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克馬洪線,“麥克馬洪線”埋下了什么禍根?
1、“麥克馬洪線”埋下了什么禍根?
“麥克馬洪線”是1914年英印政府外交大臣麥克馬洪構想的一條印藏分界線,其西起不丹邊境,向東伸延至西藏察隅,將歷史上長期屬于中國的9萬多平方公里的領土劃歸英印政府。對于這條非法的“麥克馬洪線”,中國歷屆政府從未承認,但該線卻從此埋下了中印邊境東段爭端的禍根,并終致1962年的中印邊境戰爭。
中國與印度在歷史上有著長期的交往和傳統友誼,過去中印兩國的地圖按照傳統習慣線標畫邊界,兩國人民亦遵守這條傳統習慣線。只是在英國統治了印度以后,英屬印度當局以印度為基地,把侵略擴張的矛頭指向中國的西南和西北邊疆地區,這才逐步使中印邊界發生了分歧。
1914年3月,英國侵略者為了實現其侵略企圖,施展陰謀手段,趁“西姆拉會議”之機和辛亥革命鼎革之際,策劃中、英、藏三方會議,于1913年10月至1914年7月在印度北、中西姆拉召開,企圖把西藏從中國領土分裂出去。由于中央政府代表未在正式條約上簽字,英國陰謀未能得逞。英國代表麥克馬洪誘惑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夏扎,背著中國中央政府代表在德里進行私下秘密交易。1914年3月24日,印度政府外交秘書亨利·麥克馬洪等人在德里以贈給西藏5000支槍、50萬發子彈,支持西藏“獨立”,幫助西藏趕走漢軍等條件為誘餌,脅迫夏扎在秘密換文上簽字,秘密換文的附件上有一張以粗略紅線劃分印藏東段邊界線的地圖,換文中對此圖既沒有文字上的描述,也沒有說明是依據什么原則、條件劃出的,而僅劃在比例尺為1英寸等于8英里的地圖上。這就是所謂的“麥克馬洪線”。
麥克馬洪劃的這條粗略紅線,西起不丹邊境,向東伸延至西藏察隅。其范圍包括西藏門隅、珞瑜和下察隅三大地區,把歷史上長期屬于中國的9萬多平方公里的領土(有著豐富的礦物、生物和水利資源)劃歸英屬印度。劃定后的印度東北邊界,就從喜馬拉雅山足向北推到了喜馬拉雅山的山脊。對于這條非法的“麥克馬洪線”,中國歷屆政府從未承認。后來,英國給西藏提出的兩個承諾并未能實現,因此西藏地方政府對“麥線”也不承認。由此可見,“麥線”是非法的、無效的,但從此埋下了中印邊境東段爭端的禍根。
1947年印度獲得獨立后,不僅要中國政府承認舊中國歷屆政府都沒有承認的英屬印度當局對中印邊界非法、無效的劃分,而且進一步侵占中國政府管轄下的中國領土,企圖通過武力手段把極不合理的大片領土要求強加于中國。1951年2月,印度政府乘新中國成立之初忙于內務和抗美援朝戰爭,無暇顧及中印邊界問題之機,派兵100余名越過西山江、達旺河,侵占門隅首府達旺,強迫一直在那里行使管轄權力的中國西藏地方政府搬遷;印度在侵占達旺前后,還侵占了“麥線”以南門隅的馬果等地。1951年至1954年侵占中國約2450平方公里的土地。
1959年3月22日,即西藏反動上層在拉薩發動的武裝叛亂被我平息,拉薩戰役結束的當天,印度總理尼赫魯正式給中國總理周恩來寫信,提出了大片領土要求。尼赫魯不僅要求將已被其非法占領的東段邊境“麥克馬洪線”以南9萬平方公里和中段邊境2000平方公里的我國領土劃入印度,還要把西段邊境一直在我國政府有效管轄下的阿克賽欽等地區33000多平方公里的領土也劃歸印度。尼赫魯無理要求的中國領土總面積約有12.5萬平方公里,相當于一個福建省的面積。印度當局在其無理要求遭到中國政府的拒絕后,繼續推行“前進政策”,使用武力片面改變業已形成的邊界狀況,并不斷制造流血事件。
1959年8月25日印軍挑起朗久事件,向我駐朗久附近的工作隊開槍射擊,在印軍遭我還擊2人斃命后,于27日倉皇撤逃。
1959年10月20日,印軍3人在空喀山口非法越境偵察,遭我邊防巡邏隊扣押后,60多名印軍于21日越境圍攻我巡邏隊,我被迫還擊,雙方互有傷亡,在我擊斃印軍9人,俘7名后,印軍余部狼狽逃竄。這就是空喀山口事件。
印度政府借朗久、空喀山口兩次事件,掀起反華浪潮,配合當時聯合國在辯論“西藏問題”時對我國的誣蔑;從1961年到1962年9月,印軍先后在西段邊境的我國領土上建立了43個入侵據點,侵占我國領土4000平方公里。在東段,1962年6月印軍又越過“麥線”,侵入西藏山南地區錯那縣的克節朗河谷,在扯冬地方建立了入侵據點,企圖改變“麥線”方向,以線北約11公里的拉則山脊(印方稱塔克拉山)作為邊界。9月17日至19日,印軍30余人向擇繞橋頭我軍哨位瘋狂挑釁,以刺刀、步槍、沖鋒槍逼我執勤戰士后撤。對峙至20日,印軍終于首先開槍,打死我軍干部1人,打傷戰士1人,我被迫還擊。雙方交火至29日,我橋頭哨位主動后撤。印軍得意忘形,得寸進尺。10月8日,印軍越過克節朗河,于10日進攻我軍各哨所。到20日前,共打死打傷我軍邊防干部戰士47人。在西段邊境,印軍不斷包圍我巡邏小組,伏擊我運輸人員,射擊我哨所。印軍飛機頻繁侵犯中國領空,在1959年至1961年的3年間,入侵進行軍事偵察活動就達120余架次。
1960年1月開始,中國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政府單方面命令軍隊后撤20公里,對此,印度軍隊不僅沒有絲毫收斂,反而變本加厲地向中國境內進攻。1960年4月,周恩來飛赴新德里,同尼赫魯舉行邊界問題高級會談。尼赫魯態度無絲毫轉變,再次向中國提出領土要求。1961年,中國政府多次向尼赫魯提出和談建議,并實行隔離政策,均被一一拒絕。進入1962年,局勢越發緊張起來。6月,印度軍隊加快了武裝入侵中國的速度,東段已越過“麥克馬洪線”,進入西藏山南的扯冬地區。截至8月底,印軍在中國境內建立了100多個據點。這些據點最近的距中國哨所幾十米甚至幾米遠,形成“面對面”的對峙,有的嵌入中國哨所之間,有的還插到了中國邊防哨所背后來了。印度軍隊一步逼近一步,顯然要上門來鬧事了。
1962年9月,印軍第7旅侵占“麥克馬洪線”以北的克節朗地區,并向駐守擇撓橋的中國邊防部隊開火,打死打傷中國官兵47人。10月16日,中國政府決定:為了打擊印軍瘋狂氣焰和侵略行動,決心在東線殲滅越過“麥克馬洪線”以北的印軍,西線拔除紅山頭和加勒萬河谷印軍14個據點。從10月20日起,中國邊防部隊在中印邊界東段、西段奮起自衛反擊。在西段,痛快淋漓地清除了印軍在中國境內設立的43個侵略據點;在東段,趕走了侵入克節朗、達旺等地的印軍。24日,中國政府發表聲明,提出和平解決邊界問題的建議,但遭到印度政府的拒絕。11月中旬,印軍再次在中印邊境地區向中國發起新的軍事進攻。
中國邊防部隊于11月16日再次反擊。中國邊防部隊在西山口以一部兵力正面牽制,主力從兩側夾擊,迂回包圍,18日晨對入侵西山口地區的印軍達成合圍,戰至當日16時,中國邊防部隊先后收復西山口、申隔宗、德讓宗,19日奪回邦迪拉,21日逼近中印邊境傳統習慣線。其他人民解放軍邊防部隊,同時向當面入侵印軍實施反擊,攻占了梅楚卡、塔克辛、瓦弄等地,全部拔除設立在實際控制線中國一側的印軍侵略據點,粉碎了印軍的再次進攻,將參加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印軍精銳打得一敗涂地。整個反擊作戰殲滅印軍8700余人,其中生俘達爾維準將以下3900余人。
這一仗打得印度全國震驚,尼赫魯慌忙宣布全國處于緊急狀態,擺開拼命的架勢。1962年11月21日,中國政府發表聲明,宣布人民解放軍邊防部隊全線停火,12月1日開始后撤,至1963年3月1日,全部撤至1959年11月7日中印雙方實際控制線中國一側20公里以內的地區。并將繳獲的人員、武器、裝備全部還給印方。這一招,大出印度和國際社會的意外,國際輿論普遍叫好。
毛澤東評價中印邊境之戰說:打了一個軍事政治仗,或者叫政治軍事仗。印度人說捉了我們的俘虜,結果交不出一個人來。這一仗,至少可以保持中印邊境十年的穩定。
歷史完全證明了毛澤東的預見。事實上,從1962年至今,三十多年過去了,中印邊境一直保持著相對穩定的局面。這個局面的取得與這一仗有著密切的關系,沒有這一仗,是難以維持這么長的和平穩定的。歷史是一面鏡子。即使在印度將中國視作敵人的日子里,中國也沒有將印度視作敵人。在世界進入和平與發展的今天,在國與國領土和主權爭端上,試圖以武力相威脅,或者訴諸武力解決爭端,都是注定要失敗的。
2、爭議百年的中印“麥克馬洪線”,是怎樣形成的?
3、麥克馬洪線在中國西藏的哪個地方?
藏南 整個中印邊界全長1700公里,分東、中、西三段。在每一段邊界上都有爭議領土。 中印邊界 ①東段:爭議領土9萬平方公里領土,全部被印度占領。 中印實際控制線就是非法的“麥克馬洪線”。印度地圖已經將其作為它的正式、合法邊界,并于1987年宣布成立了“阿魯納恰爾邦”,同時向該地區大量移民。目前定居在那里的印度人比全西藏的人口總和多兩倍。 ②中段,爭議領土2100平方公里,分為4處,全部被印度占領。 ③在西段,爭議領土3.3萬平方公里,主要是中國的阿克賽欽地區。其中印度占領巴里加斯一處,其余都控制在中國手中。 以上三段合計,印度共占領中國9.2萬平方公里領土,相當于六個北京、一個浙江省、兩個半臺灣省,比英阿爭奪的馬島大10倍,比日俄爭執的“北方四島”大20倍,為中國總領土的一百零一分之一。這樣大面積的領土爭端,在現代國際社會中,是一個國家非法侵占別國領土的最大案例。
4、中國與印度麥克馬洪線什么意思啊! 誰知道? 詳細的!
麥克馬洪線(Mc Mahon)是一條由英國探險家測量時劃的一條位于印度和西藏的邊界。其走向起自不丹和西藏交界地圖,沿分水嶺和山脊線至云南的尖高山,將歷史上西藏約9萬平方公里領土都劃進印度去了。
印度政府聲稱這條邊界就是正式疆界。對于這條“邊界線”,歷屆中國政府都不予承認。直到1954年一直注明是“未標定界”。中國政府一直堅持麥克馬洪線是非法的,也一定要堅持。
中印關系一直處在緊張狀態,這也是原因之一。到現在為止9萬平方公里領土大部分在印度控制范圍內。
請添加微信號咨詢:19071507959
最新更新
推薦閱讀
猜你喜歡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