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一五計劃下列表述正確的是,新中國成立后,在國民經濟恢復的基礎上,國家開始實施“一五”計劃。下列關于“一五”計劃的表述正確的是
1、新中國成立后,在國民經濟恢復的基礎上,國家開始實施“一五”計劃。下列關于“一五”計劃的表述正確的是
新中國成立后,在國民經濟恢復的基礎上,國家開始實施“一五”計劃:國民經濟的恢復為“一五”計劃的實施創造了必要條件,一五”計劃的實施徹底改變了我國工業落后的面貌,三大改造的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的基本建立。
1953—1957年發展國民經濟的計劃是中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它是以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為中心的,是根據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而制定的,也是在黨中央的直接領導下,由周恩來、陳云同志主持制定的。它改變了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
:
20世紀50年代是二戰之后兩極格局對峙最為激烈的時期。隨著冷戰的逐漸展開,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與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之間的矛盾不斷激化。兩個陣營不僅在政治制度與軍事實力上展開全方位競爭,還圍繞著兩種不同的經濟發展道路展開了激烈較量。
一五期間,中國身處社會主義陣營,對外采取“一邊倒”的外交策略。資本主義陣營對中國進行政治孤立、經濟制裁與軍事封鎖,導致相比于戰后處于資本主義陣營的日本與西歐各國,中國無法充分利用資本主義陣營充足的資金與先進的技術進行經濟建設。
另一方面,蘇聯與一些東歐國家以資金與技術援助的形式積極支持中國的經濟建設,來自蘇聯與東歐的經濟援助在中國工業化的進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50年代尤其是一五計劃實施期間,朝鮮戰爭的爆發加劇了東北亞的緊張局勢。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依然沒有放棄顛覆大陸的企圖,中國周邊的戰爭威脅并未消失。因此如何快速發展經濟、鞏固新生的社會主義政權成為執政者最為關心的問題。
在國內,國民經濟已經得到全面恢復與初步發展,政治趨于穩定,經濟秩序恢復正常,社會秩序較為安定,加快經濟發展成為全國人民的一致要求,為大規模展開經濟建設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
2、根據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1953年國家制定并實施了第一個五年計劃。下列各項屬于一五計劃成就的
根據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1953年國家制定并實施了第一個五年計劃。下列各項屬于一五計劃成就的是( )
①積累了重工業建設經驗②確立了社會主義的公有制
③實現了社會主義工業化④完成了國民經濟調整任務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圖是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至第二個五年計劃時期的國內生產總值結構圖。下列對此圖信息解讀正確的是 A
圖是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至第二個五年計劃時期的國內生產總值結構圖。下列對此圖信息解讀正確的是
A.“一五”時期農業比重大,在于國家重點發展農業 B.“二五”時期農業比重下降主要是自然災害造成的. C.“二五”時期工業比重上升是政企分開的結果 D.第三產業比重基本穩定,原因是當時實行計劃經濟
4、一五”計劃的主要任務是( )
“一五”計劃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重工業。
“一五”計劃的基本任務是:集中主要力量進行以156項工程為中心的“一五”計劃的建設;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
五年計劃,是中國國民經濟計劃的重要部分,屬長期計劃。主要是對國家重大建設項目、生產力分布和國民經濟重要比例關系等作出規劃,為國民經濟發展遠景規定目標和方向。
第一個五年計劃,簡稱“一五”計劃(1953—1957),是在黨中央的直接領導下,由周恩來、陳云同志主持制定的,1955年7月經全國人大一屆二次會議審議通過。至1957年,“一五”計劃超額完成了規定的任務,實現了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并為我國的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
計劃內容
“一五”計劃,是指我國從1953年到1957年發展國民經濟的計劃。它是在黨中央的直接領導下,由周恩來、陳云同志主持制定的。
根據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的要求,“一五”計劃所確定的基本任務是:集中主要力量進行以蘇聯幫助我國設計的156個建設項目為中心、由694個大中型建設項目組成的工業建設,建立我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發展部分集體所有制的農業生產合作社。
以建立對農業和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基礎,基本上把資本主義工商業分別納入各種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的軌道,以建立對私營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基礎。
請添加微信號咨詢:19071507959
最新更新
推薦閱讀
猜你喜歡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