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意見,如何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
1、如何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
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方法:改進社會治理方式、激發社會組織活力、創新有效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體制、健全公共安全體系
1、改進社會治理方式。堅持系統治理,加強黨委領導,發揮主導作用,鼓勵和支持社會各方面參與,實現治理和社會自我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堅持依法治理,加強法治保障,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社會矛盾。堅持綜合治理,強化道德約束,規范社會行為,調節利益關系,協調社會關系,解決社會問題。堅持源頭治理,標本兼治、重在治本,以網格化管理、社會化服務為方向,健全基層綜合服務管理,及時反映和協調人民群眾各方面各層次利益訴求。
2、激發社會組織活力。正確處理和社會關系,加快實施政社分開,推進社會組織明確權責、依法自治、發揮作用。適合由社會組織提供的公共服務和解決的事項,交由社會組織承擔。支持和發展志愿服務組織。限期實現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真正脫鉤,重點培育和優先發展行業協會商會類、科技類、公益慈善類、城鄉社區服務類社會組織,成立時直接依法申請登記。加強對社會組織和在華境外非組織的管理,引導它們依法開展活動。
3、創新有效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體制。健全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建立暢通有序的訴求表達、心理干預、矛盾調處、權益保障機制,使群眾問題能反映、矛盾能化解、權益有保障。
4、改革行政復議體制,健全行政復議案件審理機制,糾正違法或不當行政行為。完善人民調解、行政調解、調解聯動工作體系,建立調處化解矛盾糾紛綜合機制。改革信訪工作制度,實行網上受理信訪制度,健全及時就地解決群眾合理訴求機制。把涉法涉訴信訪納入法治軌道解決,建立涉法涉訴信訪依法終結制度。
5、健全公共安全體系。完善統一權威的食品品安全監管,建立最嚴格的覆蓋全過程的監管制度,建立食品原產地可追溯制度和質量標識制度,保障食品品安全。深化安全生產管理體制改革,建立隱患排查治理體系和安全預防控制體系,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健全防災減災救災體制。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創新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依法嚴密防范和懲治各類違法犯罪活動。
2、怎樣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進一步打造社會治理新格局?
社會治理是指政府、社會組織和個人在社會生活中相互協作,共同管理社會事務的過程。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可以進一步打造社會治理新格局,以下是幾點建議:
加強政府職能轉變。政府應該從傳統的行政主導型向以服務為導向的新型政府轉變,注重與社會組織和市場力量合作,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和效率。
推動社會組織發展。政府應該加大對社會組織的支持力度,鼓勵和引導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促進社會組織的多元化和發展。
建立信息化的社會治理平臺。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建立信息化的社會治理平臺,實現政府部門、社會組織和個人之間的信息共享和協同管理。
推進社區治理創新。加強社區自治,推動社區治理創新,建立居民自治組織和社區服務機構,提高社區服務和管理能力。
強化法治保障。加強法律法規建設,完善法律體系,建立健全法律監督機制,維護公共秩序和社會穩定。
總之,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需要政府、社會組織和個人共同努力,通過多種手段和方式實現社會治理的現代化和科學化,進一步打造社會治理新格局。
補充:2021年國家也對此下發了文《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意見》
3、如何加強社會管理創新
導語:社會精細化治理的內涵究竟是什么?其中包含著怎樣的運行機制?通過何種路徑得以有效實踐?以“政府精細化管理”的概念替代了“社會精細化治理”,僅僅從行政規范化、評估標準化、流程技術化等管理主義的角度解讀社會治理問題,忽視了社會主體在治理過程中的能動作用。下面是我帶來的如何加強社會管理創新,希望對你有幫助。
以基層創新延伸治理的縱向空間:
基層是社會創新的前沿陣地,而社區作為民眾基本生活和頻繁互動的場所,更是成為探索新型治理方式的一線。針對當前社會治理存在的縱向深度不足,服務難以到位的問題,可以利用基層進行有限成本“試錯”的途徑,激發民間能人巧匠的創造性與積極性,在不斷嘗試、調整的過程中,逐步“縫合”當下社會治理的漏洞。
第一,發揮社區委員會承上啟下的連接作用。在中國,社區處于國家權力的末梢,成為政府組織秩序與社會自發秩序的節點。在公共政策、公眾的生活秩序和社會組織的利益等多重關系交錯的空間中,社區行政精英們更加容易發掘當下社會治理的漏洞,并從治理實踐和民間活動中找到相應填補方式,更容易實現社會創新。
第二,重視社區群眾組織橫向溝通的協調作用。社區中具有共同愛好和訴求的人們由于生活空間的相近而容易結合到一起,形成居民自我服務、自我管理的`群眾組織。這些組織在心理慰藉、文化娛樂、生活幫扶等領域提供了政府無法提供的服務。通過組織間日常溝通與合作,組織與個人的接觸與互動,在一定程度上打破“陌生人”隔閡,提升了社區公共活動開展的容易程度。
第三,推動社區的建設與發展,離不開政府部門工作方式的轉變。改變傳統以指標為主的價值體系和指令式的工作方法,改變集權式地將大量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事務下移的傾向。對社區協助辦理的行政事務進行梳理,避免給社區工作者帶來沉重的行政工作負擔。同時,推動政府與社區展開契約式合作,讓渡出社區的自治空間。
以信息化技術溝通治理的網絡散點:
第一,利用網絡技術平臺重塑業務流程,提升工作效率。呈現在網絡上的組織結構必然是經過繁瑣環節的去除以及單元的優化整合。經過重塑后的業務流程,不僅能把每個人的工作潛能調動起來,還能加大事后監督的力度,強化管理責任,有效提高工作速度。
第二,促進信息和流程的公開,增進信息共享。網絡的推廣應用提升了信息的擴展性,在更加透明和公開的網絡信息平臺上,不同治理主體的相對優勢會突顯出來,這為更好的服務與更持久的合作奠定了基礎。
第三,推進公共服務供給的高效化與智能化。在影響行政效率的諸多因素中,科學技術因素無疑占據著重要的地位。網絡技術平臺不僅使政府、企業和其他社會組織由傳統柜臺式服務向網絡化服務轉型,而且促使各主體內部機構和服務進行整合與重組,驅使其運作方式由原來的技能型向智能化轉變。
全面提升績效評估的標桿與撬動作用。
第一,以績效為導向實現管理成本精算化與結果優化的結合。改進目標管理方式完善績效評估體系,逐步實施精細化管理,將考核目標進行細化和適度指標化,突出考核目標的戰略性,同時加強過程管理,實現績效考評動態化,有利推進政府效能提升。
第二,以特色創新目標績效考核為抓手,不斷推動社會治理創新的新局面。績效考核有助于推動政府部門間的良性競爭。各地各部門在創新創優導向激勵下,通過理念引導、體制機制再造、技術革新、公民參與,在提高執政能力、優化發展環境、破解民生問題等方面不斷有新的突破。
第三,以回應性考評制度的建立,提升政府對公眾訴求的回應能力。在績效考評中,通過引入公民評價,把民眾滿意度作為檢驗管理和服務各組織部門工作好壞的根本標準,把社會外部評判壓力轉化為部門內部改進動力,促使行政工作者“重心下移”,關注切實的民生需求,有助于增強服務意識與責任意識。
觸發機制:
政府理念的前瞻性。理念創新是社會創新的源頭,政府創造性的行政理念成為了社會治理創新的“扳手”。重視“細節文化”的行政理念和治理思維將成為一系列技術化、標準化、細節化社會治理的啟動裝置。政府突破粗放的行政文化桎梏的各種努力,都是在向社會釋放積極信號,有助于帶動社會樹立重視細節,追求更好、更精致的治理理念。
價值理念的重要作用還體現在諸如杭州市政府提出的“讓我們生活的更好”理念,提供了可理解的、可共建的、精益求精的生活與工作方式。在同一個價值理念的引導下,“我們”不斷交流、不斷溝通、不斷提升努力,為著“更好的”、更為精致的生活圖景而相互理解,共同建構。
動力機制:精明行政的引導。精明行政要求創造性地處理政府、市場、社會、公民等不同主體的關系,整合利用各種不同的資源,積極主動地發現訴求,并通過內部流程再造等構建全新的行政服務體系,借助新技術和新媒體的強大提取、分析和傳播能力,提供貼近行政客體需求的高品質行政管理和行政服務的新公共行政。⑤精明行政的“行政溢價”效應將會引導社會治理向方式靈巧化,工具科學化,評估標準化等技術層面轉變。
第一,治理手段靈巧化,通過吸收公共參與降低治理成本。
現代社會治理不能再囿于傳統的簡易粗淺的手段,否則既達不到既定的治理效果,也會由于公眾抵抗和反感而增加雙方溝通的交易成本,導致總體公共治理難度加大。除了通過政府自身在行政流程、組織協調和執行力提升等方面的改進之外,還可以通過吸收社會參與,抵消政府支出,并提供接近地氣的“金點子”等,以社會服務社會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實現服務“無縫對接”。
第二,以互聯網和物聯網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為治理的精細化提供技術支撐。
一方面,信息網絡平臺提升了公共管理和服務的可及性與便捷性。網絡的普及大大延伸了公共管理和服務的觸角,實現了居民需求與公共服務的零距離無縫對接。另一方面,信息技術則提升了社會管理的準確性。
第三,立體的績效評估體系為治理的精細化提供規范化的執行框架。
社會公眾參與的考評制度,不斷督促被考評單位關注細節,尋根溯源,查找不足,改進工作。在多元化的考評主體的立體化監督之下,公共行政必須努力實現運行的規范性與有效性,這促進了政府部門間的良性競爭。
關聯機制:
專業知識的分散與互補。知識和技術的專業化程度加深為更加精確到位的社會管理和服務提供了條件。同時,知識儲備的分散化趨勢打破了由政府壟斷社會治理所需的信息、知識、技術等資源的局面,這就使得任何一個社會主體都很難僅憑借自身的知識全方位的應對社會問題。知識分散性促成了相互依賴的網絡關系,通過互動這一中介變量,將零散的知識技術整合為細密的智慧網絡,平衡了有限理性下主體知識的地位差異。
社會精細化治理的最終目標不局限于某個領域或某項服務的細微調整,更在于通過每個精致的管理活動提升社會整體治理水平。知識互補與整合的訴求將有助于推動行動主體多元、主體關系平等、制度結構規范、利益網絡兼容的“共治”型社會治理結構。⑥在這種新型治理結構之下,多種治理資源和包括信任、合作在內的社會資本將得到有效積累,而政府通過與各領域精英與民間能人的交流,吸收更具專業性的個性化的意見,一方面及時調整完善社會管理內容和方式;另一方面有效溝通減少治理當中的抵抗情緒,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治理成本,提升社會管理的效率。
4、目前我國提出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基本任務有哪些方面?
提出要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并且提出了社會治理的制度建設、提高四化水平和加強四個體系建設。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由“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并且指出,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
為了有效回應這些新需要,解決社會的新矛盾,十九大報告在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領域,提出要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并且提出了社會治理的制度建設、提高四化水平和加強四個體系建設。
:
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是繼續抓住和用好我國發展重要戰略機遇期、推進黨和國家事業的必然要求,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是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對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實現黨和國家長治久安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是繼續抓住和用好我國發展重要戰略機遇期、推進黨和國家事業的必然要求,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是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對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實現黨和國家長治久安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來源:人民網-十九大關于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新理念和新舉措
請添加微信號咨詢:19071507959
上一篇:關于加強黨政正職監督的暫行規定,經法院判決離婚,離婚后孩子撫養權歸女方,女方出國工作再婚,后帶孩子出國讀書,男方在國內算裸官嗎?
最新更新
推薦閱讀
猜你喜歡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