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儀休,公儀休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1、公儀休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公儀休是一個身體力行的為師者,他所教授的學生們均德行兼?zhèn)洌钍芎迷u。
公儀休為春秋時期的魯國人,官至魯國宰相,才學豐厚,德行高尚,深知官場為官之道,也明白為人品性端正,因為律己守法而聞名于世,其所教導的學生均很出名。主要成就是廉政、遵守法律,因為廉政而不收禮物、守法被流傳后世。
人物特點
公儀休雖為一朝宰相,但是深諳生活之道,深知知足常樂的道理,對他來說能天天吃魚便能使他心滿意足,相信有魚吃便是他感到富足的一種方式。為宰相的他理應享受到榕湖富貴,但是據(jù)資料可查,他家園中有自己種的菜圃,也有其妻自己織布的記載,可見公儀休生活并不奢侈,是一個懂得節(jié)儉之人。
2、公儀休是個什么樣的人
清正廉潔而不收禮物、遵紀守法。
公儀休擔任魯相以后,規(guī)定魯國一切做官的人,不得經(jīng)營產(chǎn)業(yè)、與民爭利,他認為做官的人,是在大的方面已經(jīng)得到利益了,民眾力農(nóng)、務工、做生意,是取得一些小利,受大者不得再取小,因此,做官的人是不能兼做生意的。
公儀休自己也是身體力行的。他自家園子里長的冬葵菜,很好吃,他就把這些冬葵萊全拔掉了;他家中的妻子織布自己用,他就把織布機燒了,叫妻子回娘家。他說:如果我們做官的人家都經(jīng)營產(chǎn)業(yè),農(nóng)工婦女生產(chǎn)的東西賣給誰呢。
他的這種做法與他自己規(guī)定的“受大者不得取小”相符合。也看出了他是一個關心老百姓生活的好官,他寧可自己多花錢從外面買菜買布,也不讓自家人種菜織布,為的就是讓買菜織布的普通老百姓有生意做有錢賺,的的確確是一個難得的好官。
評價
對公儀休嗜魚故事的評價:公儀休嗜魚的故事,講的是很實在的小道理:受賄就要丟官,丟官以后,人家當然不會再送賄賂給你,你自己卻又因為失去了俸祿,什么愛好也都無法實現(xiàn)了,因此,受賄是不合算的。
公儀休是出身魯國的博士,魯國的博士或當為儒生,公儀休在這里所講的道理,卻又不同于儒家的那些從高起點出發(fā)的大道理。不過。這里講的小道理,卻很實在,人人能算這筆賬。
3、關于公儀休的故事
原文
1、公儀休相魯而嗜魚,國人獻魚而不受。其弟諫曰:“嗜魚不受,何也?”公儀休曰:“夫唯嗜魚,故不受也。受魚而免于相,則不能自給魚,無魚而不免于相,長自給于魚。” 2、公儀休相魯而嗜魚,一國獻魚,公儀子弗受,其弟子諫曰:“夫子嗜魚,弗受何也?”答曰:“夫唯嗜魚,故弗受。夫受魚而免于相,雖嗜魚,不能自給魚,毋受魚而不免于相,則能長自給魚。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為己者,不如己之自為也。’‘
譯文
1、公儀休做魯國的宰相并且特別喜歡吃魚,一個楚國人買魚來獻給他,公儀先生卻不接受。他的弟子勸他說:“您喜歡吃魚而不接受別人的魚,這是為什么?”他回答說:“正因為愛吃魚,我才不接受。假如收了別人獻來的魚,就會被罷免相位。我又不能自己供給自己魚。如果不收別人給的魚,就不會被罷免宰相,我能夠長期自己供給自己魚。” 2、公儀休是春秋時魯國人。他很喜歡吃魚,當了魯國的國相后,全國各地的許多人都送魚給他,他都一一謝絕了。他的學生勸他說:“老師,您這樣喜愛吃魚,可別人送上門來,為什么不要呢?”公儀休聽了,回答道:“正因為我喜愛吃魚,才不能隨便接受別人送來的魚。如果我因為這點小利小賄而被罷免了國相,這樣我就不能滿足這個嗜好了。如果我廉潔奉公,不接受別人的賄賂,就不會被免掉職位,也就能常常吃到魚了。”
寓意
【說明】這則寓言故事說,公儀休愛吃魚,可不受魚。公儀休不徇私受賄,這是好的,值得稱贊;但他反對貪贓受賄的出發(fā)點是怕自己因受魚而被免相,歸根結底還是為了保持自己的地位。 春秋時期魯國的相國公儀休嗜魚如命,無魚不吃飯。在其上任相國時,親賓姻戚,甚至素不相識者都買魚送他。公儀休崇尚名節(jié),一概予以謝絕,送魚的人都有所望而來,掃其興而歸。有一學生聞其老師當了相國,特地買了幾尾時鮮大魚登門恭賀,公儀休一如既往,拒不收納。學生深感奇怪,問道:“老師素來喜食魚,卻因何不受?”公儀休回答說:“時人投我所好,送魚者紛至沓來,我身為相國,居于群臣之首,理應以廉為宗,故雖嗜魚而始終不敢受人一魚。”學生想了想,復勸道:“我送魚是盡師生之誼,別無所求,請老師通融一次。”公儀休連連搖頭說:“入仕為官,貴在不貪,受禮納賄,敗壞吏治,污濁官場,此戒萬不可開。如今我居相位,有俸祿可買魚吃,若因貪贓枉法而丟了官職,自己無錢買魚,別人也不會再送魚來,到時倒真吃不到魚了。你是我的學生。既是愛師,還是愛我以德為好。”學生終于被說服,便持魚而歸。 典出自《淮南子》。據(jù)《淮南子·道應訓》載:“公儀休相魯而嗜魚。一國獻魚,公儀子弗受。其弟子諫曰:‘夫子嗜魚,弗受何也?(或:夫子嗜魚而不受,何也?)’答曰:‘夫唯嗜魚,故弗受也。夫受魚而免于相,雖嗜魚,不能自給魚;毋受魚而不免于相,則能長自給魚’。”這段文字的大意是:公儀休當魯相,他很喜歡吃魚,于是國中人都送魚給他,但他都不接受。他的弟子勸他:“您喜歡吃魚,為什么又不接受人家的魚呢?”公儀休回答說:“正因為喜歡吃魚,才不接受人家的魚。如果因為接受人家的魚而被免職,雖然喜歡魚,也沒法給自己弄到魚了;而不接受人家送的魚,就不會被免職,那么我就永遠有魚吃了。”這則故事在《淮南子》中,是用以對道家以不為自己反而能為自己得到好處,知道滿足就不會遭到困辱思想的演述。公儀休嗜魚中包含的樸素思想,可以給當今從政者鑒。
啟示
公儀休嗜魚拒魚的故事,千百年來之所以被人們傳為美談,就是因為他能夠清醒認識個人好惡與事業(yè)興衰成敗之間的關系,始終做到管住小節(jié),抵御誘惑,慎其所好寫出了公儀休的清廉。給我們的啟示:清白做人,堂正為官。
人物資料
戰(zhàn)國初期魯國人,由于才學優(yōu)異做了魯國國相。他遵奉法度,按原則行事,絲毫不改變規(guī)制,因此百官的品行自然端正。他命令為官者不許和百姓爭奪利益,做大官的不許占小便宜。
4、公儀休拒收魚小古文翻譯是什么
《公儀休拒收魚》小古文翻譯如下:
公儀休做魯國的宰相,很愛吃魚,全國的人都搶著買魚送給他,公儀休不接受。他的學生周永馳勸他說:“老師愛吃魚卻不接受別人送的魚,為什么呢?”
他回答說:“正因為我很愛吃魚,所以不接受。如果接受了魚,就必然有低就別人的臉色;有了低就別人的臉色,就可能歪曲違背法律;法律被歪曲違背了,宰相就會被罷免。雖然我喜歡吃魚,別人肯定不會長期供給我魚吃,那時,我又不能自己供給自己魚吃;如果不接受送的魚,宰相就不會被罷免,雖然不能吃別人送的魚,我能夠自己長期供給自己魚吃。”
這是明白了依靠別人不如依靠自己。依靠為自己辦事的人不如自己去辦事的道理啊!
賞析
公儀休喜歡吃魚,卻不接受他人的饋贈,這種安分守己的自我約束,不僅是清正廉潔的道德修養(yǎng)與為官底線,更是他的人生智慧所在。“夫唯嗜魚,故不受也。”因為喜歡,所以不受,這也是個辯證法。公儀休知道,一旦自己收了別人的魚,就必定要遷就于他們;遷就于他們,就會違背法律;違背法律,就會被罷免相位。到那時候,即使是他愛吃魚,別人也不會再送了。
可是他如果不收魚,就不會被罷免宰相,也就能夠長期自我供給魚吃了。這就是明白“恃人不如自恃”“人之為己者不如己之自為”的道理,用老百姓的話說,就是靠人不如靠自己。
請?zhí)砑游⑿盘栕稍儯?9071507959
最新更新
推薦閱讀
猜你喜歡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