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時間算居住時間嗎英語_留學時間算居住時間嗎英語怎么說
留學時間算居住時間嗎英語的今日更新不僅僅是技術上的更新,更是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今天,我將和大家探討關于留學時間算居住時間嗎英語的今日更新,讓我們一起探討它對我們生活的影響。
文章目錄列表:
1.請問留學時候的本科生在讀證明英文版具體應該怎么去填 具體見下。。急。。2.哪有乒乓球與奧運的論文啊?急用!
3.美國留學英語表達方式有哪些
4.請教赴英語國家留學的有關事宜。請有留學的朋友分享下經驗。
5.加拿大移民最新政策2022
請問留學時候的本科生在讀證明英文版具體應該怎么去填 具體見下。。急。。
that 后邊是姓名。No.后邊是學生證號碼。
from后邊是學習年限,從什么時間到什么時間,如09/2008-07/2012。
major in后邊是專業名稱。
graduate in后邊是畢業時間。
of后邊是學位名稱。
落款的of跟大學名稱。
date就是落款的時間。
雖然這樣解釋,也不知道親到底想要干啥
哪有乒乓球與奧運的論文啊?急用!
乒乓球發球論文
發球是乒乓球比賽中每一分的開始,它是乒乓球技術中唯一不受對方制約、主動性很強的技術。一個高質量的 發球,可以起到先發制人的作用。也正是由于發球技術在比賽中所起的獨特作用,國際“乒聯”才不斷地對發球規則進行修改,以求最大限度地降低發球給對方造成的威脅,使比賽更具觀賞性,以此推動乒乓球運動的發展。現就乒乓球運動各個發展時期的主要發球以及為限制發球的威脅而修改的規則進行闡述,并針對現階段的發球訓練提出相應的訓練方法與要求。
1 各個時期的主要發球與發球規則
縱觀發球發展的歷史,每一次發球規則的修改,都是由于乒乓球運動技術有了新的發展,發球給對方造成了較大的威脅,從而降低了比賽的對抗性和觀賞性,使競賽活動出現新的情況下產生的。自從19世紀后半葉有了乒乓球運動以來,就有了發球,但由于當時所使用的器材與現在大不一樣,不可能發出有一定速度和旋轉質量的球。因此,規則并沒有對發球 進行過多的限制。50年代海綿拍的出現,發球的旋轉才從單一的用膠皮后發下旋球發展到可以發現旋轉較強的側上、側下旋球。并隨之出現了“下蹲式”合力發球,由于這種發球受合力影響,旋轉較強烈,有較大的威脅。第28屆世乒賽后,國際“乒聯”對規則進行了修改,規定了拋起的球從最高點下降時才能擊球,因此認定合力發球是不合法發球。60年代隨著乒乓球運動的發展,發球質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更注重發球的旋轉與速度,開始出現了高拋發球,但由于并沒有給接球方帶來很大的威脅,所以,規則并未對這些新的發球技術進行過多的限制。70年代我國的前三板技術有了新發展,發球技術也有了較大的突破。尤其是進一步發展和創新了高拋發球的技術,使它能夠在同一位置用相似的手法發出不同旋轉和落點的球,并且這一技術很快被世界各國的運動員廣泛采用,發球逐漸給接球方帶來了威脅。80年代,發球的隱蔽性和威脅性越來越突出。尤其是運動員充分利用發球規則的不完善或漏洞,運用各種手段,使比賽出現了“觀眾難理解、選手難掌握”的危機現象。如發球時利用相同顏色但不同性能的球拍進行“倒拍”和“遮擋”并配以發球跺腳,讓對方無法判斷是用什么樣的覆蓋物擊的球,使接球員在接球的瞬間成為“瞎子”和“聾子”,使發球的效果達到了令乒壇輿論為之嘩然的地步。國際“乒聯”為了降低發球的“隱蔽性、突然性、威脅性”,讓乒乓球運動具有觀賞性,便對規則進行了一場“革命”。要求球拍的兩面必須是不同顏色,發球時,球拍必須始終高于球臺水平面;發球時不能跺腳;擊球時,球同球網之間的距離不得比身體同球網之間的距離更遠等一系列的修改。
進入21世紀,乒乓球運動已經處于一個巔峰時代,各種打法的技術已近極致,很難有大幅度的突破。為了推動乒乓球運動更好地走向社會,進入市場,讓比賽變得更加激烈、精彩。國際乒聯又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球體變大;比分縮短以及發球無遮擋等。使發球技術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限制,把發球的威脅降到了最低。
2 提高發球質量的三大要素
從發球規則演變的歷史來看,各個時期發球規則的修改都是要最大限度地降低發球所造成的威脅。因此要想從根本上提高發球的質量,做到讓對方即使能看清球的旋轉,也照樣“吃”發球,就必須增強發球內在的技術質量,而衡量發球質量優劣的標準,主要取決于發球的速度、旋轉和落點的配合上。
2.1 加強發球旋轉的變化。乒乓球的旋轉,在現代乒乓球技術中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首先,用球拍合適的部位觸球,有利于增強球的旋轉,如:用正手發下旋球時,用拍面的左側接觸球,就能制造較強的旋轉;反之,便很難制造旋轉。其次,加強摩擦是制造旋轉的關鍵。摩擦是指作用力線遠離球心,但并非越薄越好,如果過薄,反而造成球在拍面上打滑。因此擊球時先要使球拍“吃”住球,再增大球的摩擦力。
2.2 控制球的落點。控制發球落點變化是發球中的一個主要環節,發球落點必須長短結合、輕重結合、左右結合。如果只發短球而沒有長球的配合,即使發的再短,落點再刁,也很難給對方造成威脅。因此,要做到用同一個手法發出不同落點和旋轉性質的球。
2.3 提高球的速度。發球時,球速的快慢與球拍揮動的速度有關,與球拍觸球的一瞬間作用到球上力量的大小有關。如果在摩擦球的基礎上,觸球時的爆發力越大,其發球的質量就越高。因此,要充分利用引拍,就像助跑一樣。必須有一定的揮臂時間。在具備了一定的拋球高度的同時,充分發揮前臂、上臂、手腕和腰、腿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加快揮拍速度,使旋轉與速度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3 發球訓練的要求和訓練的方法
3,1 要有恒心。發球訓練是比較枯燥的,而且并非一朝一夕就能練就的,它需要經過長期訓練的積累。要練好發球,除了要充分認識發球的作用,更主要的是要從小培養對發球的興趣,只有對發球有了濃厚的興趣,才有可能持之以恒地去琢磨它、研究它。
3.2 吃透發球規則的精神。高質量的發球必須規范,特別是對青少年運動必須講明規則的要點,尤其是規則,必須對發球規則做到理解滲透。發球違例的現象有許多種,在青少年中比較常見的有:不執拍手未張開伸平;拋球時,不執拍低于比賽臺面;拋球的高度低于16公分等。但目前更多的違例現象是遮擋發球。要做到發球無遮擋,就要求發球員的不執拍手在拋球后,應立即從發球員身體和球網之間的區域內拿開。因此,在進行發球訓練時,就要注意糾正違規的發球技術,特別是要注意避免正手發球時用自己的身體、手臂、衣服等遮擋對方的現象。
3.3 建立正確的概念。在發球練習前,要讓運動員了解球的旋轉、落點和速度之間的關系,幫助運動員弄清各種發球的特性,明確各種發球方法及技術要領。要盡可能使發出的球具備力量重、落點刁、旋轉強、速度快等特點。
3.4發球訓練的手段
3.4.1 多球訓練。這是發球訓練中最基礎的訓練方法,它對于摸索發球規律、提高發球質量是很有效的。
3.4.2 高水平隊員陪練。發球和接發球是一對相輔相成的技術,其互練的效果最好。如果接球方的接球能力較強,水平較高,就更有利于發球者盡快提高發球技術。而且可以在高水平接發球隊員的指導下,有針對性地練習發球技術的某一環節,突破某一難點。
3.5 配套成龍,精練一套。為了某一種發球能發揮作用,必須要有配套的干擾配合。如,強烈下旋球,要有不轉球配合;短球要有長球配合等。一套發球的變化應盡量多,包括速度、旋轉和落點變化。但在訓練中要求“精”,要根據自己特長,掌握一兩種技術精、質量高的發球,切忌貪多求全而技術不精。
3.6 改進和創新發球技術,適應新規則。發球新規則并沒有完全否定原來的一切發球技術,比如下蹲發球、反手低拋發球和反手高拋發球等都可以延用或加以改進和創新。尤其是反手高拋發球,由于反手發球的擊球位置原本就在發球方身體的前面,比較容易適應新規則的要求,加上高拋發球能夠加快球的速度、加大球的力量,從而增加球的旋轉。因此,著重研究反手高拋發球技術并加以創新,顯然有其優越的條件。
求學歲月
一個運動員的求學懸梁歲月
出處:
如果亞運會、世乒賽和奧運會的冠軍是我乒乓球生涯的三大滿貫,那么清華獲得學士學位、諾丁漢大學碩士畢業和取得劍橋博士,就是我要完成的另一項大滿貫。
——鄧亞萍
1997年退役進入清華大學,2001年拿下學士學位,同年9月進入英國諾丁漢大學,2002年12月12日,獲碩士學位,同年進入英國劍橋大學經濟學專業攻讀博士學位。
鄧亞萍用求學路上一路奮斗的故事講述——
清華:求學從寫26個英文字母開始
“臨近退役時,我便開始設計自己將來的路,有人認為運動員只能在自己熟悉的運動項目中繼續工作,而我就是要證明:運動員不僅能夠打好比賽,同時也能做好其他事情。那天我不當運動員了,我的新起點也就開始了。”鄧亞萍說。
“1996年底,我被薩老提名為國際奧委會運動委員會委員。我明白,這既是國際奧委會的重用和信任,也是一次嚴峻的挑戰。奧委會的辦公語言是英語和法語。然而,這時我的英語基礎幾乎是零,法語也是一竅不通。面對如此重要的工作崗位和自己外語水平的反差,我心里急得火上房。”
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結束后,鄧亞萍接到清華大學錄取通知書。初進清華時,她的英文幾乎是一張白紙,既沒有英文的底子,更別說有口語交流的能力。
“懷著興奮而又忐忑的心情邁進清華大學。老師想看看我的水平——你寫出26個英文字母看看。我費了一陣心思總算寫了出來,看著一會兒大寫,一會兒小寫的字母,我有些不好意思——老師,就這個樣子了。但請老師放心,我一定努力學好!”她有些羞愧但更相信自己的努力。
“上課時老師的講述對我而言無異于天書,我只能盡力一字不漏地聽著、記著,回到宿舍,再一點點翻字典,一點點硬啃硬記。我給自己制定了學習計劃:一切從零開始,堅持三個第一——即從課本第一頁學起,從第一個字母、第一個單詞背起;一天必須保證14個小時的學習時間,每天5點準時起床,讀音標、背單詞、練聽力,直到正式上課;晚上整理講義,溫習功課,直到深夜12點。”由于全身心地投入學習,鄧亞萍幾乎完全取消了與朋友們的聚會及無關緊要的社會活動,就連給父母打電話的次數也大大減少。為了提高自己的聽力和會話能力,她除了定期光顧語音室,還買來多功能復讀機,過去用于聽音樂的“隨身聽”也“轉業”做了英語磁帶的單放機。由于總是一邊聽磁帶,一邊跟著讀。同學們總是跟她開玩笑:“亞萍,你成天讀個不停,當心嘴唇磨出繭子呀!”“但我相信:沒有超人的付出,就不會有超人的成績。這也是我多年闖蕩賽場的切身體驗。”
學習是緊張的,每天的課程都排得滿滿的。除學習之外,鄧亞萍每周還要三次往返幾十里路到國家隊訓練基地進行訓練,疲勞程度可想而知。
“每天清晨起床時,我都會發現枕頭上有許多頭發,梳頭的時候也會有一把一把的頭發脫落下來。對此我并不太在意,倒是教練和隊友見到我十分驚訝地說:‘小鄧,你怎么了?’我說:‘沒什么,可能是學習的用腦和打球的用腦不一樣吧。’”
“雖然都是一個‘苦’字,但此時的我卻有不一樣的感受:以前當運動員,訓練累得實在動不了,同伴們一陣加油聲,一咬牙,挺過來了;遇到了難題、關坎,教練一點撥,通了;比賽遇到困難,觀眾一陣吼聲,勁頭上來了,轉危為安。但讀書呢,常常要一個人孤零零面壁苦思,那種清苦、孤獨是另樣的折磨,沒意志、沒恒心是堅持不下去的。”
為了更快地掌握英語,幾位英語老師建議鄧亞萍到國外去學習一段時間,在他們的熱心幫助下,經清華大學和國家體育總局批準,1998年初,剛在清華讀了幾個月的鄧亞萍作為交換生被送到英國劍橋大學語言中心突擊英語。
劍橋:每天凌晨5點起床攻讀
1998年2月26日鄧亞萍懷著極其復雜的心情,飛向劍橋。對她來說,這自然是非常難得的機會,但卻又是一個艱難的起步。
“第二天就是開學上課的日子,全班一共9個同學,教室不大,9張課桌椅向著黑板,擺成半圓形。老師先讓大家做自我介紹。接下來給每人發了兩張講義就開始講課,課堂上沒什么紀律,講解方式也很隨意,老師一講課,同學們一邊七嘴八舌地搶著回答問題。我在云山霧罩中上完了課。四、五個星期過去了,每天十五、六個小時的付出,收效并不大,英語水平的提高也不顯著。作為一個插班生要趕上其他同學困難太大。加上沒有教材,每次上課才能拿到老師發的講義,這種教學方法也很難讓我適應。”
“生活的環境也不盡人意。到英國留學的留學生,多數都是住在學校所安排的英國人家里,我也不例外。本想住在英國人家里,一來可以更多地了解英國的風俗民情,二來可以有更多的英國會話機會。但是我所居住的這個女房東家,距學校太遠,而且房費伙食費很高,每月除了要交200多英鎊房租,還要交100多英鎊飯費,兩項合起來每月的支出約合人民幣將近5000元。對一個自費到英國上學的我來說,惜金和惜時同樣重要。”
“記得當我頭一次穿著防雨運動衣,騎著自行車到學校時,許多同學見了都大為不解:怎么世界冠軍還騎自行車來上學?是啊,世界冠軍也是凡人,我的所有,是我用汗水換來的,它來之不易,我必須十分珍惜它。學習和生活上的困難困擾著我,我急切盼望能改變這種狀況。”
“剛到英國不久,我想往家寄點錢,然而到郵局拿了單子,卻不知如何填寫,郵局的人在單子上指指點點,我卻一臉茫然,我站在郵局前,兩眼發呆,我能怎辦?問誰去?問了,自己還是聽不懂,最后,只好悻悻而歸。”
“開學前,為了讓我熟悉一下環境,房東開車送我去學校轉了一圈。第二天人家不送了,我雖然買了輛自行車,卻找不到上學的路了,七拐八拐,趕到學校已經上課了。一向守時的我成了遲到生。我急得蹦出幾個單詞解釋,然而解釋不明白,那滋味,那窘迫,現在都忘不了!”
鄧亞萍就讀的紐漢姆學院是隸屬劍橋大學的一所小學院,類似于國內的語言進修學院。這里的學生主要以外國留學生為主,而鄧亞萍是唯一來自中國內地的留學生,她主修的是英語,學期為三個月。鄧亞萍來劍橋后學習壓力挺大,加上留學時間短,她幾乎天天閉門苦讀。
“剛到劍橋的那段時間,我雖然比較刻苦,效果卻不十分明顯。我知道,這是因為自己的語言基礎還相當薄弱,要想在劍橋這個精英云集的學府里站得住、學得好,更需要全力以赴地去拼搏。做學問與體育訓練一樣,沒有任何捷徑可尋,更不會有天上掉餡餅的美事兒,一切靠自己去拼去搏吧。”為了趕功課,鄧亞萍起早貪黑,每天只睡幾小時。
“開始的一兩個月之內,根本聽不懂老師在上面講什么,我把老師所有寫在黑板上的東西照抄一遍。回到家里以后,自己再翻字典,再看。每天的生活比較單調,上課時間是四個半小時。下了課還有很多作業,吃飯對我來說好像都很費事,中午休息的時間只有一個小時,我一般都不回宿舍,就是吃上午帶去的三明治,然后看一會兒書。晚上經常吃的東西就是自己做的方便面條加青菜、西紅柿和雞蛋。幾乎每天都學習到12點才能睡覺。”
雖然基礎比其他同學差,她總是不甘心,想超過別人。這種好勝的心理后來才慢慢開始轉變:“畢竟基礎不同,從運動員到學生是一個非常大的轉折,學習上升也要有個過程,那些留在這兒的教授也是通過非常辛苦的努力,付出很大的代價以后才取得了這樣的位置。”
為了使自己能擠出時間學習,鄧亞萍把父母接到英國,照顧自己的生活起。“除了像在國內那樣,整理講義、查閱資料、練習聽力外,課余時間我會深入人群,先聽他們談話,然后慢慢練習與他們對話。每次歸來,我再反復琢磨,從中進一步挖掘英語的文化背景、歷史變革、語言規律,以便幫助自己理解、分析英語,尋找學習規律。”經過一年多的努力,鄧亞萍的口語和聽力已進入班里的優等生行列。
回到清華,鄧亞萍的畢業論文題目是《國球的歷史及發展》。從開題報告、到第一次提交論文、以至論文的最終修訂,鄧亞萍不僅每一項都達到標準,而且步步提前,趕在時間表前完成。
“我終于帶上了學士帽,在畢業典禮上,我用流利的英語向老師致詞。”
諾丁漢:一看她學習的勁頭就知道她是個世界冠軍
2001年9月,鄧亞萍從清華走進英國諾丁漢大學攻讀碩士。“原本更喜歡劍橋,那里風景可人,令我心醉。可我還是投奔了諾丁漢大學,因為諾丁漢大學有全英國最棒的外語系。”
“導師對我不太了解,似乎有些不放心,擔心一個運動員能否完成學業。我懇切地對導師說:我可能比您的其他學生基礎要差,請你多費心了,別人能聽懂的課程,我可能要兩次甚至多次,別人需要一年,我可能需要一年半甚至兩年。但不管費多少力、多長時間,我都要把學業拿下來!我是那種很要強,性子也很犟的人,因此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好。”
“在英國,修碩士有兩種辦法。一種是類似于應試教育。就是上一門課考一門,直到通過所有課程;另外一種是跟導師做課題研究,研究結束后做論文,如果論文通過就可以畢業,我采取的是第二種辦法。比語言更難的是這里的學習方式,和國內真是大不一樣。我有自己的導師,但并不經常見面。往往是他給我提供一個閱讀書目清單,我自己到圖書館或大學找書,然后閱讀。有了問題才和他預約見面、答疑。開始時,我很不習慣這種方式。而且我修的方向是‘中國當代研究’,一個似乎和體育無關的冷門專業,即便圖書館里也不一定有相關材料。這樣,我就必須在不同的圖書館和大學里去找。不過,現在看來,這也是我在國外學習的重要收獲之一。新的學習方式讓我學會了在紛繁復雜的情況下找到實現目標的辦法。”
鄧亞萍的學習心態從一開始一心想超過別人的好勝心,逐漸改為跟上就行的平常心,因為她看到了自己在學習基礎上的差距。“打球的時候,視力兩眼都是1.5,上學以后下降得很快,現在有一只眼已經0.6了。學習和打球相比完全是兩碼事,睡眠不足,上課總是犯困,眼睛睜不開,越坐越困,恨不得用根棍兒把眼皮撐起來。可對面坐著的是老師,你又不可能睡覺,更不可能溜號。剛開始時這種感覺特別明顯,后來慢慢適應了這種生活,知道該怎樣安排好作息,找到一些規律。”
“我的研究課題則是《從小腳女人到奧運冠軍》,例子用的就是中國女子乒乓球隊。為了研究這個課題,我閱讀了一些對中國女運動員的研究材料,大部分是外國人寫的。這些外國人并沒有真正了解中國女運動員的生活和成長經歷,因此他們的研究并不到位。我希望能夠從我開始,有人真正關注中國婦女和中國女運動員的研究。我也希望通過在國外學習,在工作中,便可以盡量避免由于東西方文化的差異而引起的誤會,以便更好地介紹中國,讓世界了解中國。而在國際體育界,能讓人理解你的見解,接納你的主張并非易事。”
學習上的她拿出打球時的勁頭。能吃苦就不必說了,最可貴的是她十分敢說。按說老師安排的課程已經呈飽和狀,每周天天有課,周末的作業也不輕松,做罷作業還要準備下一周的課,周而復始。可她還是覺得“吸收”得不夠,她都有點“貪”了。
也難怪,她心里真的是著急。鄧亞萍剛撂下球拍兒,就成了國際奧委會運動員委員會一位年輕的委員,她恨不得赴會時能立馬講得一口流利的英語。于是,這位乒乓球世界冠軍心底悄悄萌生著愿望,早一點進入高級班,明年向Master進軍。英語是她的第一個關卡!
在諾丁漢大學上課的過程中,鄧亞萍總是抓住一切機會搶著發言。老師用開玩笑的口吻說從她學習的勁頭可以看得出這是一個世界冠軍。“下了課,我必須匆匆趕到另一個老師那里去做個別輔導,這是學校針對每個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不同而特別安排的單獨輔導時間。每次出去開會之前,我的老師都會幫助我準備發言材料,糾正我的語音語調和演講的方式方法。另外學校還專門為我開了一門課,教我如何用英語進行采訪。在學校我過著典型的大學生三點一線式生活,和校園里那些普通的女孩子沒有什么區別。”
“這個碩士學位我非拿不可,而且一定要在國外的大學里拿到。”那樣的話,在我國的奧運會冠軍當中,她可能又拿了一項第一。作為諾丁漢大學的一名學生,鄧亞萍每天的時間表比較緊。“除了上語言系的課,還要上英語系的課。下了課還有很多作業,中午休息的時間只有一個小時。”
“過語言關對我來說還有著另外的意義。當時我是國際奧委會運動員委員會委員,同時還負責國際乒聯的一個項目,如果你沒有辦法跟別人交流,那么一切都是零。同時還有一個公眾形象,就是說我畢竟代表著是中國,同時代表著中國運動員,所以精神風貌是很重要的。”
一年后,鄧亞萍面對嚴格的考官,用英語宣讀了3萬5千字的論文——《從小腳女人到奧運冠軍》。 以翔實生動的材料和清晰有力的論點論述了中國婦女及中國婦女體育的巨大發展和變化。臨場考官的一致結論是:無條件一次通過!2002年12月22日,她如愿獲得碩士學位。薩馬蘭奇先生稱贊她“擁有了打開世界大門的鑰匙”。
至此,從1997年進入清華大學起,鄧亞萍已在校園度過了近六個春秋,并將自己當年小學三年級的“學歷”變為研究生學歷。鄧亞萍坦言,從運動員到學生,尤其是一個留學生,她付出的努力并不亞于打球。“從對英語一竅不通到熟練的用英語與教授交流,從人生地不熟到朋友遍英國,從開始時的迷茫到后來的迎接挑戰,每一步都走得很辛苦。但海外生活為我打開了一扇門,讓我真正了解了世界。”
其間,她還作為北京申奧成員,赴莫斯科為北京贏得2008年奧運會舉辦權作了貢獻。
2001年7月13日,鄧亞萍用流利的英語向國際奧委會委員呼吁:請給中國運動員一個機會,讓我們做一次奧運會的東道主!
再回劍橋:學習、緊張工作與速凍餃子
知識,沒有止境。2002年,她如同一個長跑運動員,又站在新的起跑線上,開始新的拼搏——滿懷信心地攻讀劍橋經濟學博士學位,研究方向是“2008奧運會對當代中國的影響”,鄧亞萍的“中國研究”又得以繼續下去了。
2003年2月24日,正在劍橋攻讀博士的鄧亞萍又回來了,在北京奧組委,新的忙碌又開始了。“我在劍橋的導師彼德·紐倫是一位世界著名經濟學家,已經研究中國經濟30余年,他深知2008年奧運會對拉動中國經濟的重要性,會有極高的經濟研究價值,他認為我回國,不僅能為祖國服務,也能為論文收集第一手珍貴材料,因此,他特例批我回國邊工作,邊學習。未來的工作很艱苦,但這是非常好的機會。”
2004年的春節假期,她為了趕寫劍橋大學博士學位論文,放棄了與親人的團聚,買來一堆速凍餃子,每天的水餃餐伴她度過了假日。
“有人可能覺得我這是自討苦吃,甚至有人說你的榮譽多得一大把,不攻讀什么學位,后半生照樣可以過得不錯,即使讀學位也不必那么辛苦,甚至不妨找個‘槍手’代筆寫論文。但我讀書上大學可不是為了‘鍍金’,我上學只是要圓自己的讀書之夢。我從自己與外國朋友交往中深切感受到知識缺乏、交流不暢。盡管基礎差,我不想投機取巧走捷徑,更不要說我就讀的清華、劍橋等國際知名大學治學嚴謹,容不得弄虛作假!”
餃子可以速凍,人才卻難以速成。鄧亞萍學業上的成功與打乒乓球的輝煌,其實并非得益于她具備多大的天賦。恰恰相反,無論學業還是打球,她都是在先天條件不大有利的情況下,靠堅韌不拔的毅力,靠積極進取的生活態度,戰勝了一個又一個困難,在人生道路上不斷奪取新的金牌。
“我現在依然是國際奧委會運動員委員會、體育與環境委員會和改革委員會三個委員。特別是運動員委員會,委員都是很有名的奧運會冠軍,都有自己代表的權益,很長一段時間我是惟一的亞洲委員,因此我不僅代表中國,而且還是亞洲的代表,有責任為亞洲和第三世界國家運動員爭取權益。”在鄧亞萍的努力下,運動員委員會已經向國際奧委會執委會提出在推舉奧委會委員時必須有一名(共8人)亞洲委員的建議。
而她在劍橋的博士學業也已經到了第二年,談到學業,鄧亞萍說:“難啊,真是太難了,感覺壓力很大。一天到頭就是繃著,所以感覺特別辛苦。但我要感謝當學生的這段經歷,因為它讓我看到了另外一個世界,找到了自己新的價值。如果亞運會、世乒賽和奧運會的冠軍是我乒乓球生涯的三大滿貫,那么清華獲得學士學位、諾丁漢大學碩士畢業和取得劍橋博士,就是我要完成的另一項大滿貫。”拼搏、拼搏、再拼搏!無論是做運動員還是做學生,鄧亞萍對自己的要求都幾近苛刻:“必須做好,我沒有理由做不好!”這就是一份自信!
乒乓球1890年首次出現在英國,當時是一項貴族運動。歐洲人至今把乒乓球稱為"桌上的網球",由此可知,乒乓球是由網球發展而來。19世紀末,歐洲盛行網球運動,但由於受到場地和天氣的限制,英國有些大學生便把網球移到室內,以餐桌為球臺,書作球網,用羊皮紙做球拍,在餐桌上打來打去。
20世紀初,乒乓球運動在歐洲和亞洲蓬勃開展起來。1926年,在德國柏林舉行了國際乒乓球邀請賽。后被追認為第一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同時成立了國際乒乓球聯合會。
乒乓球運動的廣泛開展,促使球拍和球有了很大改進。最初的球拍是塊略經加工的木板.后來有人在球拍上貼一層羊皮。隨著現代工業的發展,歐洲人把帶有膠粒的橡皮貼在球拍上。在50年代初,日本人又發明了貼有厚海綿的球拍。最初的球是一種類似網球的橡膠球,1890年,英國運動員吉布從美國帶回一些作為玩具的賽璐珞球,用于乒乓球運動。
在名目繁多的乒乓球比賽中,最負盛名的是世界乒乓球錦標賽,起初每年舉行一次,1957年后改為兩年舉行一次.。
在乒乓球運動進入奧運會之前,它經歷了一漫長的發展階段。
1980年,乒乓球被發明出來。
1952年,在孟買的世界錦標賽上,日本選手首次使用橡膠面的球拍,引起了轟動。
1952年,日本人佐藤博治成為第一個贏得世界冠軍的亞洲選手,這次冠軍預示著日后亞洲人對這項運動的主宰。
1954年,亞洲選手,特別是中國和日本選手使用了由南斯拉夫人發明的直拍握法。當時,流行的握拍方法是匈牙利著名選手維克托-巴那使用的傳統握拍法。
1971年,這一年的4月13日,美國乒乓球隊到北京和中國隊進行了比賽,他們最后以1比13輸給東道主,但這次比賽開通了中美兩國的外交關系。
1981年,乒乓球作為奧運項目得到國際奧委會
美國留學英語表達方式有哪些
留學美國的學子們的英語往往也是大家比較感興趣的話題,那么,關于美國留學學子們英語表達方式,學子們了解多少呢?下面,我就為大家匯總一下美國留學學子英語表達方式。一、美國留學學子英語表達方式-雙重強調
解讀:先把你要說的話用中文講一遍,再用英文把重點詞匯翻譯一遍,以起到強調效果。
例如:
我跟你講這件事情超級尷尬very embarrassing!
他只會講法語French啦~
我想吃冰激凌ice cream~
哦天吶,他這個人真是難以置信unbelievable!
那家咖啡館有幾只小貓好可愛so cute!
二、美國留學學子英語表達方式-單獨強調
解讀:把一句話中的關鍵詞用英語單獨挑出來,以達到重音強調的效果(此方式多適用于外企,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白領式英語)
例如:
麻煩大家pay attention聽一下例子!
Lucy,這個case你來follow下OK嗎?
Hey,你們這個team的presentation都準備了嗎?
Deadline之前搞不定我fire掉你們整個team!
楊總的schedule很滿,你有appointment嗎?
下月的outing大家都free嗎?
三、美國留學學子英語表達方式-小學式英語
解讀:把最簡單最基礎的英語單詞,運用在最生活化的場景里,以起到一種天真可愛的感覺,同時有效掩藏了自己小學程度的英語水平。
例如:
我們今晚去eat什么呀?
那個辣條very好吃啊?
我男神第一handsome的!
你這個人怎么眼里只有money?
天吶,我的heart好hurt!
四、美國留學學子英語表達方式-神轉折
解讀:將句子里的所有連接詞統統換成英語,使轉折顯得更為轉折。
例如:
我很喜歡他啊,however他不喜歡我啊~
Since大家都這么辛苦了,what about我們放個假?
Whatever我的愛豆做什么,我都會愛他!
這件事not only奇怪,but also奇怪好嗎?!
五、美國留學學子英語表達方式-高階語氣詞
解讀:在中文里加入一些最為本土化的英語語氣詞,以打造一個在海外生活了多年的人物形象。
例如:
Oh My God!這種就不用說了吧?
Ouch!你剛才打到我了!
Ooops,我好像錯拿了你的手機?
What?s up你干嘛?!
Jesus Christ你沒事兒吧?!
Holy shit!這么嚴重啊?
今天真是倒霉死了,Bummer~
六、美國留學學子英語表達方式-高端黑話
解讀:用高端的英文縮寫表示專有名詞,以起到一種除了本專業之外所有人都聽不懂的效果。
例如:
我都AFK了你還想怎么樣?
他們現在主要是UGC但之后肯定要做PGC。
這是一個大IP啊!
B2B和B2C我們都做啊~
這是我們CEO,這是我們CFO,這是我們COO。
覺得懵圈的小伙伴們別捉急,科普時間到~
?AFK(Away From Keyboard)?手離開鍵盤?,即?暫時離開狀態?,在《魔獸世界》游戲中廣泛傳播。
? 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戶原創內容
? PGC(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專業生產內容
? IP(Intellectual Property)知識產權
? B2B (Business to business)企業對企業的電子商務模式;B2C(Business to Customer)企業對消費者的電子商務模式
? CEO(chief executive officer)首席執行官、執行總裁;CFO(Chief Finance Officer)首席財務官、財務總監;COO(Chief Operating Officer)首席運營官、運營總監
七、美國留學學子英語表達方式-原味名詞
解讀:總體而言就是,對不起,它的中文名我不知道呢。
例如:
我們一會兒是去IKEA還是Wal-Mart?
籃球啊?我比較喜歡Lakers~
hmmm相比Martini我覺得Vodka比較好喝。
我剛從Los Angeles到San Francisco轉機回的Shanghai。
哦我不吃早午餐的,我只吃brunch~
什么LV?哦你說的是Louis Vuitton吧?
八、美國留學學子英語表達方式-跨界混搭
解讀:將中英文隨機隨緣隨性地融合在一起,將英語語法不露聲色地與中文完美結合,以體現出說話者的天才語感。
例如:
Would you please好好想想for one minute,我做的everything都是為了我們的future啊!
Shall we 早點去吃個dinner so that 我們可以去shopping?
Wow~你的body真的really good!
哎,我已經不能control我self了?
請教赴英語國家留學的有關事宜。請有留學的朋友分享下經驗。
近幾年來,中國人投入“洋學校”的錢就像打開閘門的水,源源不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資料顯示,中國已經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留學生派出國。目前中國在外留學人員總數達46萬人,分布在全球至少103個國家和地區。留學學習風光無限,但還要有“孔方兄”的大力支持。出國留學,你的盤纏備足了嗎?你可知道在國外的幾年生活會有多少開銷?
下文中對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美國、加拿大、日本、法國等國的留學費用(學費、生活費)的統計數字僅供您參考,以便您根據自身經濟承受能力選擇合適的留學國家。
英國:一年17萬
學費:一般來說,英國高中每年的學習費用公立學校是5000—7000英鎊左右,私立學校每年是9000—15000英鎊之間;英國語言學校每周學費約為100—300英鎊;大學本科課程國際學生的學費約為每年6000—10000英鎊,理科約為8000英鎊,醫科專業稍高些,約為18000英鎊,其它學科約為6000英鎊;研究生課程的學費約為每年6500—9950英鎊,醫科約為 6200—17000英鎊,理科約為8200英鎊,其它約為6300英鎊;全日制M*A課程的學費約為7000—11500英鎊,著名商校則高達 20000英鎊;寄宿制學校的費用約為每年8000—14000英鎊。
生活費:英國一年中約有8個月左右需要開暖氣,燃料費約為1000英磅;一年的伙食費約為2050英磅;交通費約為700英磅;再加上房租等其他費用,一年的生活費用約為6000—7200英鎊,相當于人民幣8萬至9萬。在英國讀書時間超過6個月可享受免費醫療保健服務。在英國不同的地區讀書,生活費是不一樣的。一般來說,居住在倫敦及英國東南部的生活費較高,而在英國北部、北愛爾蘭、威爾士及蘇格蘭則較低。每個學生應預留5000—7000英鎊(看地區而定)以應付一年的基本生活開支,包括住宿、水電、膳食、交通及其他必需費用。就讀私立寄宿學校的學生無需將住宿、膳食和洗衣費用納入預算費用,但是,學生需要向學校核實學費還包含哪些方面。
綜合來看:留學英國每年的費用約為1.5萬英磅,折合17萬元人民幣。英國留學簽證的經濟擔保為50萬元人民幣。
英國學費上漲是這幾年的趨勢,2005年會上漲5%至10%,最高漲幅約為1000鎊。但是它也不會無限上漲,現在各國都在用優惠措施吸引學生,英國對國際學生的收費會遵從規律。
英國院校一般有權自行調整學費,而他們會給申請者一個合理的增收理由。英國面向研究生以上人群的獎學金較多,雖然一般英國院校設立的獎學金數額較少,在1000至3000鎊左右,在數值上與中國學生的期望有差距,但其數額依然能夠貼補,甚至超出漲幅數字。
澳大利亞:一年10萬~18萬元
學費:公立學校的中學每年學費約為6000—8500澳元,私立學校的中學每年學費約為8000—15000澳元。全日制學位課程每年的學費在 10000—20000澳元之間;醫科課程每年學費約為3萬多澳元,人文學科、經濟學、教育學等每年學費約為10000—13000澳元,商科每年學費約為10000—14000澳元,法律每年學費約為20000澳元。英語語言學校的學費為每周 220—320澳元。 攻讀碩士或博士每年學費約為11000—18500澳元。
生活費:一般單身學生一年生活開支約為8000—12000澳元,包括衣食住行、醫療及娛樂的開支。住宿花費較大,一年需5000—10000澳元; 住在當地華人家里一年約需4000澳元,若在學校寄宿,一年約需8000澳元。至于食物、服裝、交通等費用,一年也約需5000澳元。根據澳大利亞移民法規定,國際學生必須購買醫療保險,每年的費用為274澳元。
綜合來看:澳大利亞每年的留學費用每年最低為9萬元人民幣,平均水平在10萬—18萬元之間。由于留學生每周可工作20個小時,因此通過打工能解決大部分生活費問題。
澳大利亞2005年變化不大,漲幅在3%至5%,碩士課程學費在14000至22000澳元。這個漲幅對中國學生影響不大,持續升溫、供不應求的專業會出現學費上揚的情況,而供大于求的專業則會有學費下降的現象。
新西蘭:一年8萬—10萬元
學費:其中公立中學每年學費為8000—9000新西蘭元,專科學院每年的學費約為9000—15000新西蘭元,大學本科約為10000—18500新西蘭元,研究生約為13000—30000新西蘭元。
生活費:一般來說,國際學生每年約需7000—11000新西蘭元的生活費,其中包括住宿、伙食、交通等費用。學生保險費大約每年為500—800新西蘭元。
加拿大:一年10—13萬元
學費:加拿大各地區的學費標準各不相同,安大略省、哥倫比亞省較高,超過1萬加元,魁北克省較低。從目前的情況看,國際學生就讀工程、電腦、建筑、林 業、健康科學等專業的大學課程,每年需支付1.3萬加元以上的學費;社會工作、電訊科學等專業,每年為1.1萬加元;文理學院與音樂專業的學費最便宜,每年約需1萬加元;藥學專業最貴,巳漲至1.8萬加元。 研究生課程的學費平均為每年1.3萬加元,MBA的學費高達2.4萬加元, 醫科與牙科均超過2.8萬加元,博士研究生的學費約為每年2萬加元。
生活費:加拿大年生活費平均費用是6.5萬元人民幣。其中,書本、文具費每年200 —400加元,日常生活費如交通、通信、娛樂、洗衣等一般一年約需800加元。學生若住在學校包一日三餐,住宿及伙食費每年需6000—7000加元;若在校外與人合住,則可節省約1000加元。加拿大的房租較高,水果、蔬菜不很貴,但是買東西要交很多稅。一般來說,未經加工的材料可能沒有稅,粗加工的物品只收省內稅,而大部分生活用品要繳稅。加拿大的衣服非常貴,一雙普通的襪子要合人民幣幾十塊錢。此外,在加拿大坐一次公共汽車要2加元。此外,留學生還 需交納保健費、醫療保險費等,每年約為1500加元。
綜合來看:在加拿大留學,每年的留學費用至少需2萬—2.5萬加元,相當于10—13萬元人民幣,低于美國,2006年5月16日起,加拿大留學生學習可在校外合法打工。
美國:一年25萬元
學費:美國公立大學的收費一般低于私立大學。普通私立大學本科課程每年的學費約為1.7萬—2.4萬美元,名牌私立大學則超過3萬美元;公立大學每年學費約為0.9萬—1.4萬美元。
如果就讀研究生課程,法學、醫學、商學和工科專業,私立大學每年的學費約為2.2萬 —2.9萬美元,公立大學約為1.3萬—2萬美元;社會科學類專業,私立大學約為1.8萬—2.5萬美元,公立大學約為1.1萬—1.8萬美元;文科類專業,私立大學約為1.7萬—2.4萬美元,公立大學約為0.9萬—1.4萬美元。
生活費:每年約合人民幣8萬元至10萬元。住宿費是“大頭”部分,住校的開銷為每年 3000—7500美元,在外租房約為3600—7200美元;書本費為每年500—1000美元;伙食費約為每年2500美元;健康保險費用為每年 300—500美元;此外,還有旅行費、交通費等。
綜合來看:去美國留學,每年的留學費用約為3萬美元,折合25萬元人民幣。沒有獎學金的學生申請簽證須提供100萬元人民幣的經濟擔保。
“自費留美一年約需2萬美元,而美國學生一年學費不到2000美元。”美國教育基金會一位人士透露。盡管這位人士一再宣稱美國大學主要是看中了中國學生的智力和潛力,但來自國外90億美元的教育開支,無疑讓山姆大叔“沒事偷著樂”。早在1998年,美國的傳媒就披露,高等教育已成為排在軍火、電子等行業出口創收的第5位。
法國:一年6萬元
學費:法國政府每年補貼80%的教育經費,用于改善教學設施及增強師資力量,因而只收取少量的注冊費,所以總體花費要低于其他歐美國家。綜合大學的注冊費因課程以及階段的不同而差異較大,每年的注冊費約約為87歐元—718歐元;私立工科學校、商業或管理學校是收取學費的,約為5500歐元-24000歐元不等。語言學校的學費約為1000歐元/500學時-5500歐元/500學時不等。
生活費:住宿有兩種,一種是住學校宿舍,一種是住公寓。學校宿舍房租每月約為160歐元不等。一間帶衛生間的公寓,巴黎的租金為350歐元左右,外省租金為260歐元左右。以上租金費用視沒有減免房屋補助的費用,房屋補助視房屋的新舊程度以及設施程度等因素決定,一般為50歐元-317歐元不等。伙食費、交通費每月約為 120歐元左右;醫療保險費每年約為174歐元左右,投保后即可享受醫療費用全部報銷待遇。
綜合來看:法國每年的留學費用不超過6萬元人民幣,保證金要求也不高,需要8-10萬人民幣,不用提供資金來源證明。
日本:一年15萬元
學費:大學學部(即本科教育),國立大學的學費平均為75萬日元,公立大學86萬日元,私立大學100萬日元;語言學校學費每年需60萬—80萬日元;大學院即研究生院,國立為76萬日元,公立為82萬日元,私立為107萬日元;短期大學,國立為51萬日元,公立為56萬日元,私立為115萬日元。(以上都是指第一學年的學費,從第二學年開始,由于無需再繳入學費,所以每年的學費將減少30%。 )
生活費:日本是高消費國家之一,因此生活費相對較高。每年約為6萬元至7萬元人民幣。其中東京的生活費比其他城市高很多,每個月的平均支出在10萬— 15萬日元之間,其中房費32000日元,飲食費31200日元,車費6000日元,娛樂費7000日元,書籍費5000日元。如果學生在國公立大學申請到學校宿舍,生活費可省下1/5。醫療保險費每年需人民幣100元左右。
綜合來看:留學日本每年的費用約為180萬日元,折合15萬元人民幣。日本允許國際學生打工,因此可幫留學生解決部分生活費用。
加拿大移民最新政策2022
一、這份新的入籍政策提案包括:
1.申請入籍的居住時間由現在的6年住4年,變成5年住3年;
2.留學生在讀書期間住在加拿大的時間也可以折算進去,以50%作為折算,最多可計算一年;
3.將入籍英語考試的年齡上限由64歲下降至54歲,所以18-54的申請人才需要接受語言測試。
新法案降低了居住要求,原法案C-24要求六年要住滿四年(每年居住時間均不少于183天,非永久居民居住時間不計算在內),新法案C-6居住要求改為五年住滿三年(取消每年183天居住規定,非永居身份的居住時間可以以一半的折算率算入其中,最長折算不超過一年)。業內人士提醒,移民申請者以留學生或者以臨時居民身份居留在加拿大的時間也計算在內。報稅記錄改為5年內報3年報稅記錄方面,原法案規定需要過去6年內4年的報稅記錄。新法案只要提供過去5年內3年的報稅記錄就可以了。
申請年齡,原法案是14-64歲,提供英語或者法語成績參加入籍考試。新法案是18-54歲,提供英語或者法語成績及參加入籍考試。意向要求從原法案要有意向居住在加拿大,否則公民身份可以被取消,改變為原條例取消(任何加拿大合法公民都有自由遷徙的權利)。
二、為留學生移民提供了便利
業內人士分析,對想先留學、后移民的國際留學生來說,新法案也提供了便利。比如留學生在加拿大境內留學兩年,其間在加拿大居住的時間也可以50%折算進去,最多折算為一年。
移民專家認為,執政的自由黨為兌現大選期間的承諾,此次改革可謂重大,華人人可以趁著自由黨在臺實行寬松移民政策的時候,抓緊機會移民。
好了,今天關于“留學時間算居住時間嗎英語”的話題就到這里了。希望大家能夠通過我的講解對“留學時間算居住時間嗎英語”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夠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好地運用所學知識。
請添加微信號咨詢:19071507959
最新更新
推薦閱讀
猜你喜歡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