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而識之,默而識之的意思
1、默而識之的意思
默而識之的意思是把所見所聞默默記在心里。
一、拼音
[mò ér zhì zhī]。
二、出處
《論語·述而》:子曰:“默而識之,,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三、詳細釋義
默:不語,不說話。識:記。
四、例句
予時尚少,于其中尤好其花之香艷清馥者,目不能舍,手不能釋,即詢其名,默而識之。
五、相關成語
1、取而代之:原指奪取別人的權位而代替他。現泛指用某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出自《史記·項羽本紀》:“秦始皇游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2、總而言之:總的說起來。出自晉·仲長敖《X性賦》:“裸蟲三百;人最為劣;爪牙皮毛;不足自衛;唯賴詐偽;互相嚼嚙。總而言之;少堯多舛。”
默而識之成語接龍:
默而識之→之死靡他→他鄉故知→知榮守辱→辱國殃民→民和年稔→稔惡藏奸→奸擄燒殺→殺身成仁→仁人君子→子子孫孫→孫龐斗智→智均力敵→敵國通舟→舟水之喻→喻之以理→理所不容→容光煥發→發揚蹈厲→厲世摩鈍→鈍學累功→功敗垂成。
成家立計→計斗負才→才短思澀→澀于言論→論功行賞→賞同罰異→異木奇花→花衢柳陌→陌路相逢→逢惡導非→非分之念→念茲在茲→茲事體大→大張其詞→詞不達意→意氣相投→投機倒把→把臂徐去→去泰去甚→甚囂塵上→上方寶劍。
2、默而識之的意思
默而識之的意思是把所見所聞默默記在心里。
默而識之,漢語成語,拼音是mò,ér,zhì,zhī,默:不語,不說話。識:記。把所見所聞默默記在心里。出自《論語·述而》: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默而識之造句
1、良哉孔子之言!默而識之,一以貫之,故目擊而道存,指掌而意喻。見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十六。
2、虹予正全神貫注地在回憶元稹的詩《相和歌辭·決絕詞三首》,腳上穿著典威登皮鞋的諸葛紳老師遽然來到面前,叫他用“默而識之”造句,把他嚇出一身冷汗。
3、Ash聽他的朋友萌陽說,用詞語“默而識之”造句是一件十分復雜的事。
4、予時尚少,於其中尤好其花之香艷清馥者,目不能舍,手不能釋,即詢其名,默而識之。
5、默而識之,學而不厭,就是默默學習,得到了很多知識還不滿足的意思。現在當頭,但我們對學習的熱愛和對知識的渴望絲毫不減。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更是考驗我們意志的時候!
3、子曰默而識之何意
孔子說:“默默地記住我所看到的聽到的知識,努力學習而從不滿足,教導別人而不知疲倦,這些事我做到了多少呢?”
出自:論語·述而篇
作者:先秦·孔子的弟子
節選: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翻譯:
孔子說:“默默地記住我所看到的聽到的知識,努力學習而從不滿足,教導別人而不知疲倦,這些事我做到了多少呢?”
孔子說:“不去修養品德,不去講習學問,聽到義卻不追隨,有了錯誤缺點不能改正,這些都是我所憂慮的事情。”
《論語·述而》出自《論語》,共包括38章,是學者們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時引述較多的篇章之一。本章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學習態度,孔子對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疇的進一步闡釋,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張。
文章包括“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師”;“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等內容,節選的章節反映了孔子思想上智慧的一面。
他完全遵從“述而不作”的原則,只將古代好的東西做陳陳相因,而不創立自己的思想。這種思想在漢代以后開始形成古文經學派,“述而不作”的治學方式,對于中國人的思想有一定程度的啟發作用。
4、默而識之的意思是啥
默:不語,不說話。識:記。把所見所聞默默記在心里。出自《論語·述而》: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解讀:孔子說:“口里不說而心里記住它,勤奮學習而不滿足,教導別人不知疲倦,對我來說,那一樣做到了呢?”這番話也有教育弟子的意思,讓他們知道學與教都是永無止境的,不能夠滿足已有的成績而停步不前。
作為勵志的話,差不多為所有大小學生所熟知并成為一種力量。無疑,夫子在這三個方面,堅持一生,堪稱萬世師表,也由此成為中國第一老師。這一次,他自己也不自謙了,而是對自己做了中肯的認識和評價。默而識之,與其說是學習的方法,毋寧說是嚴謹的態度,對所學所歷,需要的是一種默然的寧靜,而非嘩眾取寵;學而不厭是自然的事情,一旦感到學習的樂趣,一旦由學習而打開自己的五彩繽紛的世界,必然樂在其中,豈會生厭?至于誨人不倦,對老師來說是箴言,普通人就算了,你要絮絮叨叨教誨別人,肯定會惹人生厭的!不過這樣的態度令人感動,堅忍不拔地教誨別人,一定是以為自己有重要的道要傳授,一定是覺得無論對方多么榆木疙瘩,總有開竅的一天。多么好的老師啊,哪里再去找這樣的大智大賢之人?
請添加微信號咨詢:19071507959
最新更新
推薦閱讀
猜你喜歡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