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是什么地方,“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句詩句描寫的地點是哪里?
1、“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句詩句描寫的地點是哪里?
這句詩描寫的地點是泰山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意思是站在山的頂峰,往下看,一切都是那么渺小。表現了作者不怕困難,敢于攀登,渺于一切的雄心壯志!
此詩句出自唐代詩人杜甫的五言詩《望岳》,原詩如下: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杜甫《望岳》,共有三首,分詠東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華山)。這一首是望東岳泰山。736年(開元二十四年),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過一種“裘馬清狂”的漫游生活。該詩即寫于北游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時,是已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間洋溢著青年杜甫那種蓬蓬勃勃的朝氣。
2、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寫的是哪里?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寫的是泰山。
出自:《望岳》
作者:杜甫,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文學作家,唐詩思想藝術的集大成者,與李白合稱“李杜”。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翻譯:五岳之首的泰山的怎么樣?在齊魯大地上,那蒼翠的美好山色沒有盡頭。大自然把神奇秀麗的景象全都匯聚其中,山南山北陰陽分界,晨昏迥然不同。望著那升騰的層層云氣,心胸搖蕩;睜大眼睛遠望歸鳥回旋入山,眼角好像要裂開一樣。定要登上那最高峰,俯瞰在泰山面前顯得渺小的群山。
賞析
公元736年(開元二十四年),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過一種不羈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這首詩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全詩以詩題中的“望”字統攝全篇,句句寫望岳,但通篇并無一個“望”字,而能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可見詩人的謀篇布局和藝術構思是精妙奇絕的。這首詩寄托雖然深遠,但通篇只見登覽名山之興會,絲毫不見刻意比興之痕跡。若論氣骨崢嶸,體勢雄渾,更以后出之作難以企及。
3、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是哪座山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指的是泰山,此句詩出自唐代詩人杜甫的《望岳》。
原詩: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譯文: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偉?走出齊魯,依然可見那青青的峰頂。神奇自然匯聚了千種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黃昏。層層白云,蕩滌胸中溝壑;翩翩歸鳥,飛入賞景眼圈。定要登上泰山頂峰,俯瞰群山,豪情滿懷。
詩歌賞析
此詩為杜甫現存最早的作品。當為詩人“放蕩齊趙間,裘馬頗輕狂”開元二十四年至二十八年初經泰山之作。
首聯揣想,“夫如何”,用設問語氣不僅給下文描繪泰山留下空間,而且引領讀者共同步入泰山那莊嚴闊大的境界之中。以“青未了”三字來回答“夫如何”,眼界闊大,真神來之筆。
中間兩聯,分別以想象描摹泰山的弘大,“造化”為贊嘆語,以引發以下三句的繪形寫神。“陰陽”兩字,承“造化”而來,以日月星辰來寫泰山,正堪匹配,非如此,亦難寫泰山之氣勢也。
“蕩胸”兩字,方始從正面揣想描繪。“入歸鳥”三字,以“歸鳥”之小、之遠,反襯泰山之大,不僅泰山之闊遠如在目前,詩人神往、虔誠、凝神遠矚之形象亦在其中矣。
結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為懸想語,含蘊深厚,一可說詩人尚未能登到山頂,再次印證山之大;二是說詩人對泰山之喜愛,不登絕頂誓不罷休;三是既是說登山,又不是說登山,從而含有了某種人生哲理,成為人們可以廣泛使用的名句。
4、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是什么地方的地名
;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指的是泰山。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東岳、泰岳,為五岳之一,位于山東省中部,綿亙于泰安、濟南、淄博三市之間,總面積2.42萬公頃。主峰玉皇頂海拔1532.7米。泰山被古人視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說法。
泰山貫穿山東中部,泰安市境內,綿亙于泰安市、濟南市之間,古稱“岱山”、“岱宗”,春秋時改稱“泰山”。泰山前鄰孔子故里曲阜,背依泉城濟南。
泰山雄起于華北平原之東,凌駕于齊魯平原之上,東臨大海,西靠黃河,南有汶、泗、淮之水,東西長約200千米,南北寬約50千米,主脈,支脈,余脈涉及周邊十余縣,盤臥面積達426平方千米,主峰玉皇頂海拔1532.7米。
泰山是山東丘陵中最高大的山脈,地層為華北地臺典型基底和蓋層結構區,南部上升幅度大,蓋層被風化掉了,露出大片基底——泰山雜巖,即太古界泰山群地層,其絕對年齡25億年左右,是中國最古老的地層之一。
請添加微信號咨詢:19071507959
最新更新
推薦閱讀
猜你喜歡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