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爾尼卡,格爾尼卡的解釋
1、格爾尼卡的解釋
格爾尼卡的解釋
壁畫。西班牙畢加索作于1937年。以當年4月26日德國 * 空襲西班牙北部巴斯克重鎮格爾尼卡為題材,描繪了該鎮被夷為平地,無辜居民被殺害的慘狀。作品采用 象征 性手法和 單純 的黑、白、灰三色組成低沉的調子,渲染悲劇性的 氣氛 。
詞語分解
格的解釋 格 é 劃分成的空欄和框子:格子紙。方格兒布。 法式, 標準 : 格局 。格律。格式。格言。合格。資格。 表現出來的 品質 : 格調 。風格。 人格 。國格。性格。 阻礙,隔閡: 格格不入 。 擊,打:格斗。格殺。 推究:格 卡的解釋 卡 ǎ 在 交通 要道設置的檢查或收稅的地方:關卡。卡子。 夾 東西 的器具:發(?)卡。領帶卡。 夾在中間, 堵塞 :卡殼。魚刺卡在嗓子里。 卡 ǎ 用手的虎口 緊緊 按住:卡脖子。 把人 阻擋 住:卡住 敵人 的退路。
2、《格爾尼卡》一畫的創作背景
分類: 藝術 >> 書畫美術
問題描述:
急用 有懸賞
解析:
《格爾尼卡》,畢加索作,1937年,布面油畫,305.5×782.3厘米,普拉多博物館藏。
油畫《格爾尼卡》,是畢加索作于30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響及歷史意義的杰作。它用象征性的藝術手法對30年代西班牙內戰期間德國納粹空軍轟炸西班牙小鎮格爾尼卡,殺害數千無辜平民百姓的事件進行了控訴,有力的揭露了侵略戰爭的罪惡和法西斯的暴行。
此畫是受西班牙共和國 *** 的委托,為1937年在巴黎舉行的國際博覽會西班牙館而創作。畫中表現的是1937年德國空軍瘋狂轟炸西班牙小城格爾尼卡的暴行。作為一個具有強烈正義感的藝術家,畢加索對于這一野蠻行徑表現出無比的憤慨。他僅用了幾個星期便完成這幅巨作,作為對法西斯獸行的遣責和 *** 。 畢加索雖然熱衷于前衛藝術創新,然而卻并不放棄對現實的表現,他說:“我不是一個超現實主義者,我從來沒有脫離過現實。我總是待在現實的真實情況之中。”這或許也是他選擇畫《格爾尼卡》的一個重要原因吧。然而他此畫的對于現實的表現,卻與傳統現實主義的表現方法截然不同。他畫中那種豐富的象征性,在普通現實主義的作品中是很難找到的。畢加索自己曾解釋此畫圖像的象征含義,稱公牛象征 *** ,受傷的馬象征受難的西班牙,閃亮的燈火象征光明與希望……。當然,畫中也有許多現實情景的描繪。畫的右邊,一個婦女懷抱死去的嬰兒仰天哭號,她的下方是一個手握鮮花與斷劍張臂倒地的士兵。畫的左邊,一個驚慌失措的男人高舉雙手仰天尖叫,離他不遠處,那個俯身奔逃的女子是那樣地倉惶,以致她的后腿似乎跟不上而遠遠落在了身后。這一切,都是可怕的空炸中受難者的真實寫照。 在這里,畢加索仍然采用了剪貼畫的藝術語言。不過,畫中那種剪貼的視覺效果,并不是以真正的剪貼手段來達到的,而是通過手繪的方式表現出來。那一塊疊著另一塊的“剪貼”圖形,僅限于黑、白、灰三色,從而有效地突出了畫面的緊張與恐怖氣氛。
3、格爾尼卡作者是誰?
格爾尼卡作者是畢加索。
《格爾尼卡》是西班牙立體主義畫家帕勃洛·魯伊斯·畢加索于20世紀30年創作的一幅巨型油畫,長7.76米,高3.49米,現收藏于馬德里國家索菲亞王妃美術館。
畢加索是20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家之一,作品數量驚人(2萬多件),風格技巧多樣化(油畫、素描、雕塑、拼貼、陶瓷及其他),情感強烈。在他的一生中,給人以深刻影響的作品,要數他在1937年創作的《格爾尼卡》。《格爾尼卡》這幅巨作所表現出來的藝術魅力是非常感人的。
歷史傳承:
《格爾尼卡》自誕生起幾乎有將近20年的時間在路上奔波,穿梭于大西洋兩岸的諸多城市。最后一次旅行是在1981年,從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轉移至西班牙,此前畢加索一直將其出借于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直到西班牙恢復民主。
4、《格爾尼卡》作者是誰
《格爾尼卡》作者是畢加索。
《格爾尼卡》是西班牙立體主義畫家帕勃洛·魯伊斯·畢加索于20世紀30年創作的一幅巨型油畫,長7.76米,高3.49米,現收藏于馬德里國家索菲亞王妃美術館。
該畫是以法西斯納粹轟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的重鎮格爾尼卡、殺害無辜的事件創作的一幅畫,采用了象征性手法和單純的黑、白、灰三色營造出低沉悲涼的氛圍,渲染了悲劇性色彩,表現了法西斯戰爭給人類的災難。
作者簡介:
巴勃羅·畢加索,西班牙畫家、雕塑家,法國共產黨黨員。是現代藝術的創始人,西方現代派繪畫的主要代表。畢加索是當代西方最有創造性和影響最深遠的藝術家,是20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天才之一。代表作品:《格爾尼卡》《和平鴿》《亞威農少女》《生命》。
畢加索是位多產畫家,據統計,他的作品總計近37000件,包括:油畫1885幅,素描7089幅,版畫20000幅,平版畫6121幅。在1999年12月法國一家報紙進行的一次民意調查中,他以40%的高票當選為20世紀最偉大的十個畫家之一。
請添加微信號咨詢:19071507959
最新更新
推薦閱讀
猜你喜歡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