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譜范圍,光譜中紅外,紫外,可見光的光譜范圍分別為多少
1、光譜中紅外,紫外,可見光的光譜范圍分別為多少
紅外光譜范圍一般是780nm ~ 300μm
可見光波段為 380nm ~ 780nm
紫外光譜范圍 10nm ~ 380nm
2、各種可見光的波長范圍是多少
1、紅光:波長范圍:760~622納米;
2、橙光:波長范圍:622~597納米;
3、黃光:波長范圍:597~577納米;
4、綠光:波長范圍:577~492納米;
5、青光:波長范圍:492~450納米;
6、藍光:波長范圍:450~435納米;
7、紫光:波長范圍:435~390納米;
可見光是電磁波譜中人眼可以感知的部分,可見光譜沒有精確的范圍;一般人的眼睛可以感知的電磁波的波長在400~760nm之間,但還有一些人能夠感知到波長大約在380~
:
可見光的波長范圍在770~390納米之間。波長不同的電磁波,引起人眼的顏色感覺不同。770~622納米,感覺為紅色;622~597納米,橙色;597~577納米,黃色;577~492納米,綠色;492~455納米,藍靛色;455~390納米,紫色。
可見光的主要天然光源是太陽,主要人工光源是白熾物體(特別是白熾燈)。它們所發射的可見光譜是連續的。氣體放電管也發射可見光,其光譜是分立的。常利用各種氣體放電管加濾光片作為單色光源。
來源:百度百科-可見光
3、紅外光譜區的范圍是多少
范圍是:(0.75μm~300μm)
通常將紅外光譜分為三個區域:近紅外區(0.75~2.5μm)、中紅外區(2.5~25μm)和遠紅外區(25~300μm)。一般說來,近紅外光譜是由分子的倍頻、合頻產生的;
中紅外光譜屬于分子的基頻振動光譜;遠紅外光譜則屬于分子的轉動光譜和某些基團的振動光譜。
由于絕大多數有機物和無機物的基頻吸收帶都出現在中紅外區,因此中紅外區是研究和應用最多的區域,積累的資料也最多,儀器技術最為成熟。通常所說的紅外光譜即指中紅外光譜。
:
應用:
紅外光譜對樣品的適用性相當廣泛,固態、液態或氣態樣品都能應用,無機、有機、高分子化合物都可檢測。
此外,紅外光譜還具有測試迅速,操作方便,重復性好,靈敏度高,試樣用量少,儀器結構簡單等特點,因此,它已成為現代結構化學和分析化學最常用和不可缺少的工具。
紅外光譜在高聚物的構型、構象、力學性質的研究以及物理、天文、氣象、遙感、生物、醫學等領域也有廣泛的應用。
紅外吸收峰的位置與強度反映了分子結構上的特點,可以用來鑒別未知物的結構組成或確定其化學基團;而吸收譜帶的吸收強度與化學基團的含量有關,可用于進行定量分析和純度鑒定。
另外,在化學反應的機理研究上,紅外光譜也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其應用最廣的還是未知化合物的結構鑒定。
紅外光譜不但可以用來研究分子的結構和化學鍵,如力常數的測定和分子對稱性的判據,而且還可以作為表征和鑒別化學物種的方法。
例如氣態水分子是非線性的三原子分子,它的v1=3652厘米、v3=3756厘米、v2=1596厘米而在液態水分子的紅外光譜中,由于水分子間的氫鍵作用,使v1和v3的伸縮振動譜帶疊加在一起,在3402厘米處出現一條寬譜帶,它的變角振動v2位于1647厘米。
在重水中,由于氘的原子質量比氫大,使重水的v1和v3重疊譜帶移至2502厘米處,v2為1210厘米。以上現象說明水和重水的結構雖然很相近,但紅外光譜的差別是很大的。
:百度百科--紅外光譜
4、紫外光譜的波長范圍是
波長范圍是10~380 nm,它分為兩個區段。
波長在10~200 nm稱為遠紫外區,這種波長能夠被空氣中的氮、氧、二氧化碳和水所吸收,因此只能在真空中進行研究工作,故這個區域的吸收光譜稱真空紫外,由于技術要求很高,目前在有機化學中用途不大。波長在200~380 nm稱為近紫外區,一般的紫外光譜是指這一區域的吸收光譜。
波長在400~750 nm范圍的稱為可見光譜。常用的分光光度計一般包括紫外及可見兩部分,波長在200~800 nm(或200~1000 nm)。
測量意義
準確測定有機化合物的分子結構,對從分子水平去認識物質世界,推動近代有機化學的發展是十分重要的。采用現代儀器分析方法,可以快速、準確地測定有機化合物的分子結構。在有機化學中應用最廣泛的測定分子結構的方法是四大光譜法:紫外光譜、紅外光譜、核磁共振和質譜。紫外和可見光譜(ultraviolet and visible spectrum)簡寫為UV。
請添加微信號咨詢:19071507959
最新更新
推薦閱讀
猜你喜歡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