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問題,公共政策問題構建的步驟包括
1、公共政策問題構建的步驟包括
公共政策問題構建的步驟包括:
第一個,以問題感知體悟問題情境。第二個,以問題搜索認定元問題。第三個,以問題界定發現實質問題。第四個,以問題陳述建立正式問題。
相關內容參考:
1、公共政策問題含義
公共政策問題,指的是統治集團或是社會大部分人感到現實中出現的某類狀況和他們的利益以及期望,還有規范和價值有較為突出的矛盾、進而通過團體或組織活動,要求社會公共組織以及政府采取行動解決的,被社會公共組織以及政府列入政策議程的社會問題,或是公共問題。
2、公共政策問題的基本內涵:
第一個,客觀的事實或是問題情境,政策問題來自部分能夠觀察到的,能夠表述出來的問題情境以及客觀事實。
第二個,問題的察覺。客觀的事實或是情境被社會大部分人,或是統治集團,再或是少數權威統治者察覺,從各自的角度感受到問題存在。
第三個,現實和利益期望等產生沖突。較為嚴重的沖突讓人們有強烈的需求,或是受剝奪感,必須采取行動來改變這類狀況。
第四個,團體和組織活動。人們只有進行團體或是組織行動,才可能影響相關公共組織以及政府。
第五個,政府以及社會公共組織的重要政策行動。由相關政府組織或是社會公共組織按照法律要求采取相應的政策行動,來進行解決。
2、什么是探討公共政策的原因和結果方面的問題
探討公共政策的原因和結果方面的問題,旨在理解公共政策制定和實施的來龍去脈以及其對社會和經濟的影響。
1. 原因問題:為什么需要制定某項公共政策?這可能涉及到社會、政治、經濟、環境等多個方面的因素。例如,一項政策可能是由于社會問題的嚴重性、公眾的關注或壓力,或者是由于政治領導人的倡議而制定的。理解政策原因可以幫助人們理解政策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2. 目標問題:公共政策的目標是什么?這可以是多個方面的目標,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進社會公正、保護環境等。理解政策目標可以幫助人們明確政策的目的和期望的結果,從而評估政策是否按預期運作。
3. 實施問題:如何實施該公共政策?這可能涉及到資源分配、行政管理、法律法規等多個方面。例如,某項公共政策可能需要配備專門的機構來執行,還需要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和行政規定。了解實施細節可以幫助人們理解政策如何運作,以及政策實施可能面臨的問題和挑戰。
通過分析公共政策的成因與結果,我們可以增進對公共政策本質和規律的認識,從而更好地參與社會和政治生活。
3、公共政策學的問題識別是指
公共政策存在的意義就在于解決特定的問題。然而現實世界諸多事務的紛繁與龐雜,注定了政策問題建構的復雜性與艱巨性。不同的群體、不同的層級對于政策問題的認知與解析千差萬別:有些人可以入木三分的剖析政策問題,而有些人視政策問題如同霧里看花;有時決策者熱情對待的某些政策問題,而百姓卻覺得十分淡漠。導致這些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們本著求解的意識來詳細洞察政策問題的建構。
一、公共政策問題研究
欲建構政策問題,必須要有開闊的視野和歷史的眼光,必須從政策問題研究的愿景與意義的宏觀角度來審視政策問題,這樣之于政策問題的構建便會有新的理解和發現。
(一)公共政策問題研究的愿景
我們之所以要研究政策問題,除了政策問題作為政策過程的起點必須加以分析之外,還必須秉承去除為了問題研究而研究問題的功利性。我們認為公共政策問題研究的愿景(Shared Vision)應為政策問題聚焦、政策問題的研究提供動力與能量。它包括三個要素:政策問題研究的目標、政策問題研究的價值觀、政策問題研究的使命觀。
1.政策問題研究的目標
政策問題之于問題群簇的剝離(去偽與存真分析);政策問題的科學界定(現象與本質分析);政策問題的圖景展示(可能性與可行性分析)。
2.政策問題研究的價值觀
政策問題研究是開放的、持久的、動態的;政策問題是全民的不是私有領域;政策問題的研究伴隨著沖突,但此種沖突須是建設性的。
3.政策問題研究的使命觀
揭示政策問題的本質,還原政策問題的真相;尋找問題進入政策議程的有效途徑;探索政策問題分析的科學方法;為構建良好的政策產出做出貢獻。
(二)公共政策問題研究的現實意義
最近以來人們都在談論“大國的崛起”。中國國力的日漸強盛,使人們增強了民族自尊心與自信心,因而“大國夙愿”作為一種“歷史的回歸”是符合潮流的。然而伴隨著發展中呈現的紛雜問題,中國也變成了不折不扣的“問題大國”,這就迫切需要我們化解各種問題,進而才能構建和諧社會。作為鏡鑒,我們可以參看美國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由約翰遜(L. Johnson)總統所設計的、其目的為把美國建成一個人人平等的“偉大社會”計劃。但不幸的是,這個計劃破滅了。美國著名學者莫瑞(C.Murray)在其《喪失根基》一書中,認為其破滅的一個主要原因在于:美國領導人對貧窮成因問題的界定錯誤。決策層錯誤地認為當時美國的貧窮是“結構貧窮”,這樣的貧窮僅僅通過經濟的增長是根除不了的,必須要求政府對財富進行重新分配。為此,美國政府支付了現金補貼、食品券、醫療保險等巨額福利費用,但是結果卻是:窮人并沒有減少,福利政策造就了大批完全依賴政府的群體,而且還引發了美國家庭結構變化,如單親家庭的增多。
簡單地說,美好的許諾和宏偉的計劃的確容易讓人感動,但是從“偉大社會”的案例中我們要認識到:美好社會構想的實現需要解決正確、真實的政策問題。約翰遜總統曾感嘆的說:“我們遭遇的麻煩不在于解決問題,而在于明白問題”?;蛟S這種說法對于政策問題研究的意義概括有不及而無過之。我們可以說,成功的政策肇始于清晰的、良好的政策問題開端。
二、公共政策問題背景
任何公共政策都根植于一定的社會背景。所以當我們驚嘆為什么我們的時代是如此茂盛地出產政策問題的時候,我們不得不探求政策問題的背景。
在20世紀初,西方國家工業化進程不斷加快,這時的物質生產是機械的、單一的。與之相符合的是韋伯(M.Weber)看來最為理想的層級節制的組織形態,專業技術知識的運用是它的專長。這時的政策問題主要來自于基礎設施建設、經濟的成長與社會容納能力等方面,其結構相對簡單。政策問題主要由權力精英來處理,他們與大眾是威權與弱勢的關系。
二戰之后,西方國家紛紛向信息化社會過渡,腦力勞動在生產過程中所占地位越來越高、私人產能越來越強、社會階層分化明顯。這時的科層體系發生了動搖,民營化改革浪潮此起彼伏、公共選擇理論也獲得了自己的“市場”。這時的政策問題主要是涉及民權、民生,其主要由權力精英與利益集團來處理。但是隨著民主意識的提升,精英的權威不斷受到猛烈的挑戰。
進入新世紀,西方國家的社會形態發生了網絡化、離心化趨勢,商品經濟、法治非常成熟,非政府組織等民間力量勃興,人們更加懂得自我完善的意義。在政府體系當中,分權化運動日益加速。伴隨著基本生活資料的滿足,人們開始關注一些較高層次的政策問題,如環境、人權、主權、全球性問題等。政策問題的構建呈現了多主體參與的特征,政策問題之間的關聯性越發增強,政府注重與多元的社會力量進行互動,網絡之于政策問題的作用凸顯。
在中國,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社會正在經歷著深刻的轉型。在轉型的過程中,社會分化在加速,民間力量崛起,社會結構的規范體系、觀念要素也不斷趨向復雜化、多元化。社會矛盾與摩擦在增加,不同社會群體和階層的利益意識不斷被喚醒和強化,對利益的追求成為社會行為的強大動力。隨著中央政府簡政放權、地方實力的增強,地方與中央博弈日漸增多。不同層次的政策問題層出不窮,既有解決民生的政策問題,如醫保、社保、失業、就業、教育等,也有較高訴求的人權、民族等政策問題。雖然精英主導政策問題構建,但其他多元力量對于政策問題的干預能力也在進一步增強。
基于時代發展的脈絡,一定時期的政策問題都是符合一定規律的。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從最初滿足民眾生理安全需要到現在滿足民眾自我實現的需要,政策問題的層次似乎也在遵循著馬斯洛(A.Maslow)的“需要層次”梯度不斷地演進。
三、公共政策問題識別
政策問題是什么?政策問題又來自于哪里?只有明了政策問題涵義、準確的識別政策問題,才能真正的分析和研究政策問題,乃至整個政策過程。
(一)公共政策問題的涵義
學者德瑞(D.Dery)于1984年出版了《政策分析中的問題界定》一書,對政策問題涵義及界定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因此被一些學者稱之為“問題界定之父”。很多學者進行了類似的研究,以下列出具有代表性的政策問題的涵義:
安德森(J.Anderson):從政策意圖的角度來看,政策問題可以被定義為某種條件或環境。這種條件和環境引起社會上某一部分人的需要或不滿足,并為此尋求援助或補償。尋求援助和補償的活動可以由那些受環境影響的人直接從事,也可以由別人以他們的名義進行。該定義強調一定的條件和環境對于政策問題產生的影響,但是并沒有清晰地指出政策問題認定的主體。
鄧恩(W.Dunn):政策問題是還沒有實現的,通過公共行動可能追求得到的需求、價值或改進的機會。該定義雖然指出了政策問題實現所經由的路徑——公共行動,但是把政策問題表述為“需求、價值或改進的機會”則顯得模糊。
張金馬:公共問題、社會問題只有當通過個體與集團的行動向政府有關部門提出,而且該問題又屬于該部門權限,政府又試圖采取干預的手段去解決時,才會把它們列入政府議程,此時的問題就成為政策問題。該定義突出了政府在政策問題認定過程中的主導地位,但是僅僅以政府是否存有“解決”的意圖來判定政策問題,則限制了政策問題的范圍。
林水波:所謂政策問題,乃是在一個社群中,大多數人覺察到或關心到的一種情況,與他們所持有的價值、規范或利益相沖突時,便產生一種需要、以及某種被剝奪或不滿足的感覺,于是通過團體的活動,向權威當局提出,而權威當局認為所提出的屬其權限范圍內的事務,且有采取行動,加以解決的必要者。該定義比較全面的闡釋了政策問題的內涵,但是政策制定者并非要等待沖突出現時才去認定政策問題,這就忽視了政策制定者發現政策問題的能動性。
觀察以上四種定義,我們可以發現對政策問題的理解存在著一些共識:政策問題都源自于客觀存在,而這種客觀存在又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與價值?;谶@些共識,我們認為,所謂公共政策問題,就是指經過政府認可的,通過公共行為希望解決既存的或是潛在的問題。
(二)公共政策問題的識別模式
從目前學術界對于政策問題的研究現狀來看,我們可以從兩種模式來考量政策問題的識別。
1.識別模式I:公共政策分析起點——政策問題
從私人問題向政策問題的轉化過程來看,學者們普遍接受了逐級轉化的觀點。
(1)從問題到社會問題。什么是“問題”?這多少會給人們帶來某種“語義學混亂”(Semantic Confusion)。人們對問題的看法是不同的,“我眼中的世界,總與你有所不同:我們期待別人所擁有的,恰好是我們極度缺乏的;我們拼命指責別人的,則恰好是深藏于我們內心的”。其實,“問題就是現有的狀況與期望的狀況之間產生的偏差”。但是光有客觀存在的偏差是不行的,我們還要看偏差的幅度與范圍,地球上有60多億人,偏差多的很。但是有一部分的偏差是帶有共性的,這部分偏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起社會的共鳴,即產生解決的訴求。所以偏差的范圍出現在個人身上,就是個人問題,個人能否解決關鍵要看個人的力量,其他人大多是不關心也不會感興趣的;偏差的范圍超出了個人的范圍,在社會范圍內具有共性,那么它就變成了社會問題,需要動用社會的力量去加以解決。
(2)從社會問題到公共問題。能夠引起人們共性的問題也是不計其數,即社會問題具有廣泛性。但是人們對于社會問題的性質有著不同的反應,有些只是作為茶余飯后的談資,或是貽笑大方的爆料,并不會吸引人們去主動采取行動。當社會問題只影響到與特定利益群體時,其涉及范圍還是比較小的。當某些社會問題的影響已不再局限在某個群體或某些社會生活領域,對人們利益的影響超脫某個群體或某個領域時,社會問題就轉化為公共問題了。
(3)從公共問題到公共政策問題。訴求本身不等于解決。因為存在資源稀缺性及偏好的選擇,所以并不是所有的公共問題都能成為政策問題的。因此,任何公共管理機構在一定的社會發展階段和時期只能將一部分公共問題確定為政策問題。當公共權力主體意識到社會公共問題已經妨礙整體社會發展,并且認同這種公眾的政策訴求時,公共問題就變成為公共政策問題。
按照格斯頓(L.N.Gerston)的解釋,“所有的政策問題都源于個人問題,只有個人問題演化為達成廣泛共識的、激化的公共問題,進而造成了政治上的‘困境’,才會成為政策問題”。
2.識別模式II:公共政策分析起點——社會問題
現實世界中,政策問題是否都按照問題的自然演化過程來進行呢?是否政府都在等待問題變得一發而不可收拾的時候,才把這樣的問題定義為政策問題,采取行動加以解決呢?
從學理上講,識別模式I的分析起點為政策問題。這種論點“凍結了政策研究和政策制定之間應有的互動關系”。因為人們普遍認同“政策問題”是指政策制定者認為有必要采取行動加以解決的問題,所以,只要經過主體認定了就成為了政策問題。但是這樣一來就忽視了認定的方法與科學性的重要性。因此政策研究應該從客觀存在的社會問題開始,而不是從政策制定者認定的“政策問題”開始,也就是說應該在政策制定者認定“政策問題”以前就對社會問題展開研究。
所以,我們認為,“政策分析的起點應該是社會問題的客觀存在和主觀認定”。政策制定者對于政策問題的認定應該以清晰地界定“社會問題”為基礎,這樣其中隱含的科學含義更多些。政策問題的識別應該挖的更深一些,挖出“根”來。了解一個政策問題的深層次背景,這就“好比醫務人員了解病人的醫療史,對于政策分析人員來說是很重要的,它可以降低誤診的可能性”。否則我們的政策問題研究就缺乏前瞻性,造成政策資源調動具有盲目性、應急性。
四、公共政策問題分析
公共政策的制定實際上就是找出問題癥結的過程,故有人稱公共政策為“把脈學”。沒有政策問題意識和政策問題分析能力就不會有科學的解釋政策問題和解決政策問題的思想方法,可以說,政策問題分析是政策思想方法、知識積累和發展的邏輯力量。
(一)公共政策問題的特性
4、公共政策問題認定后政策制定者首當其沖要考慮的是(\u3000 \u3000)。
確定政策目標。
公共政策問題(Public Policy Problem),社會問題,是指統治集團或社會大多數人感到現實中出現的某種情況與他們的利益、期望、價值和規范有相當嚴重的矛盾和沖突,進而通過團體或組織活動要求有關社會公共組織和政府采取行動加以解決,并被后者列入政策議程的社會問題或公共問題。
公共政策問題的基本內涵,應主要包括如下五個方面:
1.客觀的事實或問題情境:政策問題來源于一些可以觀察到的,能夠表述出來的客觀事實和問題情境。
2.問題的察覺:客觀的事實或情境已為社會大多數人或統治集團及其少數權威統治者所察覺,從各自的角度感覺到了問題的存在。
3.現實與利益期望等的沖突性:嚴重的沖突使人們感到有強烈的需求或者是一種受到剝奪的感覺,有必要采取行動改變這種狀況。
4.團體與組織活動:人們只有采取一定的團體或組織行動才有可能影響有關公共組織和政府。
5.政府和社會公共組織的必要政策行動:由有關政府組織或社會公共組織依法采取相應的政策行動來加以解決。
不同領域有不同的公共政策體系,也有不同的解決政策問題的特殊條件、資源和手段。因此,在確認政策問題時,必須首先確定其所屬的領域,弄清政策問題的性質界限。這樣才能有助于保持各個領域中政策的連續性。
公共政策的領域和性質界限一般劃分為若干類別,如政治問題、經濟問題、科技問題、教育問題、人口問題、環境保護問題、軍事問題、外交問題,等等。由于社會生活是有機聯系在一起的,各個領域也是相互滲透、交融的,因此,有時一個政策問題的性質界限可能是交叉重疊的。
請添加微信號咨詢:19071507959
最新更新
推薦閱讀
猜你喜歡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