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民間舞,漢族民間歌舞作品
1、漢族民間歌舞作品
漢族民間歌舞作品如下:
一、踏歌。
踏歌是中國古代的群眾歌舞形式。多于節日集會時眾人手拉手以腳踏地、邊歌邊舞。有的地方,一直流傳至今。
二、秧歌。
秧歌是漢族民間舞蹈形式之一。主要在中國北方地區流行,多在節日集會時表演。按地區和風格不同,又分陜北秧歌、東北秧歌、河北秧歌等。一般是舞蹈者扮成各種 人物,手持彩綢、手帕、扇子等道具而舞。形式歡快熱烈,生活氣息濃烈。有的地方將民間的高蹺、旱船、花鼓等歌舞形式也統稱“秧歌”。
三、腰鼓舞。
腰鼓舞是漢族民間舞蹈形式之一。多在節日集會時表演。原流行于中國陜北地區,以安塞等地腰鼓最為著名。舞者腰掛橢圓形小鼓,雙手各持鼓槌邊敲邊舞。節奏強烈粗獷,動作奔放有力。后在許多地區流行。
四、花鼓燈。
花鼓燈是漢族民間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安徽淮河兩岸及淮北地區。男角稱“鼓架子”,動作粗獷大方、幽默風趣,多筋斗技巧;女角稱“蘭花”,動作灑脫潑辣,俏麗多姿,歡快熱烈。多在節日集會時表演。許多已加工成為專業藝術團體保留的表演性舞蹈。
五、獅子舞。
獅子舞是漢族民間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中國廣大地區。歷史悠久,漢代已有記載。一般由兩人合演一頭大獅,一人扮武士持彩球逗引。表演上分“文獅”、“武獅”兩種。多用打擊樂伴奏。后經加工提高,采用許多高難度動作,成為舞蹈與雜技結合的藝術舞蹈形式。
六、龍舞。
龍舞又稱“龍燈”。漢族民間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中國廣大地區。歷史悠久,漢代已有記載。“龍”的造型形狀各異,但分節均為單數。由一人持彩球引龍作舞。形式熱烈歡騰。一般以鑼鼓伴奏,舞時多放鞭炮助興。
七、花燈。
花燈是漢族民間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中國西南等地區。多為歡快的載歌載舞形式。各地跳法不一。如云南花燈就以身體的崴動變化,形成其特殊風格。
八、安代舞。
安代舞是蒙古族民間歌舞形式之一。舞者雙手各持一巾,邊歌邊舞。動作熱烈奔放,節奏感強。常用于節日集會的表演。
2、我國漢族民間歌舞的主要種類有哪些
有龍舞、秧歌、地龍、儺舞、獅子舞等。
1、龍舞
龍舞,也稱“舞龍”,民間又叫“耍龍”、“耍龍燈”或“舞龍燈”,中國傳統民間舞蹈之一,在全國各地廣泛分布,其形式品種的多樣,是任何其他民間舞都無法比擬的。
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已出現以數人集體祭龍求雨的文字;漢代董仲舒《春秋繁露》的記錄中已有明確的各種舞龍求雨的記載;此后歷朝歷代的詩文中記錄宮廷或民間舞龍的文字屢見不鮮。
直至現在,龍舞仍是民間喜慶節令場合普遍存在的舞蹈形式之一。龍舞最基本的表現手段是其道具造型、構圖變化和動作套路。
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和信奉的祖先;龍舞是華夏精神的象征,它體現了中華民族團結合力、奮發開拓的精神面貌,包含了天人和諧、造福人類的文化內涵,是中國人在吉慶和祝福時節最常見的娛樂方式,氣氛熱烈,催人振奮,是中華民族極為珍貴的文化遺產。
2006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秧歌
秧歌是中國(主要在北方地區)廣泛流傳的一種極具群眾性和代表性的民間舞蹈的類稱,不同地區有不同稱謂和風格樣式。
在民間,對秧歌的稱謂分為兩種:踩蹺表演的稱為“高蹺秧歌”,不踩蹺表演的稱為“地秧歌”。近代所稱的“秧歌”大多指“地秧歌”。
秧歌歷史悠久,南宋周密在《武林舊事》中介紹的民間舞隊中就有“村田樂”的記載,清代吳錫麟的《新年雜詠抄》中明文記載了現存秧歌與宋代“村田樂”的源流關系。
2006年5月20日,秧歌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地龍
地龍舞是清代流傳下來,預祝來年風調雨順的象征 ;將制作精美的小龍縛于長凳之上,由三名男子各舉一凳腿,奔跑跳躍、翻轉作舞于喧天鑼鼓之下的《板凳龍》,是黃河以南省份被人喜愛的龍舞形式。
此外,把龍體分為若干“段”或“節”的《段龍》、《五節龍》;由一人獨自戲耍,留存于蘇杭和川北,小巧的“蒼龍”、“紙龍”。
還有為人鮮知,延續于浙江沿海漁村,幾乎沒有龍形而呈船狀的“首飾龍”、“十八檔龍”等等,真是異彩紛呈、數不勝數。春節期間,這些飛舞在漢族廣大地區品種各異、形態離奇的龍形,充分顯示著龍的傳人悠久的歷史與浩瀚的文化。
4、儺舞
在傳統的華夏文明中,"儺"是歷史久遠并廣泛流行于漢民族中的具有強烈宗教和藝術色彩的社會文化現象.它起源于漢族先民的自然崇拜、圖騰崇拜和巫術意識.。
儺的起源與原始狩獵、圖騰崇拜、巫術意識有關。周代儺納入國家禮制。先秦文獻記載,儺禮是希望調理四時陰陽,以求寒暑相宜,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人畜平安,國富民生。
漢唐時宮廷大儺儀式隆重,并傳入越南、朝鮮半島和日本。北宋末期宮廷儺禮采用新制,儺向娛樂化方向發展。元蒙因信仰不同,儺禮受到排斥。
明代恢復過宮儺,清代宮廷不再舉行。但《論語·鄉黨》中記載的"鄉人儺"一直在民間延續,并與宗教、文藝、民俗等結合,衍變為多種形態的儺舞、儺戲,至今仍在我國廣大農村流行。
以江西、湖南、湖北、陜西、四川、貴州、云南、廣西、安徽、山西、河北等省遺存較多,各地分別有“跳儺”、“鬼舞”、“玩喜”等地方性稱謂。
一般在大年初一到正月十六表演。儺舞表演時一般都佩戴某個角色的面具,其中有神話形象,也有世俗人物和歷史名人,由此構成龐大的儺神譜系,“摘下面具是人,戴上面具是神”。
儺舞是贛儺的主要表演形式,素有中國舞蹈"活化石"之稱。儺舞伴奏樂器簡單,一般為鼓、鑼等打擊樂。儺舞的組織稱為“儺班”,成員一般有八至十余人,常有嚴格的班規。
儺舞常在儺儀儀式過程中的高潮部分和節目表演階段出現,各地的儺舞節目豐富,兼具祭祀和娛樂的雙重功效。
2006年5月20日,儺舞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5、獅子舞
中國《獅子舞》自漢代由西域傳入的假形舞蹈。新春之際在霹靂炸響的爆竹聲中“舞獅”,逐漸成為人們避邪免災、吉祥納福不可或缺的形式。
形態可掬、溫文爾雅,以表演戲球、踩踏板,與人親昵似貓的“文獅”和矯健迅猛、虎視眈眈,以高難雜技性表演為主的“武獅”,基本成為北、南兩方風格廻異的兩種“獅舞”形式。
來源:百度百科——漢族民間舞蹈
3、漢族民間舞蹈有哪些
漢族民間舞蹈有哪些:
1、宮廷舞蹈。
中國古典舞的部分舞蹈的淵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宮廷舞蹈或更為遙遠時代的原始民間舞蹈。
從周代至唐代,宮廷基本都設有專門的樂舞機構,集中和培養專業樂舞人員,并對流行于民間自娛性舞蹈和宗教舞蹈乃至外邦舞蹈進行了整理、研究、加工和發展,進而形成了宮廷舞蹈。其中包括周代的《六代舞》,唐代的《十部樂》《樂部伎》《大曲》等,異彩紛呈,各領風騷。
2、 原始舞蹈。
原始舞蹈是“勞動者的動作的單純的再現”,《尚書》中有“擊石拊石,百獸率舞”的記載,意思是拍打著石刀、石斧之類的勞動丁具作為伴奏,化裴成各種野獸的人群翩翩起舞。《呂氏春秋》中也有一段記載:“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闕。”
舞者拿著牛的尾巴,跺著腳邊舞邊唱。舞蹈實際上是原始人類勞動場面的虛擬性再現。亦見于彩陶盆上的原始集體舞。
巫舞——“巫”字在甲骨文中是象形字,是一個人展開雙手,各執牛尾而舞的樣子。據說夏禹曾親自編舞。到了商代,成湯也善跳巫舞,宮廷流行“巫風”。春秋戰國時期,楚地巫風極盛.美麗的女艱扮演成云神、水神、山神等,載歌載舞,場面宏大而隆重。
3、六代之樂。
周代將古代樂舞加工整理,又創制新的樂舞,成為“六代之樂”:黃帝時代的《云門》、帝堯時代的《大成》、帝舜時代的《大韶》、大禹時代的《大夏》、成湯時代的《大澧》、周武時代的《大武》。
萬舞一一在不少典籍中多次提到的《萬舞》,可能是發端于夏商盛行于春秋嗶國時期的著名舞種之一。
雩舞一一巫舞的特殊形式,是古代先民向上天求雨、期盼莊稼豐收而舉行的舞蹈儀式。《說文解字》中說:“雩,夏祭樂于赤帝以祈甘雨也。”
舞種:
稗舞——用有柄的單面鼓作道具的一種集體舞,后世也稱為“稗扇舞”。
鐸舞——用鐸作道具的舞蹈。鐸形像鐘,有木柄,內有舌,搖動時“叮叮”作響。
白綸舞——盛行于晉代和南朝,因舞者身穿薄如輕紗的白綸縫制的長袖舞衣,故名。該舞以舞袖為其特點,動作輕盈流暢。
盤鼓舞——漢代民間舞蹈,后來用于宴饗。在地面上排列盤或鼓,一般用七個(或三個或五個),舞者穿長袖衣,在盤(鼓)上起舞。
撥頭舞——又名“缽頭”,是一種帶有敘事性的舞蹈,表現一人之父為虎所傷而上山尋尸的痛苦之狀。
巴渝舞——巴渝舞原是西南地區的民間舞蹈,后傳入宮廷,成為宮廷舞蹈,用來在宮廷宴會上表演軍旅戰斗的場面,歌頌帝王功德,是漢代著名雜舞。
公莫舞——魏晉時期舞蹈。取材于項羽和劉邦的“鴻門宴”的故事,鴻門宴上,項莊拔劍起舞欲殺劉邦,項伯也離席揮劍而舞,以袖掩護劉邦,說:“公莫!”后人以舞巾模擬項伯舞袖的姿態,遂成“公莫舞”。
踏謠娘——又作“踏搖娘”、“談容娘”,產生于北齊,用舞蹈的形式表現故事:一人虐待妻,妻以歌訴苦.眾幫腔唱:“踏謠。和來!踏謠娘苦,和來!”因一面唱歌,一面落步,故謂之“踏謠”。
蘭陵王舞——又名“大面”、“代面”,北齊蘭陵王雄健而貌美,曾戴假面率五百騎兵沖人敵陣,大勝。軍中譜《蘭陵王人陣曲》,又根據樂曲變成歌舞戲。
獅子舞——獅子被古人當做威武祥瑞的象征,漢代通西域時由月氏、安息等地引進,至遲在曹魏時期就已經出現了獅子舞,南北朝時廣為流傳。
4、在我國的民間舞蹈中,漢族有哪些民間舞蹈形式?
我國的民間舞蹈,不少是一代代流傳下來,又一代代把它加以發展。《秧歌》是漢族具有代表性的一種民間舞蹈形式,主要流傳于我國北方地區。漢族民間舞蹈中還有《腰鼓舞》、《綢舞》、《劍舞》、《獅子舞》、《龍舞》、《高蹺》、《花鼓舞》、《打蓮湘》、《采茶燈》、《跑旱船》、《耍燈舞》、《蚌殼舞》等,這些都是廣大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的舞蹈形式。
請添加微信號咨詢:19071507959
最新更新
推薦閱讀
猜你喜歡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