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觸山,共工觸山小古文翻譯及注釋
1、共工觸山小古文翻譯及注釋
共工觸山小古文翻譯及注釋:
原文:
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翻譯:
從前,共工與顓頊爭奪部落天帝之位,共工在大戰中慘敗。共工憤怒地用頭撞擊不周山,支撐著天的柱子折斷了,拴系著大地的繩索也斷了。所以天向西北方向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動了;大地的東南角塌陷了,所以江河積水泥沙都朝東南角流去了。
注釋:
①共工:傳說中的部落領袖,炎帝的后裔。
②觸:碰、撞。
③不周山:山名,傳說在昆侖西北,《淮南子》載:“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
④昔者:從前。
⑤顓頊(zhuānxū):傳說中的五帝之一,黃帝的后裔。
⑥天柱折,地維絕:支撐天的柱子折了,掛地的繩子斷了。古人認為天圓地方,有八根柱子支撐、地的四角有大繩系掛。維,繩子。絕,斷。
⑦焉:文中譯為“這,這里”。
⑧水潦(lǎo):泛指江湖流水。潦,積水。
⑨塵埃:塵土,沙子,這里指泥沙。
⑩地維絕:系大地的繩索斷了。
2、小古文28篇共工觸山的意思
原文:
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譯文
從前,共工與顓頊爭奪部落天帝之位,(共工在大戰中慘敗)(共工)憤怒地用頭撞擊不周山,支撐著天的柱子折斷了,拴系著大地的繩索也斷了。(所以)天向西北方向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動了;大地的東南角塌陷了,所以江河積水泥沙都朝東南角流去了。
:
共工怒觸不周山是一個著名的上古神話傳說。又名共工觸山,且與女媧補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并稱中國古代著名的四大神話。
共工,又稱共工氏,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水神,掌控洪水。在中國先秦古書《列子·湯問》中記載,傳說共工素來與顓頊不合,發生驚天動地的大戰,最后以共工失敗而憤怒地撞上不周山而告終。
《共工怒觸不周山》是一個神話故事。它反映了遠古部族間的斗爭,同時涉及到古代天文學上的蓋天說。
遠古的人類顯然還不能解釋日月星辰運動變化的原因,對這一現象的最好解釋就是借助于神話,通過大膽的想象和夸張的手法,來解釋“天傾西北”“地不滿東南”的現象。神奇的傳說中帶有現實主義的色彩。
:百度百科——共工怒觸不周山
3、共工觸山的意思和寓意
共工觸山的意思如下:
從前,共工與顓頊爭奪部落天帝之位,(共工在大戰中慘敗)(共工)憤怒地用頭撞擊不周山,支撐著天的柱子折斷了,拴系著大地的繩索也斷了。(所以)天向西北方向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動了;大地的東南角塌陷了,所以江河積水泥沙都朝東南角流去了。
寓意
《共工怒觸不周山》的故事告訴我們:在人生的旅途中,奮斗、失敗是不可避免的,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種精神,一種永不服輸的精神,一種敢于挑戰的精神。有了這種精神,才能取得成功,贏得勝利。
原著簡介
共工怒觸不周山是一個著名的上古神話傳說。又名共工觸山,且與女媧補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并稱中國古代著名的四大神話。
共工是古代傳說中神農氏的后代,屬于炎帝一族,身為水神,共工有人的面孔、手足和蛇的身體。在黃帝的繼承人顓頊治世的時代反叛,被顓頊擊敗,共工怒而頭撞不周山(傳說中支撐世界的支柱),造成世界向西北傾斜。之后共工仍不斷地作亂(代表洪水的爆發),最后被禹殺死(指治水成功)。
郭沫若說:共工氏長期活動的地方是今河南西部的伊水和洛水流域。這個地方古代稱為九州,可能來源于共工氏的九個氏。后來,這里往西的山區中還有九州之戎,大概是共工氏的余部延續下來的。
4、共工怒觸不周山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共工怒觸不周山的主要內容是:傳說中國古代神話中的水神共工與顓頊爭奪部落天帝之位,共工在大戰中慘敗后,共工憤怒地用頭撞倒不周山,導致天崩地陷,大災難降臨。
共工怒觸不周山是一個著名的上古神話傳說。又名共工觸山,且與女媧補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并稱中國古代著名的四大神話,記載于中國先秦古書《列子·湯問》中。
另一個版本:共工制定了水利工程計劃,顓頊不支持,顓頊與共工之間發生了斗爭,共工不能得到民眾的支持,他決心把不周山的峰頂撞下來,以示決心。這一傳說反映了遠古部族間的斗爭,
同時,這則神話還反映了遠古部族間的斗爭同時涉及到古代天文學上的“蓋天說”,來解釋“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動”“江河泥沙都朝東南方向流去”的現象。
請添加微信號咨詢:19071507959
最新更新
推薦閱讀
猜你喜歡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