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的功績,漢武帝的功績有什么
1、漢武帝的功績有什么
漢武帝的功績有:1、加強集權;2、獨尊儒術;3、幣制改革;4、打通西域;5、興利開邊。漢武帝劉徹,西漢第七位皇帝,是杰出的政治家、文學家。劉徹初封膠東王,七歲被立為皇太子,十六歲繼承皇位。漢武帝主要作品有《秋風辭》、《瓠子歌》、《天馬歌》、《悼李夫人賦》等。
劉徹即位初期,任內為加強中央集權,頒行推恩令,又制訂左官律和附益法,嚴格禁止諸侯王參與政事。不拘一格錄用人才,提拔有才能的士人為侍從,以備顧問。裁抑丞相職權,依靠親信和近臣參與決策,從而形成內朝和外朝的政治體制。
劉徹在位時四處用兵,漢朝七十年的積蓄逐漸不敷使用,民間的富商大賈、豪強地主坐擁大量財富,卻“不佐國家之急”。因此劉徹的經濟政策以擴張財政為中心,與“民”爭利。
劉徹在位后期,社會矛盾尖銳,農民起義頻繁,劉徹為此派繡衣直指誅殺打壓不力的官吏,并頒布“沉命法”,嚴厲督促地方官吏剿滅盜賊。但地方官吏畏懼法令,往往隱匿不報,如此形成了惡性循環。
2、漢武帝有何功績?
1、政治上,頒布推恩令,借恩賜親戚的名義,削弱諸侯王權利,加強對地方的控制。
2、經濟上,鹽鐵專售,將暴利行業收歸國有;全國制造五銖錢,統一鑄幣權。
3、思想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儒家思想作為封建統治的唯一正統思想。
4、軍事上,北擊匈奴,解除來自北方游牧民族對漢朝的威脅。
:
在漢武帝治下,漢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都達到鼎盛。疆域和勢力范圍,東鄰韓國,西有新疆,南至越南,北接蒙古,堪稱超級大帝國。
政治上,漢武帝十六歲時登基 ,為鞏固皇權,中央設置中朝,為加強對諸侯王和地方高官的監察,在地方設置十三州部刺史,令刺史督察二千石級別的郡國守相 。開創察舉制選拔人才。
文化方面同樣燦爛輝煌。哲學家董仲舒,文學家司馬相如,音樂家李延年,探險家張騫,農學家趙過,天文學家唐都、落下閎,便都出在這個時代。
元狩四年(前119),漢武帝的經濟體制改革全面開展,改革的第一步,就是將鑄錢、煉鐵、煮鹽三個產業國營化。通過重點產業收歸國營,漢武帝的中央財政得以鞏固。
軍事上劉徹派大將軍衛青和驃騎將軍霍去病各以騎兵五萬為先鋒,步兵數十萬為后盾,大規模出征匈奴,結果匈奴遠走漠北戈壁,漠南再無王庭。
:百度百科-漢武帝
3、漢武帝的主要功績有哪些?
漢武帝劉徹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其主要功績包括:1. 改革政治制度:他推行“三公九卿”制度,大幅度削弱了諸侯王的權力,強化了中央集權。2. 擴張國土:他通過連年征戰,成功地將南越、朝鮮、西域等地納入中國版圖。3. 發展經濟:他實行寬松的土地政策和減輕賦稅的政策,極大地鼓勵了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4. 教育文化:他成立了太學和郡國學校,培養了一大批才華出眾的人才,也加強了教育文化的普及。5. 統一文字:他發布了《通行天下文書式》,規定了漢字的寫法和用法,使得漢字的使用更加規范化。這些功績極大地推動了中國的歷史進程,也為后世留下了重要的歷史遺產。
4、漢武帝的歷史功績有哪些
功績:奠定了漢王朝強盛的局面,鹽鐵官營,幣制改革,設置刺史 ,獨尊儒術,建立年號,首開絲路 ,大破匈奴,降服西域,吞并朝鮮。
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56年7月14日-公元前87年3月29日),西漢第七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詩人。
漢武帝十六歲時登基,為鞏固皇權,漢武帝設置中朝,在地方設置刺史,開創察舉制選拔人才。采納主父偃的建議,頒行推恩令,解決王國勢力,并將鹽鐵和鑄幣權收歸中央。文化上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結束先秦以來“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的局面。漢武帝時期攘夷拓土、國威遠揚,東并朝鮮、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漢地的基本范圍,開創了漢武盛世的局面,另有開辟絲路、建立年號、頒布太初歷、興太學等舉措亦影響深遠。
請添加微信號咨詢:19071507959
最新更新
推薦閱讀
猜你喜歡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