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主義,什么是建構主義
1、什么是建構主義
建構主義是一種關于知識和學習的理論,強調學習者的主動性。
一、建構主義的哲學立場
1、建構主義采用非客觀主義的哲學立場,認為世界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對于世界的理解和賦予的意義都是每個人自己決定的。
2、我們是以自己的經驗為基礎來構建現實,或者至少說是在解釋現實。我們的個人世界總是用我們自己的頭腦創建的。
3、由于我們的經驗以及對經驗的信念不同,于是我們對外界世界的理解也是各不相同的
二、建構主義的認知心理學基礎
1、建構主義受到了認知心理學家如皮亞杰、維果茨基、布魯納等人的影響,他們都強調了個體在認知發展過程中所發揮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2、皮亞杰認為,兒童是在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步建構起關于外部世界的知識,從而使自身認知結構得到發展。
3、他提出了同化和順應兩個基本過程來說明兒童如何通過平衡機制來達到與環境的適應。
4、布魯納則提出了“發現式學習”的概念,主張教師應該創設有利于學生自己探索、發現和解決問題的情境,并引導學生進行歸納、演繹、分類、比較等高級思維活動。
三、建構主義教育觀
1、知識觀: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客觀存在的,而是學習者主動建構的。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
2、學習觀: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一個主動的、創造性的、社會性的和情境性的過程。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不僅要獲取信息,更要對信息進行加工、整合、重組和應用,從而形成自己的認知結構。
建構主義在情境化、協作化和會話化中的教學模式
1、情境化
教師應該根據教學內容和目標,創設符合實際或模擬實際的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感知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并體驗成功或失敗。情境應該具有真實性、復雜性、開放性和挑戰性。
2、協作化
教師應該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或項目合作,讓學生在合作中分享信息、交流觀點、協商解決方案,并互相評價和反思。合作應該具有互補性、互惠性、互動性和互助性。
3、會話化
教師應該促進學生與教師、同伴和社會進行有效的會話,讓學生在會話中表達想法、提出問題、解釋理由,并接受批評或贊揚。會話應該具有多樣性、對話性、批判性和反思性。
2、建構主義四個基本觀點
建構主義四個基本觀點是知識觀、學生觀、學習觀和教學觀。
1、知識觀:知識只是一種解釋、一種假設,需要針對具體情景進行再創造,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需要基于自己的經驗背景進行建構。
2、學生觀:強調學生經驗世界的豐富性、差異性,具有巨大的潛能。因此,教學要把學生現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學生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生長”出新的知識經驗。
3、學習觀:強調學習的主動建構性(學生主動建構信息的意義)、社會互動性(通過學習共同體的合作互助進行學習)和情境性。
4、教學觀:教學是激活學生原有的相關知識經驗,促進知識經驗的“生長”,促進學生的知識建構活動,以實現知識經驗的重新組織、轉換和改造。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當前教育實踐的啟示
1、從建構主義的知識觀出發,建構主義強調知識是個體對于現實的理解和假設,其受到特定經驗和文化等的影響,因此每個人對知識所建構的理解都是不同的。
2、從教學的角度來看,建構主義認為學習就是主體對學習客體的主動探索、不斷變革,從而建構對客體意義理解的過程。
3、從學習者的角度出發,建構主義認為學生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被澆灌的對象,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除了傳統知識的傳授,還應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學生的自主性和能動性。
3、建構主義是什么?
建構主義是關于知識本質的哲學觀點。具體來說,它代表了一種本體論的立場。
建構主義有許多不同的口味,但一位以建構主義觀點而聞名的杰出理論家是讓皮亞杰,他關注人類如何在他們的經驗與想法之間的相互作用中產生意義。他認為自己是一位遺傳認識論者,這意味著他對知識的起源感興趣。他的觀點傾向于關注與個人發生的事情有關的人類發展,而不同于受其他人影響的發展。
查看更側重于人的發展在社會世界的范圍內包括的社會文化或社會歷史角度看維果茨基和情境認知的角度巴赫金,吉恩·拉弗和艾蒂安溫格; 布朗,柯林斯和杜古德; 紐曼,格里芬和科爾,[4]和芭芭拉羅戈夫。
建構主義理念影響了許多學科,包括心理學,社會學,教育學和科學史。[6]建構主義在幼年期間,考察了人類經驗與其反應或行為模式之間的相互作用。讓皮亞杰稱這些知識體系。
方案不要與模式相混淆,模式來自模式理論,它來自信息處理對人類認知的觀點。皮亞杰的方案是無內容的,而圖式(復數圖式)則是概念;例如,大多數人有“祖母”,“蛋”或“磁鐵”的圖式。
建構主義并不是指具體的教育學,盡管它常常與建構主義相混淆,而建構主義是由西摩帕珀特開發的教育理論,受伯爵建構主義和經驗學習理念的啟發。
皮亞杰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教育學習理論和教學方法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是教育改革運動的一個基本主題。對建構主義教學技術的研究支持是混合的,一些研究支持這些技術和其他與這些結果相矛盾的研究。
建構主義創始人皮埃杰(Jean Piaget)
:
【1】Piaget, J.,Psychology and Epistemology: Towards a Theory of Knowledge(New York: Grossman, 1971).
【2】Lave, Jean; Wenger, Etienne (27 September 1991).Situated Learning: 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ISBN978-0-521-42374-8.[pageneeded]
【3】Brown, J.S.; Collins, A.; Duguid, P. (1989)."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Educational Researcher.18(1): 32–42.doi:10.3102/0013189x018001032.
4、建構主義基本內容
建構主義理論建構主義心理學被視為“教育心理學的一場革命”,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建構主義是行為主義發制認知主義以后的進一步發展。
建構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為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后來在維果斯基、奧蘇伯爾、布魯納等人的推動下,這一理論得到充分的發展并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體系。
建構主義真正的興盛卻始于20世紀90年代以后。90年代的建構主義是伴隨著對認知心理學的批判和發展而出現的,其核心是研究學習者知識建構的機制問題,它不僅關注知識表征和意義過程,同時還注意到構建學習環境以導助學習者建構知識的意義。主要代表人物有馮·格拉塞斯費爾德(馮·格拉塞斯菲爾德)、庫伯。
建構主義的基本觀點:
主要觀點
知識觀
建構主義在一定程度上對知識的客觀性和確定性提出質疑,強調知識的動態性。
知識并不是對現實的準確表征,它只是一種解釋、一種假設,不是最終答案。
知識并不能精確地概括世界的法則,在具體問題中,并不是拿來便用,一用就靈,而是需要針對具體情境進行再創造。
盡管我們通過語言符號賦予了知識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這些命題還得到了較普遍的認可,但這不意味著學生會對這些命題有同樣的理解,這些理解只能由每個學生基于自己的經驗背景而建構起來。
2.學生觀
在學生觀上,建構主義強調學生經驗世界的豐富性和差異性。個人頭腦中已有的知識經驗不同,調動的知識經驗相異,對所接受的信息的解釋就不同。學生經驗世界的差異本身便是一種寶貴的學習資源,教師需要在他們已有的經驗世界中找到新知識的生長點。
3.學習觀
建構主義在學習觀上強調學習的主動建構性、社會互動性和情境性三方面。
(1)學習的主動建構性
學習不是由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的過程,而是學生構建知識的過程。學習者不是被動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主動的信息建構者。學習者綜合、重組、轉換、改造頭腦中已有的知識經驗,來解釋新信息、新事物、新現象,或者解決新問題,最終生成個人的意義。
(2)學習的社會互動性學習是通過對某種社會文化的參與而內化相關的知識和技能、掌握有關的工具的過程,這一過程常常要通過一個學習共同體的合作互動來完成。學習共同體是由學習者及其助學者(包括教師、專家、輔導者等)共同構成的團體,被此之間經常在學習過程中進行溝通交流,分享各種學習資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學習任務。
(3)學習的情境性知識存在于具體的、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動之中,不是一套獨立于情境的知識符號(如名詞術語等),只有通過實際應用活動才能真正被人理解。人的學習應與情境化的社會實踐活動聯系一起,通過某種社會實踐的參與而逐漸掌握有關的社會規則、活動程序等,形成相應的知識
4.教學觀——支架式教學、探究學習、情境學習、合作學習
建構主義者提出并強調支架式教學(scaf-folding)。scaffold本意是建筑行業中使用的腳手架,這里用來形象地說明一種教學模式:教師引導著教學的進行,使學生掌握、建構和內化所學的知識技能,從而使他們進行更高水平的認知活動(Slavin,1994)。簡言之,是通過教師的幫助(支架)把管理學習的任務 漸由教師轉移給學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
這是以維果獲基的“輔助學習”(assistedlearning)為基礎的。
(1)支架式教學
根據教學中支架是否具有互動功能,可以將支架分為兩種大的類型:互動式與非互動式的。
其中互動式的包括:
①教師示范:教師通過演示如何解題,為學生提供一個專家工作的具體實例。例如,在學生自己嘗試一種新的畫法之前,美術教師可以演示如何利用透視法作畫。
②出聲思維:有能力的教師在模擬解題的過程時,可以大聲說出自己的思維過程。這一技術有助于學生在自己絞盡腦汁思考問題的同時,直接讀取教師的思維方法。
③提出問題:當學生解決問題時,教師通過提出問題向學生提供援助,幫助學生集中注意并提供新的思路。
非互動式的則包括:
改變教材:例如,改變任務要求,一個體育老師在教授射擊技術時,可以先降低靶子,然后隨著學生技術熟練程度的提高,再逐步升高靶子。
書面或口頭的提示與暗示:例如,一個幼兒園的教師在教孩子扎鞋帶時,可以用喜歡的形象進行提系:小兔子燒著小洞跑,一下子從小洞里鉆了過去。
支架式教學包括以下幾個環節
(1)預熱(etudes)。這是教學的開始階段,將學生引人一定問題情境,并提供可能獲得的工具。
(2)探索(exploration)。
首先由教師為學生確立目標,用以引發情境的各種可能性,讓學生進行探索嘗t,這時的目標可能是開放的,但教師會對探索的方向有很大影響。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給以啟發引導,可以做演示,提供問題解決的原型,也可以給學生以反饋等,但要逐漸增加問題的探索性的成分,逐步讓文于學生自己的探索。
(3)獨立探索(excursions)。
這時,教師放手讓學生決定探索的方向和問題,選擇方法,獨立地進行探常。這時,不同的學生可能會探索不同的問題。
可以看出,支架式教學與以前所談的指導發現法相似,都強調在有教師指導的情況下的發現。但支架式教學則同時強調教師指導成分的逐漸減少,最終要使學生達到獨立發現的地位,將監控學習和探索的責任由教師為主向學生為主轉移。
(2)探究學習
探究學習就是基于問題解決活動來建構知識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是通過有意義的問題情境,學生通過不斷地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來學習與所探究題有關的知識,形成解決問題的技能以及自主學習的能力。換言之,探索學習是指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主動地體驗,通過這些活動形成自己的知識與理譯的學習方式。
(3)情境教學
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實事件或真實問題基礎上的教學稱為情境教學。知識、學習是與情境化的活動聯系在一起的。學生應該在真實任務情境中,嘗試著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4)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是指通過討論、交流、觀點爭論,相互補充和修正,共享集體成果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過程。合作學習主要是以互動合作(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為教學活動取向的,以學習小組為基本組積形式,來共同達成教學目標。
(5)建構主義教學的基本觀點
引導兒童“生長”新知識
——教學不能無視學生的經驗,另起爐灶,從外部裝進新知識,而是要把兒童現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兒童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生長”出新的知識經驗。
引導學生豐富或調整自己的理解
——教學不是知識的傳遞,而是知識的處理和轉換。教師不單是知只的呈現者,應該重視學生自己對各種現象的理解,傾聽他們的看法,洞察他們這些想法的由來,以此為根據,引導學生豐富或調整自己的理解。
引導學生合作
——教學就是要增進學生之間合作,使他看到那些與他不同的觀點,從而促進學習的進行。
請添加微信號咨詢:19071507959
最新更新
推薦閱讀
猜你喜歡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