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知而不慍 不亦君子乎的意思,人不知而不慍 不亦君子乎的意思是什么?
1、人不知而不慍 不亦君子乎的意思是什么?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譯為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氣,不也是品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一、出處:
《論語-學而》
二、原文(節選):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三、譯文(節選):
孔子說:"學習后經常實踐所學的知識,不也很令人愉悅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很高興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氣,不也是品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
賞析:
三句話,一句一個意思,前后句子也沒有什么連貫性。但也有人認為這樣解釋不符合原義,指出這里的學不是指學習,而是指學說或主張;時不能解為時常,而是時代或社會的意思,習不是溫習,而是使用,引申為采用。并且這三句話是前后相互連貫的。
最后一句提出以學習為樂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慍,反映出孔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說明有了高深的學問、高尚的品德,并不自炫其能,這才是一個具有高度修養的人。
2、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的意思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的意思為:別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氣,不也是有德的君子嗎??!叭瞬恢粦C,不亦君子乎”出自《論語十則》全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p>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p>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譯文:
孔子說:“學習并且按時地去復習,不也很快樂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很高興嗎?別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氣,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盡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誠,誠實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復習過了呢?”
孔子說:“復習學過的知識,可從中獲得新的見解與體會,憑借這點就可以當老師了。”
孔子說:“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只是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疑惑而無所得?!?/p>
孔子說:“仲由啊,讓為師教導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聰明的?!?/p>
孔子說:“看見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備的人)就向他學習,希望能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沒有和他一樣的缺點,有要改正?!?/p>
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為我的老師的人,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如果看到他們的缺點要反省自己有沒有像他們一樣的缺點,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p>
曾子說:“有抱負的人不可以不志向遠大,意志堅強,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或責任),路途又很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直到死才停止,這不也是很遙遠嗎?”
孔子說:“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節,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落葉的?!鄙羁毯x:人們要經受得住時間的考驗,也以松柏為喻,談人應當具備堅毅的品格!
子貢問道:“有沒有可以終身奉行的一個字呢?”孔子說:“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歡的事物,不要強行加于別人身上?!?/p>
3、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的意思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的意思為:別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氣,不也是有德的君子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出自《論語》第一章《學而》,表達了孔子對君子的道德要求。
人不知而不慍的讀音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人不知而不慍的原文
人不知而不慍原文出自《論語》第一章,原文為:“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句話的意思如下:
孔子說:“學了知識然后按一定的時間復習它,不也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是很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惱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4、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的意思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的意思: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該句出自《論語·述而》,該篇是學者們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時引述較多的篇章之一,本章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學習態度,孔子對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疇的進一步闡釋,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張。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原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原文翻譯
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原文注釋
1、子:中國古代對于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有時也泛稱男子。《論語》書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學:孔子在這里所講的“學”,主要是指學習西周的禮、樂、詩、書等傳統文化典籍。
3、時習:在周秦時代,“時”字用作副詞,意為“在一定的時候”或者“在適當的時候”。但朱熹在《論語集注》一書中把“時”解釋為“時?!薄!傲暋保秆萘暥Y、樂;復習詩、書。也含有溫習、實習、練習的意思。
4、說:音yuè,同悅,愉快、高興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舊注說,“同門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師門下學習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樂:與悅有所區別。舊注說,悅在內心,樂則見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沒有說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賓語。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說別人不了解自己。
8、慍:音yùn,惱怒,怨恨。
9、亦:也。
10、君子:《論語》書中的君子,有時指有德者,有時指有位者。此處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原文賞析
本則從學習方法講到個人修養?!皩W而時習之”強調知識的學習需要自覺,不斷實踐。
“有朋自遠方來”體現學習又是相互切磋,相互交流的事情?!叭瞬恢粦C”體現個人修養與別人是否了解自己沒有關系,重要的是自我進步。
本則強調隨時都要反省自己,提高自身修養,鞏固所學知識。
創作背景
《論語》是孔門弟子集體智慧的結晶。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設壇講學時期,《論語》主體內容就已初始創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傳弟子代代傳授他的言論,并逐漸將這些口頭記誦的語錄言行記錄下來,因此稱為“論”;《論語》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稱為“語”。
作者介紹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省夏邑縣),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大成至圣先師”。
孔子開創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曾帶領部分弟子周游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該書被奉為儒家經典。
請添加微信號咨詢:19071507959
最新更新
推薦閱讀
猜你喜歡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