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的意思,人不知而不慍 不亦君子乎的意思是什么?
1、人不知而不慍 不亦君子乎的意思是什么?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譯為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氣,不也是品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一、出處:
《論語-學而》
二、原文(節選):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三、譯文(節選):
孔子說:"學習后經常實踐所學的知識,不也很令人愉悅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很高興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氣,不也是品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
賞析:
三句話,一句一個意思,前后句子也沒有什么連貫性。但也有人認為這樣解釋不符合原義,指出這里的學不是指學習,而是指學說或主張;時不能解為時常,而是時代或社會的意思,習不是溫習,而是使用,引申為采用。并且這三句話是前后相互連貫的。
最后一句提出以學習為樂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慍,反映出孔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說明有了高深的學問、高尚的品德,并不自炫其能,這才是一個具有高度修養的人。
2、“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是什么意思?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意思是: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氣,不也是品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這句話出自出自《論語》第一章,《學而》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讀音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rén bù zhī ér bú yùn ,bú yì jūn zǐ hū?
字義
知:了解、理解;
慍:生氣、怨恨、惱火、憤怒、埋怨;
亦:也
君子:這里指道德上有修養的人
而:但是
人不知而不慍:“知”在古代漢語里,除了相當于 “知道”、“知識”外,還經常與“智”字通用,相當于“智慧”。例如孔子的名言“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最后一個“知”,即為聰明、智慧之意?!叭瞬恢粦C”的知,既可以作“知道”講,也可以作“智慧”講。
3、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是什么意思?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的翻譯為:別人不了解我,我為此并不感到生氣,這不就是君子的做法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出自《論語》,節選原文為: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集,成書于戰國前期。集中地體現了孔子及儒家學派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墩撜Z》的內容涉及的方面有很多,例如:政治、教育、文學、哲學以及立身處世的道理等。
《論語》作為儒家經典之一的語錄體散文集,不僅保留了一些人們對孔子師徒的批評諷刺,而且還表現了儒家對自我價值的肯定,對“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積極奮進精神的贊揚。
4、人不知而不慍 不亦君子乎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別人不了解我,而我并不在心中怨恨,這樣才算是君子。出自《論語》第一章《學而》,原文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整句翻譯是:孔子說:“學習后經常溫習所學的知識,不也很令人愉悅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很高興嗎?別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氣,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的現實意義:
人生并非總是一帆風順,若是身懷才學,卻找不到運用施展的時機,處于被埋沒的人生逆境,也不去怨恨什么,保持內心平和,這種溫和的處世態度,是儒學君子所必須具備的道德修養,也是自身才學的一部分。
孔子老先生便是其中典型的例子,他頂著圣人的頭銜,名動于諸侯,然而周游列國一十四年,始終不得重用,可謂是不得志到極點了。然而他始終不曾放棄,晚年回歸魯地后,依舊傳學不休,他所創立的儒家學說,最終成為往后兩千多年治理天下的根基,流芳百世。
請添加微信號咨詢:19071507959
最新更新
推薦閱讀
猜你喜歡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