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疑與學問,懷疑與學問原文
1、懷疑與學問原文
懷疑與學問是一篇古文,作者顧頡剛。以下是懷疑與學問原文:
我對于學問,最初也并不相信,但究竟沒有證實它的力量的機會。到了一九一六年,我到北京研究科學的方法,很受同學先生的影響。
從此以后,對于事物,對于歷史,我都用懷疑的眼光去看待。因為我在研究學問,探求真理,所以我不從孔孟經典中去探求,也不從佛經中去探求,更不在數理邏輯中去探求。我只從事實方面去探求。
但是一件件事情的事實,不是把它們的片段分別看做獨立的,而是看成相互關聯的;并且注意其因果關系,因此我所持的見解,有許多和普通人不同。
在那時,我曾從《周易》的卦辭、爻辭以及《尚書》的“帝告”、“禹貢”和各篇的異說,以及《左傳》的記載,甚至于《詩經》的“六藝”,即“風雅頌、賦比興”,以及孔子、曾子的言論中,看出懷疑的態度對于道德的發展和建設是有利的。
我對懷疑的態度是這樣看的:在情感方面,在不滿意或要破壞某個學說時,則越是懷疑,越是無限制的破壞;但是在一個公允的研究者看來,應當有懷疑的態度,并不是為了要破壞某個學說,而是為了要發展和建設某個學說。
在研究的態度方面,我們對于一切事物——自然的或社會的——必須依據可靠的證據;由于這樣的研究,就可以看出某種議論的矛盾或缺乏證據。并且因為這樣做了,就可以得到合乎邏輯的結論。
在建設方面,因為有了懷疑的態度,就不得不尋求事實來證明某種學說;到了有證明而且經得起檢驗的時候,就可以從疑竇中解放出來。
在批評方面,只憑主觀來判斷是非并不是批評的標準;應當根據可靠的證據作判斷,批評家必須自己研究出一種原理來作為批評的標準。
在吸收方面,必須依據批評的原理來吸收我們認為最需要的東西。
因為懷疑的態度只是在我們的思考和行為的實驗階段中,它并不是用來代替信仰的工具;而只是用科學的方法來探究一切的事物。所以我們不可不謹慎地使用它。
2、懷疑與學問的論證思路是什么?
一、圍繞中心、層層推進
文章的開頭,引用了兩位古代哲人的話作為全文的中心論點:“學者先要會疑。”圍繞這一中心論點,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論證。
第一方面,論證為什么“學者先要會疑”。其論證的過程是這樣的:“學問的基礎是事實和根據。”事實和根據的來源有兩種:親見的和傳說的。對于傳說的話,也即間接的知識,應持的態度是:事前的思索,不隨便輕信,這便是懷疑的精神。并指出懷疑“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因此,這句話是本層的基本觀點,也是第一個分論點。
第二方面,論述懷疑的步驟是“懷疑”、“思索”、“辨別”。這是文章的第二個分論點。進一步強調了懷疑的重要性和廣泛性。
第三方面是文章的第三個分論點。它深化了論題,將“學者先要會疑”的思想提到了人類文化是否能進步發展的高度。
從以上分析可知,本文的論證步驟是在提出中心論點之后,先談為什么“治學先要會疑”,再論怎樣才算會疑,最后論證懷疑的積極意義,懷疑與學問的關系在此說得十分透徹。所以,本文在論證的結構方式上屬于層遞式(或遞接式),它的特點就是根據各層次之間的層層推進,步步深入的關系來論述,各層的前后順序不可顛倒,有如剝筍,一層層、一步步揭示論題,顯示中心論點。
二、言簡意賅,典、俗并用
作者在只有八百多字的短論中,能夠把一個深奧的道理說得透明透亮,其特點之二是開宗明義,言簡意賅,大量運用流俗傳說、典籍事例,古代名人瞥句、故事。材料十分豐富,反映了作者廣博的學識,深厚的積累。而且無論是提出論點,還是論證論點的論據都能做到一下抓住要害,直插中心,使文章短小精悍,風格獨具,不枝不蔓,一目了然。
如第三自然段用國難危急之時,許多口頭消息,說得如何兇險,來說明對于傳說的話不應當隨便相信。六自然段用清代的一位大學問家戴震的言與行來說明一切學問家,對于過去學者的學說也常抱懷疑態度,經過懷疑-辨論-修正,才能產生更新的學說。這個例子比前面更為具體些,不僅有人物姓名,而且列舉了入物的言和行。
從以上例子可以看出,作者在引述論據時方式各有不同,有的一帶而過,有的點到即止,有的稍作介紹,有的著重說明,皆是根據需要而定。可算是運用自如,恰到好處。
三、對比、類比,各顯其能
作者為了把懷疑與學問的道理說得深入淺出,調動了各種論證方法。除前面提到的引證法、例證法外,類比、對比的論證方法在文中隨處可見。這些方法的運用,使文章生動活潑,突出中心,增強了說服力。第四段用對于古代傳說的不隨便輕信來類比懷疑精神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
第六段的第二、三、四句話通過懶惰的人與學問家反正對比,說明對已成定說的結論也可以抱懷疑態度,這樣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學說產生。最后兩句話又從正反兩方面概括歸納,使人們堅信“人類的文化”之所以進步,就是起源于這種懷疑精神。在對比論證中套了一個假設句,從相反的角度印證了以上觀點的正確性,增強了文章的力度。
3、懷疑與學問主要內容
懷疑與學問主要內容如下:
本文論述了學者先要會疑,學則須疑的觀點,強調了懷疑精神在治學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學者應有懷疑精神,不要隨便盲從或迷信,如此才能辨偽去妄,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
一、文章結構
第一部分(1、2):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論點:治學必須有懷疑精神。
第二部分(3~5):論證第一個分論點:懷疑是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要步驟。
第三部分(6):論證第二個分論點:懷疑是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
四、文章解讀
文章在開頭借助程頤和張載的名言提出本文觀點:治學必須有懷疑精神。接著闡釋提出此論點的緣由,之后又具體闡釋如何以“懷疑的精神”讀書和治學,總結“懷疑是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要步驟”的分論點,并在最后一段提出另外一個分論點“懷疑也是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
三、作者簡介
顧頡剛(1893一1980),字銘堅,江蘇蘇州人。他是中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民俗學家,古史辨學派創始人,現代歷史地理學和民俗學的開拓者、奠基人。著有《古史辨》《漢代學術史略》等。
學問的基礎是事實和證據。 學問的基礎是事實和證據。事實和證據的來源有兩種: 一種是自己親眼看見的,種是聽別人傳說的。事實和證據的來源有兩種: 一種是自己親眼看見的,一種是聽別人傳說的。譬如在國難危急的時候,各地一定有許多口頭的消息,說得如何兇險,那便是別人的傳說,不一定可靠。
4、關于懷疑與學問的故事
思路:可以例舉伽利略比薩斜塔證明物體速度與質量關系的故事。講述要詳細,在大家的嘲諷與最后的不可思議的反比下,事實顯得更加有趣。
正文:伽利略懷疑亞里士多德的力學理論,進行了比薩斜塔的實驗證明了“物體下落的速度與物體的重量無關”。
公開的“表演”地點在比薩斜塔。1590年的一天清晨,比薩大學的教授們穿著紫色絲絨長袍,整隊走到塔前,洋洋得意地準備看伽利略出丑;學生們和鎮上的市民們,也熙熙攘攘地聚集在比薩斜塔下面,想看個究竟。伽利略和他的助手不慌不忙,神色自如,在眾人一陣陣噓聲中,登上了比薩斜塔。伽利略一只手拿一個10磅重的鉛球,另一只手拿著一個1磅重的鉛球。
他大聲說道:“下面的人看清,鉛球下來了!”說完,兩手一起松開,把兩只鉛球一起從塔上拋下。圍觀的群眾先是一陣嘲弄的哄笑,但是奇跡呈現了,由塔上一起天然下落的兩只鉛球,一起穿過空中,輕的和重的一起落在地上。世人吃驚地交頭接耳:“這難道是真的嗎?”頑固的亞里土多德的信徒們,仍不愿相信他們的崇拜者——亞里士多德會有過錯,愚蠢地以為伽利略在鉛球里施了魔術。為了使所有的人服氣,伽利略又重復了一次試驗,成果相同。伽利略以雄辯的事實證明“物體下落的速度與物體的重量無關”,從而擊敗了亞里士多德的信徒們。
正是這次聞名史冊的比薩斜塔試驗,第一次動搖了亞里士多德在物理學中長期占控制地位的成見,打破了亞里士多德的神話。后來,伽利略又通過核算,得出了自由落體定律。
請添加微信號咨詢:19071507959
最新更新
推薦閱讀
猜你喜歡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