春紀事》、《光未然詩存》和一部詩歌集,論文《新時期社會主義文學在闊步前進》等。
請添加微信號咨詢:19071507959
最新更新
推薦閱讀
猜你喜歡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