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疑論,總結西方哲學史懷疑論的主要觀點
1、總結西方哲學史懷疑論的主要觀點
西方哲學史懷疑論主要觀點是質疑人類知識的可靠性和確定性。
懷疑論者認為,我們所接受的知識往往基于經驗和感覺,而這種知識容易受到誤導和干擾,因此不能完全信任。懷疑論者還指出,即使是理性的推理和證明也無法達到絕對的真實性,因為它們依賴于前提和假設,而這些前提和假設可能是錯誤的。
懷疑論對哲學和科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促使人們重新審視自己所接受的知識和信仰,以更加謹慎地對待它們。同時,懷疑論也催生了新的哲學思潮和方法,如經驗主義、實證主義和批判理論等。
懷疑論是一種重要的哲學態度,它通常被視為哲學中最基本的問題之一。懷疑論者認為,我們不能完全相信我們的感覺或經驗,因為它們可能會誤導我們。此外,他們也懷疑人類能否通過邏輯推理來獲得真正的知識。
在西方哲學史上,懷疑論者包括伊壁鳩魯、皮爾龐、笛卡爾等。他們的觀點對后來的哲學和科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此外,懷疑論也激發了新的思想流派和方法。總之,懷疑論是一種重要的哲學態度,它提醒我們要保持警惕和謹慎,審視我們所接受的知識和信仰。
在哲學里,懷疑主義指以下的一些見解,它提出:
1、知識的有限程度。
2、一種以系統化懷疑和不斷考驗,以達到求知的方法。
3、武斷、相對或主觀的道德價值觀。
4、知識反冒進及暫緩的判斷。
5、對人類行為的正面動機、或對人類經營過后而得出正面結果欠缺信心。亦即犬儒主義或悲觀主義。
2、懷疑論和不可知論的區別是什么
懷疑論和不可知論的區別如下:
1. 質疑對象:懷疑論質疑的是知識的真實性,即知識是否具有可靠性。而不可知論則質疑的是真理的真實性,尤其是對于一些無法通過經驗或觀察來驗證的領域,如神或未知的世界。
2. 對未知的態度:懷疑論并不否認未知的存在,而是質疑我們是否有能力去理解或驗證未知。不可知論則認為有些事物是永遠無法被完全了解的。
3. 與實證主義的關系:懷疑論與實證主義方法相反,它并不認為科學可以提供絕對的真實。不可知論則與實證主義方法相一致,認為科學是理解世界的最佳途徑。
總的來說,懷疑論和不可知論在質疑對象、對未知的態度以及與實證主義的關系上存在差異。
3、關于休謨的懷疑論
休謨的懷疑主義是以狹隘經驗論為基礎,無法解決數學和邏輯這些絕對性知識的問題,最后也只能陷入不可知論的泥潭。
其斷言人的能力不能超出感覺經驗或現象的范圍,不能認識事物的本質及發展規律。許多流派從不可知論出發對科學真理的客觀性予以否定,否認了實踐使主觀符合客觀的強大作用,排除認識世界的可能性或者排除徹底認識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學理論。
不可知論的懷疑論以皮朗和休謨為代表。比蘭尼主義主張凡事“中止判斷”,以懷疑為目的,這是一種徹底的懷疑主義。這種懷疑只是破壞性的,而不是建設性的。皮朗自己也承認,他甚至懷疑自己的懷疑,這是很難證明的。
正是皮朗把懷疑論作為一種理論形式引入哲學。皮朗承認現象的存在,卻否定現象的真實性。由于這種現象沒有真實性,無法從中得到任何真正的理解,既不能判斷自己的感情是真是假,所以他主張在所有問題上“停止判斷”。
來源:百度百科-懷疑主義
4、“懷疑論”的含義是什么?
懷疑論與伊壁鳩魯學派、斯多亞學派共同構成“希臘晚期哲學”。它們于“希臘化時期”(公元前334年——公元前30年)發軔之際形成于希臘本土,其后綿延不斷,成了跨度近千年的地中海各大國的主要哲學思潮。懷疑論的基本思想保存于公元二世紀前后的皮羅派理論的集大成者塞克斯都·恩披里克(Sextus Empiricus)的著作中,后人的研究主要以此為依據。
20世紀是文學批評的喧囂和騷動的歷史時期,無論是作為精神背景的文化思潮還是作為思維方法論的哲學流派,都為20世紀的文學批評提供了思考的溫床和操作的工具,促使其誕生眾多的批評觀念和批評方法并獲得眾多新的結論。因此,有理由推斷20世紀是一個“批評的時代”,正如韋勒克所言:“18世紀和19世紀都曾被人稱為‘批評的時代’,然而把這個名稱加給20世紀卻十分恰當。我們不僅積累了數量上可觀的文學批評,而且文學批評也獲得了新的自覺性,取得了比從前重要得多的社會地位,在最近幾十年內還發展了新的方法并得出新的評價。”(注:《當代西方文藝批評主潮》,馮黎明等編,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頁。)然而,20世紀的文學批評在繁榮的表象之下卻是一個懷疑論(Scepticism)缺席的時代,這直接地影響了文學批評的思想厚度和削弱其批判的鋒芒。與此相關,20世紀中國的文學批評,往往是充當思想鸚鵡和知識看守的模仿式批評,更難窺見懷疑論在批評舞臺上的精神背影,這不能不造成其理論的局限性和思想被遮蔽。因此,21世紀的文學批評應該接納懷疑論作為重要的思想方法和理性工具,在一般形態上,把懷疑論引為基本的思想資源和方法論;在具體應用上,將它作為思考和分析的技術工具。從而將懷疑論作為主流文學批評的對立者,以期誕生新的批評觀念和獲得新的批評話語。
一
康德曾經以幽默的口吻把懷疑論稱之為“哲學上的游牧民族”(注: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第一版“序言”中對懷疑論作出比較辯證的評價。參見藍公武譯本,商務印書館1960年版,“序言”。)。對它的顛覆性的思維方式和破壞精神安寧的理性沖動給以戒備,然而也對其動搖獨斷論和邏各斯中心主義的思想價值給以積極的贊許。其實,我們對于懷疑論進行歷史的溯源,無論是古典懷疑論、近代懷疑論,還是現代懷疑論或者后現代懷疑論,他們的思想投影都閃耀著對蒙昧主義、獨斷論、實在論、邏各斯中心主義等傳統形而上學進行存疑與否定、提問和批判的理性主義的光輝,為誕生具有反叛色彩的精神存在開拓心靈道路。古希臘時代的皮羅(Pyrrhon)和先秦時代的莊子,他們的懷疑論都為以后東西方的哲學提供豐富的思想資源,而這些思想資源都潛在地影響了文藝。在21世紀的歷史文化語境,我們的文學批評應該延請懷疑論作為思想資源和方法論的構成之一。
21世紀的文學批評延請懷疑論為思想資源和方法論最重要的思維策略之一是,消解傳統形而上學的邏各斯中心主義,顛覆傳統文藝理論的獨斷論,清除一切前思維的先驗之見。換言之,就是對以往所有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和觀念與方法進行邏輯清理,采取懷疑論“懸置”(Epoche)方法,以存而不論的姿態對傳統的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給予懸擱和加括號,使自我的文學批評達到一種沒有任何思維限制性的寧靜狀態。正像胡塞爾宜稱的現象學的一個口號,即“沒有前提”(Voraussetzungslos)所提倡的擺脫他者理論話語束縛的那樣,21世紀的文學批評也應該從“沒有前提”開始自己的邏輯行程,這就意味著新世紀的文學批評拒絕各種虛假意識形態的觀念和方法的約束,不再俯伏于各種西方理論話語的壓抑之下扮演一個思想奴仆的角色,而攫取到一張進入人格獨立的精神劇場的入場券,獲得自我的主體性求證和尋找到屬于自我獨白的話語。從懷疑論破除邏各斯中心主義和獨斷論的理論意義上,21世紀的文學批評應該成為“從沉默開始”的求證自我的獨立批評而不淪落為重復他者思想和話語的依附性批評。如果說胡塞爾認為“現象學從沉默開始”(注:赫伯特·斯皮爾格伯格:《現象學運動》,王炳文、張金言譯,商務印書館,1995年版第935頁。)是借用了懷疑論“無言”(Aphasia)的方法,在某種程度上隱喻著一種思維方法對于他者話語的批判和拒絕從而傾聽自己的聲音這樣的意義,那么,21世紀的文學批評借鑒現象學“從沉默開始”的方法,以懷疑論的姿態斥拒傳統形而上學給予文藝理論和文學批評所設定的先驗邏輯、理性觀念和思維方法,對它們進行懷疑和否定、反思和批判,從而尋求自我的精神投影。
懷疑論和傳統形而上學另一個重要的精神決裂是否定“真理”(Truth)與“真實”(True)的絕對性存在,而傳統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則信守這種傳統形而上學有關“真理”和“真實”的哲學原則。21世紀的文學批評應該借鑒懷疑論對于“真理”與“真實”的懷疑和批判,消解以往批評活動中對于它們機械的思維承諾。懷疑論認為,傳統形而上學中所信奉的“真理”和“真實”是虛假的意識形態的產物,屬于人類精神的“洞穴幻象”。如果說“在古希臘,真理這一術語是指公開展現人的理智之前的東西,具有確實、符合的意思”(注:《中國大百科全書·哲學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7年版,第2冊,第1155頁。)是一種不夠確切的表述,那么,海德格爾對于真理的后形而上學意義的探究,則如此運思:“真理意味著真實的本性。我們通過追憶古希臘的詞語Aletheia(存在物的顯露)來思考這種本性。但是這能規定真理的本性嗎?”(注:海德格爾:《詩·語言·思》,彭富春譯,文化藝術出版社1991年版,第50頁。)他認為:“人在作為表象之正確性的真理之本質意義上根據‘理念’來思考一切存在者,并且根據‘價值’來估價一切現實。”在海氏的視界里,真理是理念的邏輯異化,成為價值的潛在象征品。懷疑論在這樣的邏輯行程行走得更遠,它認為“真理”與“真實”是傳統形而上學所信奉的精神偶像,是人類精神史上虛假意識的產物。它們共同體現理性思維的邏輯暴力和思想極權,也隱喻著一種強烈烏托邦色彩的心靈沖動,常常為獨斷論開辟道路,或者張揚一種知識論為前提的話語權力而實現對于主體的自由和智慧的壓抑。因此,懷疑論否定任何一種外在的絕對“真理”與“真實”,認為它們是一種空幻的精神狂想或者機械的知識論。懷疑論認為,“真理”與“真實”只在純粹意識的意向性活動中顯露,在主體的闡釋和領悟之中。在這個理論意義上,文學批評就不應該再恪守對于“真理”與“真實”的機械信守,也不再沉醉于無論是以知識論為宗旨還是以虛假的精神信仰為前提的任何舊形而上學的真理觀和真實觀。只有這樣,我們21世紀的文學批評才不會再拘泥于“文學與真理”、“文學與真實”或者“文學作品是否表現出真理”、“是否符合真實”等等這樣陳舊的命題和提問,也避免像以往的
請添加微信號咨詢:19071507959
最新更新
推薦閱讀
猜你喜歡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