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演變過程的時間排序正確的是,漢字演變過程時間排序正確的是什么
1、漢字演變過程時間排序正確的是什么
漢字演變過程時間排序正確的是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國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于占卜記事而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
發現有大約15萬片甲骨,4500多個單字。這些甲骨文所記載的內容極為豐富,涉及到商代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不僅包括政治、軍事、文化、社會習俗等內容,而且涉及天文、歷法、醫藥等科學技術。
金文
金文是指鑄刻青銅器上的文字,也叫鐘鼎文,始于殷商時期。商周是青銅器的時代,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鐘為代表,“鐘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所以,鐘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鑄在或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
所謂青銅,就是銅和錫的合金。中國在夏代就已進入青銅時代,銅的冶煉和銅器的制造十分發達。因為周以前把銅也叫金,所以銅器上的銘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為這類銅器以鐘鼎上的字數最多,所以過去又叫作“鐘鼎文”。
2、漢字演變過程時間排序正確的是什么
漢字演變過程時間排序正確的是: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
部分介紹:
1.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老文字,主要指中國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記事而在龜甲或獸骨上契刻的文字,是我們能見到的最早的成熟漢字,也是中國及東亞已知最早的成體系的商代文字的一種載體。最早由王懿榮發現。
甲骨文是鐫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出土在河南安陽小屯村一帶,因為這里曾是商代后期商王盤庚至帝辛的都城,史稱為“殷”。商滅國,遂成為了廢墟,后人便以“殷墟”名之。因此,甲骨文也稱“殷墟文字”。
其內容絕大多數是王室占卜之辭,故又稱“卜辭”,或“貞卜文字”。這種文字基本上都是由契刻而成,又稱“契文”、或“殷契”等。
2.金文是指鑄造在殷周青銅器上的銘文,也叫鐘鼎文。商周是青銅器的時代,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鐘為代表,“鐘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
金文是中國古漢字一種書體的名稱。商、西周、春秋、戰國時期銅器上銘文字體的總稱。金文可略分為四種,即商朝金文(前1300年左右到前1046年左右)、西周金文(前1046年左右至前771年)、東周金文(前770年到前222年)和秦漢金文 (前221年到前219年)。
3.小篆是由大篆簡化而來的漢字書寫形式,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運用行政手段大規模規范文字的產物。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后,有感于全國文字的繁雜和書體的不一,于是提出“書同文”,文字統一,書體統一。秦始皇命令擅長書法的李斯去做這項工作。因此小篆又被稱為“秦篆”。
4.隸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體風格,一般認為它由篆書發展而來,字形多呈寬扁,橫畫長而豎畫短,講究“蠶頭燕尾”“一波三折”。
隸書也叫“隸字”、“古書”。是在篆書基礎上,為適應書寫便捷的需要產生的字體。就小篆加以簡化,又把小篆勻圓的線條變成平直方正的筆畫,便于書寫。
是在監獄里創造出來的字體。分“秦隸”(也叫“古隸”)和“漢隸”(也叫“今隸”),隸書的出現,是古代文字與書法的一大變革。
3、漢字演變過程時間排序正確的是什么
漢字的演變過程順序正確的是
漢字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行書草書以上的“甲金篆隸草楷行”七種字體稱為“漢字七體”中國文字——漢字的產生,有據可查的,是在約公元前14世紀的殷商后期,這時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漢字中仍有一些和圖畫一樣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動.到了西周后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大篆的發展結果產生了兩個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范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后來秦朝丞相李斯對大篆加以去繁就簡,改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體簡化之外,并把線條化和規范化達到了完善的程度,幾乎完全脫離了圖畫文字,成為整齊和諧、十分美觀的基本上是長方形的方塊字體.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點,那就是它的線條用筆書寫起來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幾乎在同時也產生了形體向兩邊撐開成為扁方形的隸書.至漢代,隸書發展到了成熟的階段,漢字的易讀性和書寫速度都大大提高.隸書之后又演變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發書者胸臆,寄情于筆端表現的狂草.隨后,糅和了隸書和草書而自成一體的楷書在唐朝開始盛行.我們今天所用的印刷體,即由楷書變化而來.介于楷書與草書之間的是行書,它書寫流暢,用筆靈活,據傳是漢代劉德升所制,傳至今日,仍是我們日常書寫所習慣使用的字體.到了宋代,隨著印刷術的發展,雕版印刷被廣泛使用,漢字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產生了一種新型書體——宋體印刷字體.印刷術發明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對漢字的形體發生了深刻的影響,產生了一種橫細豎粗、醒目易讀的印刷字體,后世稱為宋體.當時所刻的字體有肥瘦兩種,肥的仿顏體、柳體,瘦的仿歐體、虞體.其中顏體和柳體的筆頓高聳,已經略具橫細豎粗的一些特征.到了明代隆慶、萬歷年間,又從宋體演變為筆畫橫細豎粗、字形方正的明體.原來那時民間流行一種橫劃很細而豎劃特別粗壯、字形扁扁的洪武體,像職官的銜牌、燈籠、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采用這種字體.以后,一些刻書工人在模仿洪武體刻書的過程中創造出一種非顏非歐的膚廓體.特別是由于這種字體的筆形橫平豎直,雕刻起來的確感到容易,它與篆、隸、真、草四體有所不同,別創一格,讀起來清新悅目,因此被日益廣泛地使用,成為16世紀以來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體,仍稱宋體,也叫鉛字體.
漢字的演變過程是什?
甲骨文——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由繁到簡,從具象走向抽象
漢字的演變過程是什么
由象形非象形漢字演變容易察覺種變化許慎《說文解字?敘》指漢字早「依類象形」說起初模仿自萬物形狀造字所漢字早形體比較繁冗復雜古文字階段漢字象形程度逐步降低程字體變化顯種簡化傾向:篆甲骨文、金文簡化;隸書篆簡化;楷書隸書簡化簡化改變筆畫造型寫要加快書寫速度總體說簡化漢字發展體現主要趨向求簡能亂簡例能「辦公樓」簡「辦公」、「雞蛋」簡「雞旦」等漢字結構現繁化現象區別、強調字音或字義給字形增加些例區別假借獨體字各種字義往往獨體字加聲符或形符產形聲字「箕」字古文字階段寫作「其」假借作虛詞用區別字義原先代表「簸箕」意義「其」反要加「竹字」寫筆畫較「箕」「」部「火」本義「引火點著」、「燃燒」假借作代詞或形容詞些假借意義甚至比本義更用用作本義再加「火」字旁作「燃」形符「火」變重復繁化使漢字數量斷增加例「辟」種意義區別別寫「僻」、「避」、「辟」、「譬」字變五字「辟」字自身仍使用用于「復辟」。
4、漢字演變過程的排序正確的是
漢字演變過程排序為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
在幾千年使用漢字的過程中,為了記錄語言、相互交際的需要,人們在不斷地改進著漢字的書寫形體。從甲骨文到現在的楷體,字體的演變主要經歷了五個階段:甲骨文、金文、篆書(主要指小篆)、隸書和楷書。
關于漢字演變
1、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至少有四千多年的歷史,現存最早可識的成熟漢字系統是商代的甲骨文。文字最大變動的是從小篆到隸書,也是字體變化最大的一次,是古文字變為今文字的轉折點。
2、漢字演變過程的時間排序正確的是陶器文字、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簡化字楷書。漢字又稱中文,是漢語的記錄符號;與英文、印地文、俄文等表音的字母文字不同,漢字是典型的意音文字;拼音文字單詞的單音或多音表義不同,漢字一般單字單音表義。
總結:中國文字從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到魏碑唐楷反映了各個歷史時期的特征,傳承有序,在世界文字史上是獨一無二的。這就是漢字,抑或者說是中國書法獨特的魅力!
請添加微信號咨詢:19071507959
最新更新
推薦閱讀
猜你喜歡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