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枉少年,人不輕狂枉少年出處
1、人不輕狂枉少年出處
人不輕狂枉少年,這句話源自明代唐伯虎的《老少年》,原句為:
人為多愁少年老,花為無愁老少年。年老少年都不管,且將詩酒醉花前。
白話譯文:人因為多愁善感,即使少年也會有一種老人的滄桑;花草無愁,到老都是一副青春少年的氣息。所以也不要去計較什么年老年少了,只能暫且拋開那些愁煩的事情,把酒吟詩醉臥在花前了,也是人生的一種活法。
所以,后人根據這首詩表達出來的大致意思,引申出“人不輕狂枉少年”一句來,這句話才開始廣為流傳起來。
:
《老少年》的作者唐寅字伯虎,后改字子畏,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魯國唐生、逃禪仙吏等,南直隸蘇州府吳縣人。明代著名畫家、書法家、詩人。
唐家世代從商,唐寅從小衣食無憂,但是因為商人地位低下,父母對他的期望就是光耀門楣。唐寅也不負眾望,天資聰穎,過目成誦,年僅16歲便以第一名考中秀才,被時人稱頌為“孺子狂童”。
唐寅25歲時,一年之內,父親、母親、妻子、兒子相繼因病離世,妹妹也自殺身亡。唐寅一夜白頭,料理完喪事后放浪形骸。公元1498年,沉寂了整整3年的唐寅鄉試第一,考中解元,次年入京應戰會試。
因弘治十二年科舉案受牽連入獄被貶為吏,突發變故讓唐寅喪失進取心,從此游蕩江湖,埋沒于詩畫之間,終成一代名畫家。
來源:百度百科-唐寅
2、人不風流枉少年全詩是什么
“人不風流枉少年”這不是一句詩句,而是一句俗語。出自《左傳》。
整句話是:天因著作生才子,人不風流枉少年。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人要在年輕,還是個少年的時期,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而不是一味的受限于禮法。
而在古語里,“風流”這個詞的意思更接近于有才華而不拘于禮法,于現代漢語種的“風流”的意思不同,這并不是指一味的放縱或者墮落。
《左傳》,全稱《春秋左氏傳》,原名《左氏春秋》,漢朝時又名《春秋左氏》 《春秋內傳》《左氏》,漢朝以后才多稱《左傳》。
《左傳》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的左丘明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書,與《公羊傳》、《谷梁傳》合稱“春秋三傳”。也是中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經典之一。且為十三經中篇幅最長的,在四庫全書中列為經部。記述范圍從公元前722至公元前468。
《左傳》有鮮明的政治與道德傾向。其觀念較接近于儒家,強調等級秩序與宗法倫理,重視長幼尊卑之別,同時也表現出“民本”思想。可以看出這是春秋戰國時代一種重要的思想進步。
作者要求擔負有領導國家責任的統治者,不可逞一己之私欲,而要從整個統治集團和他們所擁有的國家的長遠利益考慮問題,這些地方都反映出儒家的政治理想。《左傳》雖不是文學著作,但從廣義上看,仍可說是中國第一部大規模的敘事性作品。
比較以前任何一種著作,它的敘事能力表現出驚人的發展。許多頭緒紛雜、變化多端的歷史大事件,都能處理得有條不紊,繁而不亂。其中關于戰爭的描寫,尤其寫得出色。
來源:
百度百科——春秋左氏傳
3、人不輕狂枉少年是什么意思
4、人不輕狂枉少年什么意思人不輕狂枉少年出自
1.意思是:人如果年少時都不輕狂,那他白做少年了。
2. 枉:枉費。
3. 出自唐伯虎的《老少年》。
4. 原句:人為多愁少年老,花為無愁老少年。
5.年老少年都不管,且將詩酒醉花前。
6. 譯:人因為多愁,少年就現老相;花因為無愁,老來更顯嬌容。
7.多愁無愁,年老年少,究竟和我何干?還是飲酒賦詩,讓醉顏和紅葉媲美吧。
請添加微信號咨詢:19071507959
最新更新
推薦閱讀
猜你喜歡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