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嘯的形成,海嘯是怎么形成的
1、海嘯是怎么形成的
海嘯是由海底地形急劇升降變動引起海水強烈擾動而形成的。
海嘯,是指由海底地震、火山爆發、海底滑坡或氣象變化產生的破壞性海浪。海嘯的波速高達每小時700~800千米,在幾小時內就能橫過大洋;波長可達數百公里,可以傳播幾千公里而能量損失很小;在茫茫的大洋里波高不足一米,但當到達海岸淺水地帶時,波長減短而波高急劇增高,可達數十米,形成含有巨大能量的“水墻”。
海嘯主要受海底地形、海岸線幾何形狀及波浪特性的控制,呼嘯的海浪冰墻每隔數分鐘或數十分鐘就重復一次,摧毀堤岸,淹沒陸地,奪走生命財產,破壞力極大。全球的海嘯發生區大致與地震帶一致。全球有記載的破壞性海嘯大約有260次左右,平均大約六、七年發生一次。發生在環太平洋地區的地震海嘯就占了約80%。
海嘯類:
1、“下降型”海嘯:某些構造地震引起海底地殼大范圍的急劇下降,海水首先向突然錯動下陷的空間涌去,并在其上方出現海水大規模積聚,當涌進的海水在海底遇到阻力后,即翻回海面產生壓縮波,形成長波大浪,并向四周傳播與擴散,這種下降型的海底地殼運動形成的海嘯在海岸首先表現為異常的退潮現象。1960年智利地震海嘯就屬于此種類型。
2、“隆起型”海嘯:某些構造地震引起海底地殼大范圍的急劇上升,海水也隨著隆起區一起抬升,并在隆起區域上方出現大規模的海水積聚,在重力作用下,海水必須保持一個等勢面以達到相對平衡,于是海水從波源區向四周擴散,形成洶涌巨浪。
這種隆起型的海底地殼運動形成的海嘯波在海岸首先表現為異常的漲潮現象。1983年5月26日,中日本海7.7級地震引起的海嘯屬于此種類型。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海嘯
2、海嘯是如何形成的?
海嘯是一種災難性的海浪 全球有記載的破壞性海嘯大約有260次左右 平均大約六七年發生一次 那么造成海嘯形成的原因你知道嗎
3、海嘯是什么原因產生的?
海底地殼斷裂:地殼下陷或者抬升,震動劇烈。產生波長超長的波浪,從而水位上漲,沖向陸地。海底火山噴發:火山噴發,在海底裂開深坑,海水沸騰,難以計數的魚類和海洋生物死亡。隕石墜落海洋:當隕石激起的波的能量足夠強大時,也會引發海嘯。
4、海嘯是怎么形成的
海嘯就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發、海底滑坡或氣象變化產生的。海嘯是一種災難性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內、里氏震級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地震海嘯是海底發生地震時,海底地形急劇升降變動引起海水強烈擾動,從而形成海嘯,分為“下降型”和“隆起型”。
請添加微信號咨詢:19071507959
最新更新
推薦閱讀
猜你喜歡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