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怒觸不周山翻譯,共工怒觸不周山文言文翻譯
1、共工怒觸不周山文言文翻譯
1、《共工怒觸不周山》的譯文是:
從前,共工與顓頊爭奪為帝,失敗了,于是(共工)發怒(用頭)去撞不周山,支撐天的柱子折了,系掛地的繩子斷了。天向西北方向傾斜,所以太陽、月亮、星星都朝西北方移動;地的東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湖流水都朝東南方向流去。
2、《共工怒觸不周山》的原文是:
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x自《淮南子 天文訓》
3、《共工怒觸不周山》的詞語解釋是:
(1)共工:傳說中的部落領袖,炎帝的后裔。
(2)觸:碰、撞。
(3)不周山:山名,傳說在昆侖西北?!渡胶=洝ご蠡奈鹘洝份d:“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p>
(4)昔者:從前。
(5)而:表順承。
(6)顓頊(zhuānxū):傳說中的五帝之一,黃帝的后裔。
(7)天柱折,地維絕:支撐天的柱子折了,掛地的繩子斷了。古人認為天圓地方,有八根柱子支撐、地的四角有大繩系掛。維,繩子。絕,斷。
(8)傾:傾斜。
(9)西北:名詞用作狀語,向西北。
(10)焉:兼詞,與“于是”或“于此“相當,文中譯為“這,這里”。
共工怒觸不周山
2、共工怒觸不周山原文及翻譯
原文
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譯文
從前,共工與顓頊爭奪部落天帝之位,(共工在大戰中慘?。ü补ぃ嵟赜妙^撞擊不周山,支撐著天的柱子折斷了,拴系著大地的繩索也斷了。(所以)天向西北方向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動了;大地的東南角塌陷了,所以江河積水泥沙都朝東南角流去了。
神話故事
怒觸不周山
盤古開天辟地女媧造人之后,水神共工一向與火神祝融不合,他向火神發動進攻。擔當先鋒的大將相柳、浮游,猛撲火神祝融氏居住的光明宮,把光明宮四周長年不熄的神火弄滅了。大地頓時一片漆黑?;鹕褡H隈{著遍身冒著烈焰的火龍出來迎戰。所到之處,云霧廓清,雨水齊收;黑暗悄悄退去,大地重現光明。水神共工惱羞成怒,命令相柳和浮游將三江五海的水汲上來,往祝融他們那里傾去。剎時間長空中濁浪飛瀉,黑濤翻騰,白云被淹沒,神火又被澆熄了??墒谴笏煌?,神火又燒了起來,加上祝融請來風神幫忙,風助火威,火乘風勢,熾熾烈烈地直撲共工。共工他們想留住大水來御火,可是水瀉千里,哪里留得住?;鹧嬗珠L舌般地卷來,共工他們被燒得焦頭爛額,東倒西歪。共工率領水軍且戰且退,逃回大海。他滿以為祝融遇到大水,肯定會知難而退。因此立在水宮,得意起來。不料祝融這次下了必勝的決心,他全速追擊?;瘕埶街?,海水不由滾滾向兩旁翻轉,讓開了一條大路。祝融直逼水宮,水神共工他們只好硬著頭皮出來迎戰。代表光明的火神祝融獲得了全勝。浮游活活氣死,相柳逃之夭夭,共工心力交瘁,無法再戰,狼狽地向天邊逃去。共工一直逃到不周山,回頭一看,追兵已近。共工又羞又憤,就一頭向山腰撞去,“嘩啦啦”一聲巨響,不周山竟給共工撞折了。不周山一倒,大災難降臨了。原來不周山是根撐天的大柱,柱子一斷,半邊天空就坍塌下來,露出石骨嶙峋的大窟窿,頓時天河傾瀉,洪水泛濫。著名的“水火不相容”典故即源于這場大戰。后來才有了女媧煉五彩石補天的`事跡,大地重回正常。
水神共工氏和火神祝融氏的這場大戰,皆因“水火不相容”而發生,一方面說明了水火相克的原理,即水火天生不慕;另一方面說明了有些事物是自然界的基本本能,非人力所能干擾??v觀遠古時代水神和火神的這場驚天動地的大戰,沒有什么所謂正義和公理,只有大自然的力量在搏擊。而敗陣的水神共工因惱怒去撞不周山,女媧補天算是拯救了自然世界。
驅逐共工
伏羲時期,在華夏有一個長于耍陰謀詭計的部族叫做共工氏。共工氏在天上對應著一個壞水神,叫共工,它人面蛇身,有紅色的頭發,性情十分兇惡,嗜殺成性。共工手下有兩個惡名昭彰的惡神:一個是長著九個腦袋的相柳,它也是人面蛇身,全身青色,性情殘酷貪婪,專以殺戮為樂;另一個是長的兇神惡煞一般的浮游,也是一個作惡多端的家伙。
共工氏的人說話好聽的很,天花亂墜,但做起事來邪僻,表面上恭敬,實際上無法無天。共工氏的頭子叫康回,生的髦身朱發,鐵臂虬筋,身高一丈有余,力大無窮。康回為人表面恭敬但內心狡詐,陰謀百出,只是礙于伏羲的大威大德而暫時隱忍為上。伏羲離去后,華夏之民尊奉女媧,康回因此嫉恨,倚仗自己封地的地勢高險,決滔天洪水危害中原,致使華夏天地間一片汪洋。女媧忍無可忍,決定引領華夏之民鏟除共工。華夏堯帝時期,天下洪水泛濫,在鯀治水不成功的情況下,堯派鯀的兒子禹去治理洪水。大禹領著百姓治水,一直將黃河治理到邙山東頭,再向東的河道就不好治了,因為有共工在作怪搗亂。
顓頊帝為華夏上古時期五帝(黃帝、帝嚳、唐堯、虞舜、顓頊)之一,被稱為北方水德之帝。顓頊帝為人仁德、智慧,當時世,四方慕德而服,鳥獸盡皆感化。顓頊帝自幼受叔父少昊的熏陶,特別愛好音樂。當他聽到八方來風掠過大地發出熙熙凄凄鏘鏘的聲音時,感覺十分悅耳,便讓八條飛龍仿效風聲而長吟,命名為《承云曲》,專門用來紀念黃帝。他又突發異想,令揚子鱷做音樂的倡導者。揚子鱷鳴聲如鼓,背上披有堅厚的鱗甲,成天躺在池沼底部的洞穴內睡覺,對音樂向來生疏。但它接令后不敢怠慢,立刻翻轉笨重的身軀仰臥,揮動粗大的尾巴敲打鼓凸的灰肚皮,發出的聲音果然嘹亮。人間受到顓頊帝的影響,用揚子鱷的皮來蒙鼓。這種鼓十分貴重,叫鼉鼓。
顓頊帝時期,人們的道德已經發生了變化。顓頊帝直屬的北方三十六州道德高尚,而其他地方道德已經衰微了?!熬几毁F皆由德而生”,因此,原本不停運轉的太陽、月亮和星星開始被牢牢拴在天穹的北邊,固定在北方三十六州上空。上古時期,華夏之民敬神拜天,因此就有很多人想象不到的福分。伏羲時期,天、地雖也分開,但距離較近,而且還有天梯相通,這天梯即是各地的高山與大樹。天梯原為神、仙、巫而設,但人間的智者、勇士,卻能憑著智謀和勇敢攀登天梯,直達天庭。那時候,凡人有了冤苦之事,可以直接到天上去向天帝申訴,神亦可以隨便至凡界游山玩水,人與神的界限不是很明確的。后來由于地上蚩尤叛亂,對神不敬,擾亂天庭。為此顓頊帝命令孫兒重和黎去把天地的通路截斷,以維持宇宙秩序。
3、共工怒觸不周之山的譯文
共工怒觸不周山
作者:未知作者
原文
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譯文
從前,共工與顓頊爭奪部落天帝之位,(共工在大戰中慘敗)(共工)憤怒地用頭撞擊不周山,支撐著天的柱子折斷了,拴系著大地的繩索也斷了。(所以)天向西北方向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動了;大地的東南角塌陷了,所以江河積水泥沙都朝東南角流去了。
注釋
①共工:傳說中的部落領袖,炎帝的后裔。 ②觸:碰、撞。
③不周山:山名,傳說在昆侖西北,《淮南子》載:“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
④昔者:從前
⑤顓頊(zhuānxū):傳說中的五帝之一,黃帝的后裔。
⑥天柱折,地維絕:支撐天的柱子折了,掛地的繩子斷了。古人認為天圓地方,有八根柱子支撐、地的四角有大繩系掛。維,繩子。絕,斷。
⑦焉:文中譯為“這,這里”
⑧水潦(lǎo):泛指江湖流水。潦,積水。
⑨塵埃:塵土,沙子,這里指泥沙。
⑩地維絕:系大地的繩索斷了。
閱讀理解
(1)“怒而觸不周之山 ”中的“怒”字表現了共工怎樣的性格特點?
“怒”字表現了共工的豪氣、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剛烈。
(2)如何理解《共工怒觸不周山》中結尾的兩句話?
《共工怒觸不周山》是一個神話故事。它反映了遠古部族間的斗爭,同時涉及到古代天文學上的蓋天說。遠古的人類顯然還不能解釋日月星辰運動變化的原因,對這一現象的最好解釋就是借助于神話,通過大膽的想象和夸張的手法,來解釋“天傾西北”“地不滿東南”的現象。神奇的傳說中帶有現實主義的色彩。
(3)共工怒觸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為什么要這么做?請你作一點推測。
共工怒觸不周山的原因是“爭為帝”,即爭奪部落首領的位置。他的怒觸似乎包含有失敗的憤怒與不甘心,而且,似乎還夾雜著與對方同歸于盡的想法。當然也體現了共工龐大的氣勢。
(4)尾聲:
借助神話解釋了人類的遠古時代對大自然的困惑,運用大膽的想象和夸張手法賦予浪漫主義色彩。
小結
(1)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點是什么?
夸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堅強,敢于挑戰權威,夸父敢于與太陽賽跑,共工敢于與顓頊爭帝。
他們都是神話傳說中的華夏民族的英雄。
(2)幾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尚不知如何解釋各種各樣的自然現象
4、共工怒觸不周山翻譯
原文
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翻譯
從前,共工與顓頊爭做部落首領,(共工在大戰中慘?。嵟刈矒舨恢苌?,支撐著天的柱子折了,系掛地的繩子斷了,(結果)天向西北方向傾斜,所以太陽月亮星星向西北方向移動;地向東南方向塌陷,所以江湖流水泥沙都往東南方向匯集。
請添加微信號咨詢:19071507959
最新更新
推薦閱讀
猜你喜歡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