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電效應方程,光電效應方程是怎樣的?
1、光電效應方程是怎樣的?
光電效應方程如下:
Ek=hv-W0
(h為普朗克常量,ν為入射光頻率,W0為逸出功)。
愛因斯坦于1905年提出在空間傳播的光是不連續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叫做一光子光子的能量,跟它的頻率成正比及E=hv中的h叫做普朗克常量,(h=6.63×10^-34J·S)
如果入射光子的能量hν大于逸出功W0,那么有些光電子在脫離金屬表面后還有剩余的能量,也就是說有些光電子具有一定的動能。因為不同的電子脫離某種金屬所需的功不一樣,所以它們就吸收了光子的能量并從這種金屬逸出之后剩余的動能也不一樣。
2、光電效應的4個公式
光電效應公式是E=Hv-W。
光電效應方程是愛因斯坦推廣的一個光學方程,光電效應中,金屬中的電子在飛出金屬表面時要克服原子核對它的吸引而做功。
光學(optics)是物理學的重要分支學科。也是與光學工程技術相關的學科。狹義來說,光學是關于光和視見的科學,optics詞早期只用于跟眼睛和視見相聯系的事物。
光電流:在光電效應現象中釋放出的光電子在外電路中運動形成的電流叫做光電流。
光電效應是物理學中一個重要而神奇的現象,在光的照射下,某些物質內部的電子會被光子激發出來而形成電流,即光生電。
3、光電效應方程是什么?
的
4、愛因斯坦光電效應方程是什么?
愛因斯坦完美地解釋了光電效應,公式是:hv=W0+Ek。
含義是:光子照射到金屬表面,能量克服逸出功后,轉化為了電子逃逸出來的動能Ek。
光電效應用波動理論(普朗克常量),解釋了光的粒子屬性。
:
愛因斯坦科學方面的后世紀念:
1955年8月,在愛因斯坦去世四個月之后,第99號元素被命名為“锿”(Einsteinium),以紀念愛因斯坦的貢獻。
1973年3月5日發現的小行星2001被命名為愛因斯坦。
1978年11月13日X射線觀測衛星HEAO-2發射升空;1979年3月14日,為紀念愛因斯坦誕辰100周年而將HEAO-2用他的名字命名。
請添加微信號咨詢:19071507959
最新更新
推薦閱讀
猜你喜歡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