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的特點,漢族的特點有哪些?
1、漢族的特點有哪些?
一、民族圖騰
漢族的圖騰是由一只龍與一只鳳組成,意思代表陰陽,也就是男女,由于漢族人口眾多,占據了中國歷史發展大部分,所以延續了中國最古老的動物龍,作為自己民族的標志。龍飛鳳舞,是中原地區與南方地區的民族標志。
龍之精神:是萬物一體,相容并蓄的精神境界;是追求和諧、群體本位的人生態度;是中華大一統的情結。
鳳之品德:鳳凰涅盤求光明,象征新生與中華民族的覺醒;是集民眾責任感與歷史使命感于一身的憂患意識;是自強不息,舍身弘道的理想主義;是勤勞儉樸、艱苦奮斗的謀生態度。
二、文化信仰
宗教對許多民族有重大影響,在漢族中沒有產生全民族必須信仰的完全意義上的宗教。漢族自古對各種宗教采取兼容并蓄的態度。道教雖然是漢族歷史上形成的宗教,也不是全民族每個成員都信奉。在整個中國歷史上,尤其是漢族的歷史上,除少數皇帝特別崇信某種宗教因而使之獲得某些政治特權之外,從沒有出現過“國教”。
中國傳統上為以祖先信仰為主,并且具有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宗教信仰傳統和特點,同時存在其它多種宗教。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官方奉行無神論,其后曾經發動過文化大革命對各種宗教造成破壞,直到改革開放后才開始轉變。
漢族宗教文化,有“儒道釋”三教之說;一般的中國人,在祖先崇拜的基礎上,都受到儒、道、釋三教思想的影響,稱之為中國民間信仰。
三、語言文字
漢族的語言為漢語,使用漢字書寫。漢語屬漢藏語系,按學術界較常見的劃分方法,可分北方方言(官話方言)、吳語、湘語、贛語、客家話、閩語、粵語七大方言 。也有不少學者認為廣西的平話、山西的晉語應與其他七大方言并列。
對漢語標準語的規定,漢族所在的不同地區各有不同,中國大陸、臺灣、新加坡定為標準官話(以官話區的北京話為基礎發展起來的語言,其稱謂因所在地的不同而分別稱為普通話、國語、華語),香港定位標準粵語(廣州話)。漢字的書寫方式分別有正體字和簡化字。
此外,有的學者還將閩方言分為閩南話和閩北話。這些方言有各自的分布通行地域,每個方言內部又可再分區劃片,從而構成了漢語方言復雜,南北互不相通的語言狀態。盡管如此,由于漢字的高度統一,對漢族具有強大的內聚作用,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沒有漢字,就沒有漢族。
四、服飾發式
在服飾上,漢族有自己悠久華美的服飾,即漢服。各個朝代,對服飾的顏色,各有崇尚,一般是夏黑、商白、周赤、秦黑、漢赤、唐服色黃,旗幟赤,到了明代,取法周、漢、唐、宋,定為赤色為宜。漢服是世界上歷史最古老的民族服飾之一,從傳說中的黃帝一直延續到甲申之難(1644年)。1644年清軍入關后,建立了以滿族為核心的高度集權政府。
統治者下令全國剃發易服,引起全國性的憤怒、不滿及武裝抵抗,隨后清王朝進行武力血腥鎮壓與屠殺,漢服也因此逐漸消亡。1683年,清軍入臺灣滅鄭成功余部,從此漢服從漢族的日常生活中徹底消亡。在經歷滿清兩百多年的統治后,今日的漢族逐漸忘記了自己曾經擁有的華美衣裳,成了世界上惟一沒有自己民族服裝的古老民族。今天人們看到的“唐裝”和旗袍、長衫馬褂都不是漢族的民族服飾,而是滿族的民族服飾或是其改良服飾。
由于漢服的消亡,清朝時期長袍等開始在漢人中傳播,服裝的式樣發展到清末民初,男人一般內裝為對襟衫和長褲,外穿大襟長衫,講究一點的外加一件馬褂,謂之“長袍馬褂”。褲子都鑲有八寸闊腰。后來中山裝流行,但農村仍穿長袍馬褂短衫長褲,至今偏僻的山區仍有老人穿長袍。
婦女清末穿喇叭狀齊膝中長衫和長褲,民國后上穿“斧口衫”,有對襟、大襟、琵琶襟之別,下著裙子,有鳳尾裙、百褶裙等。30年代后旗袍流行,但農村婦女多穿大襟短衫和長褲。 現代漢族的服裝,多興西式服裝。但隨著進入了二十一世紀,越來越多的漢族人再次穿起了漢服,而這場民間自發興起的復興漢服的運動,通常稱為“漢服運動”。
五、婚姻習俗
漢族傳統婚禮是華夏文化的重要部份。古人認為黃昏是吉時,所以會在黃昏行娶妻之禮;基于此原因,夫妻結合的禮儀稱為“昏禮”。昏禮在五禮之中屬嘉禮,是繼男子的冠禮或女子的笄禮之后的人生第二個里程碑。
傳統中式婚服中國的婚禮可分為三個階段禮,即“訂婚”正婚禮,即“結婚”或“成婚”的禮儀,就是夫妻結合的意思婚後禮,是“成妻”、“成婦”或“成婿”之禮,這表示了男女結婚後的扮演的角色在中國傳統的結婚習俗里,婚前禮和正婚禮是主要程序,這些程序都是源自周公的六禮。
漢族的族稱,是在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形成、發展過程中確立的。公元前206年漢朝繼秦而興,前后歷400余年,經濟、文化及國家的統一有了新的發展,原稱華夏的中原居民稱為漢人。在以后的歷史發展中,漢人成為中國主體民族的族稱,歷代占中國人口絕大多數,在各方面發展中占主導地位。
漢族歷經與各族的共處、遷徙、融合,形成了在松遼平原及黃河、淮河、長江、珠江等農業發達地區及城市集中分布,在邊疆與當地各族交錯雜居的分布特點。另外,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漢族有相當數量人口移居海外,形成當地的華裔或華僑。
20世紀50年代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漢族和各少數民族為中國的繁榮富強作出了巨大貢獻。漢族在古代創造了燦爛的文化藝術,具有鮮明的特色。擁有眾多影響深遠的代表人物和作品。在自然科學方面,天文學和數學成就為世人矚目。古代農學曾有農書370余種。在古代漢文學發展中,詩歌的發展占顯著地位,如楚辭、樂府、唐詩、宋詞等都有許多藝術成就極高的作家與作品;其他如散文、小說等也著稱于世。
來源:百度百科-漢族
2、漢族的特點有什么
漢族的特點主要有分布廣泛、東密西疏、歷史悠久。漢族是經過長期歷史發展,在中國歷史上曾有過多次民族遷徙和融合,使漢族不斷得以發展興旺,逐漸成為中國人口最多、經濟文化最發達的民族。漢族是數個現代國家的主體族群,在中國各地皆有分布。
漢族的特點主要有分布廣泛、東密西疏、歷史悠久。漢族是經過長期歷史發展,在中國歷史上曾有過多次民族遷徙和融合,使漢族不斷得以發展興旺,逐漸成為中國人口最多、經濟文化最發達的民族。漢族是數個現代國家的主體族群,在中國各地皆有分布。
3、漢族人的特征都有哪些?
漢族人的特征有:頭發直而質地較粗,橫切面呈圓形,發色黑,膚色黃或黃褐,杏仁眼,兩眼分開較遠,眼色是黑褐色,鼻根較低扁,顴骨較突,面形扁平,體毛和胡須較少。
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是上古時期黃帝和炎帝部落的后裔,炎黃子孫。無論是在政治、軍事、哲學、文學、史學、藝術等諸多方面,還是在自然科學領域中,漢族都創造了許多輝煌的業績。
:
漢族的文化:
漢族在古代創造了燦爛的文化、藝術,無論政治、軍事、哲學、經濟、史學、自然科學、文學、藝術等各個領域,都擁有眾多具有深遠影響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在春秋戰國時期,華夏各諸侯國出現過百家爭鳴的生動活潑的局面,各種思想學術流派的成就,與大體同時的古希臘文明東西輝映。
西周時期,就形成了完善的文化體系,即禮樂文化,周禮非常繁縟,據《周禮》有吉、兇、軍、賓、嘉五禮,樂在西周很重視,有專門職官管理,金文中也記有樂官。
如“禮”、“樂”、“射”、“御”、“書”、“數”六藝就是周代貴族的文化教育內容,中國最早的經典如《周易》、《尚書》、《詩經》、《周禮》、《樂經》(已佚)、《春秋》都產生這個時期,以及春秋時期的諸子學說等。
至漢武帝時(前141~前87在位)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于是以孔子、孟子代表的儒家思想成為統治思想,統治漢族古代思想與文化近2000年,同時,程度不同地影響著其他少數民族,甚至影響到中國相鄰的國家。
來源:百度百科:漢族
4、漢族有哪些特點?
漢族的民族特色是如下:
1、漢族自古對各種宗教信仰采取兼容并蓄的態度。天命崇拜和祖先崇拜是漢族宗教的主要傳統觀念。幾千年來,提倡以仁為中心,重視倫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體系形成的儒家學說對漢族產生著深刻的影響。
2、漢族歷來以勤勞、富于創造精神著稱。漢族歷史上的經濟是以農業為主,兼營家庭副業,是一種典型的男耕女織的自然經濟。漢族的農業生產在歷史上素來發達,尤其以水利灌溉和精耕細作著稱于世,漢族的手工業也有相當高的發展水平。
3、漢族還是一個歷史從未中斷過的、歷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無論是在政治、軍事、哲學、文學、史學、藝術等諸多方面,還是在自然科學領域中,漢族都創造了許多輝煌的業績。
:
漢族的族稱,是在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形成、發展過程中確立的。公元前206年漢朝繼秦而興,前后歷400余年,經濟、文化及國家的統一有了新的發展,原稱華夏的中原居民稱為漢人。
在以后的歷史發展中,漢人成為中國主體民族的族稱,歷代占中國人口絕大多數,在各方面發展中占主導地位。
漢族歷經與各族的共處、遷徙、融合,形成了在松遼平原及黃河、淮河、長江、珠江等農業發達地區及城市集中分布,在邊疆與當地各族交錯雜居的分布特點。另外,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漢族有相當數量人口移居海外,形成當地的華裔或華僑。
20世紀50年代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漢族和各少數民族為中國的繁榮富強作出了巨大貢獻。
漢族在古代創造了燦爛的文化藝術,具有鮮明的特色。擁有眾多影響深遠的代表人物和作品。在自然科學方面,天文學和數學成就為世人矚目。古代農學曾有農書370余種。
在古代漢文學發展中,詩歌的發展占顯著地位,如楚辭、樂府、唐詩、宋詞等都有許多藝術成就極高的作家與作品;其他如散文、小說等也著稱于世。
:
百度百科-漢族
請添加微信號咨詢:19071507959
最新更新
推薦閱讀
猜你喜歡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