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儀相魯而嗜魚,公孫儀相魯而嗜魚人獻之弗受。
1、公孫儀相魯而嗜魚人獻之弗受。
一、譯文:公孫儀在魯國做宰相,并且特別喜歡吃魚,國人獻給他魚,他卻不肯接受。他的弟子勸他說:“您喜歡吃魚卻不接受別人的魚,這是為什么?”他回答說:“我正因為愛吃魚,所以我才不接受。如果我接受了他們獻給我的魚,我就必定要遷就與他們;遷就于他們,就必定會歪曲法律;歪曲法律,就會被罷免宰相。”
“ 雖然(我)愛吃魚,這些人不一定再長期送給我魚,我又不能自己供給自己魚。如果不收別人給的魚,就不會被罷免宰相,盡管(我)愛吃魚,但別人不用送給我魚,我能夠長期自己供給自己魚。”這是明白了依靠別人不如依靠自己的道理啊!這是告訴人們,依靠為自己辦事的人不如自己去辦事。
二、原文:秦 韓非子《初譚集·廉勤相》
公孫儀相魯而嗜魚,一國盡爭買魚而獻之,公孫儀不受。其弟子諫曰:“夫子嗜魚而不受者,何也?”對曰:“夫唯嗜魚,故不受也。 夫即受魚,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將枉于法;枉于法,則免于相。雖嗜魚,彼必不能長給我魚,我又不能自給(jǐ)魚。既無受魚而不免相,雖嗜魚,我能長自給魚。”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為己者,不如己之自為也。
一、感悟
公孫儀嗜魚但拒魚的故事,千百年來之所以被人們傳為美談,就是因為他能夠清醒認識個人好惡與事業興衰成敗之間的關系,始終做到管住小節,抵御誘惑,慎其所好。給我們的啟示:清白做人,堂正為官。所以說人心不古,用現代的價值觀去判斷古人的價值是不可取的。德與法的辯證關系也有所體現。
二、作者簡介
韓非(約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戰國末期韓國(河南新鄭)人,出身于貴族世家。他和秦始皇的宰相李斯都是荀況的學生,是秦王朝統一全國前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曾建議韓王采用法家主張,實行變法以圖自強,但未被采納。
后來韓非的著作如《孤憤》、《五蠹》等傳到秦國,秦始皇讀后十分欣賞韓非的才識,說:“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為此秦始皇使用兵力威逼韓國,韓王命韓非出使秦國。韓非到秦后,不久遭到李斯的陷害,在獄中服毒而死。但韓非的政治主張卻為秦始皇所實踐。韓非思想主要保留在《韓非子》一書中。
2、公孫儀相魯而嗜魚,一國盡爭買魚而獻之,公儀子不受。其弟諫曰:“夫子嗜魚而不受者,何也?”
翻譯一類
3、公孫儀相魯而嗜魚文言文翻譯是什么?
翻譯:公孫儀在魯國做宰相,并且特別喜歡吃魚。
一、原文
公孫儀相魯而嗜魚,一國盡爭買魚而獻之,公孫儀不受。其弟子諫曰:“夫子嗜魚而不受者,何也?”
二、譯文
公孫儀在魯國做宰相,并且特別喜歡吃魚,國人獻給他魚,他卻不肯接受。他的弟子勸他說:“您喜歡吃魚卻不接受別人的魚,這是為什么?”
三、出處
《韓非子·嗜魚拒饋》。
道理
《嗜魚拒饋》的故事之所以一直被人們傳為美談,就是因為公孫儀能夠清醒認識個人好惡,以及事業興衰成敗之間的關系,做到管住小節,經得起誘惑,慎其所好。
這個故事啟示我們:清白做人,堂正為官。
4、公儀休相魯而嗜魚翻譯
原文
1、公儀休相魯而嗜魚,國人獻魚而不受。其弟諫曰:“嗜魚不受,何也?”公儀休曰:“夫唯嗜魚,故不受也。受魚而免于相,則不能自給魚,無魚而不免于相,長自給于魚。” 2、公儀休相魯而嗜魚,一國獻魚,公儀子弗受,其弟子諫曰:“夫子嗜魚,弗受何也?”答曰:“夫唯嗜魚,故弗受。夫受魚而免于相,雖嗜魚,不能自給魚,毋受魚而不免于相,則能長自給魚。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為己者,不如己之自為也。’‘
譯文
1、公儀休做魯國的宰相并且特別喜歡吃魚,一個楚國人買魚來獻給他,公儀先生卻不接受。他的弟子勸他說:“您喜歡吃魚而不接受別人的魚,這是為什么?”他回答說:“正因為愛吃魚,我才不接受。假如收了別人獻來的魚,就會被罷免相位。我又不能自己供給自己魚。如果不收別人給的魚,就不會被罷免宰相,我能夠長期自己供給自己魚。” 2、公儀休是春秋時魯國人。他很喜歡吃魚,當了魯國的國相后,全國各地的許多人都送魚給他,他都一一謝絕了。他的學生勸他說:“老師,您這樣喜愛吃魚,可別人送上門來,為什么不要呢?”公儀休聽了,回答道:“正因為我喜愛吃魚,才不能隨便接受別人送來的魚。如果我因為這點小利小賄而被罷免了國相,這樣我就不能滿足這個嗜好了。如果我廉潔奉公,不接受別人的賄賂,就不會被免掉職位,也就能常常吃到魚了。”
寓意
【說明】這則寓言故事說,公儀休愛吃魚,可不受魚。公儀休不徇私受賄,這是好的,值得稱贊;但他反對貪贓受賄的出發點是怕自己因受魚而被免相,歸根結底還是為了保持自己的地位。 春秋時期魯國的相國公儀休嗜魚如命,無魚不吃飯。在其上任相國時,親賓姻戚,甚至素不相識者都買魚送他。公儀休崇尚名節,一概予以謝絕,送魚的人都有所望而來,掃其興而歸。有一學生聞其老師當了相國,特地買了幾尾時鮮大魚登門恭賀,公儀休一如既往,拒不收納。學生深感奇怪,問道:“老師素來喜食魚,卻因何不受?”公儀休回答說:“時人投我所好,送魚者紛至沓來,我身為相國,居于群臣之首,理應以廉為宗,故雖嗜魚而始終不敢受人一魚。”學生想了想,復勸道:“我送魚是盡師生之誼,別無所求,請老師通融一次。”公儀休連連搖頭說:“入仕為官,貴在不貪,受禮納賄,敗壞吏治,污濁官場,此戒萬不可開。如今我居相位,有俸祿可買魚吃,若因貪贓枉法而丟了官職,自己無錢買魚,別人也不會再送魚來,到時倒真吃不到魚了。你是我的學生。既是愛師,還是愛我以德為好。”學生終于被說服,便持魚而歸。 典出自《淮南子》。據《淮南子·道應訓》載:“公儀休相魯而嗜魚。一國獻魚,公儀子弗受。其弟子諫曰:‘夫子嗜魚,弗受何也?(或:夫子嗜魚而不受,何也?)’答曰:‘夫唯嗜魚,故弗受也。夫受魚而免于相,雖嗜魚,不能自給魚;毋受魚而不免于相,則能長自給魚’。”這段文字的大意是:公儀休當魯相,他很喜歡吃魚,于是國中人都送魚給他,但他都不接受。他的弟子勸他:“您喜歡吃魚,為什么又不接受人家的魚呢?”公儀休回答說:“正因為喜歡吃魚,才不接受人家的魚。如果因為接受人家的魚而被免職,雖然喜歡魚,也沒法給自己弄到魚了;而不接受人家送的魚,就不會被免職,那么我就永遠有魚吃了。”這則故事在《淮南子》中,是用以對道家以不為自己反而能為自己得到好處,知道滿足就不會遭到困辱思想的演述。公儀休嗜魚中包含的樸素思想,可以給當今從政者鑒。
啟示
公儀休嗜魚拒魚的故事,千百年來之所以被人們傳為美談,就是因為他能夠清醒認識個人好惡與事業興衰成敗之間的關系,始終做到管住小節,抵御誘惑,慎其所好寫出了公儀休的清廉。給我們的啟示:清白做人,堂正為官。
人物資料
戰國初期魯國人,由于才學優異做了魯國國相。他遵奉法度,按原則行事,絲毫不改變規制,因此百官的品行自然端正。他命令為官者不許和百姓爭奪利益,做大官的不許占小便宜。
請添加微信號咨詢:19071507959
最新更新
推薦閱讀
猜你喜歡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