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縣里無好人,“洪洞縣中無好人”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出自何處?
1、“洪洞縣中無好人”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出自何處?
“洪洞縣里無好人”,其實說的是洪洞縣衙無好人。因為封建社會衙門制度腐朽落后,有錢者任意犯法而不究,無錢者蒙冤受屈無人問,洪洞縣衙沒有為蘇三主持公道的人,民女蘇三因而悲呼“洪洞縣里無好人”。
出自京劇《玉堂春》。
明代正德年間,北京前門怡春院姑娘蘇三與落榜書生王三公子一見鐘情,兩人一起相處了半年,風花雪月,逍遙浪漫。王三公子錢花完后,被人從怡春院里趕了出來。蘇三自此茶飯不思,梳妝無心,于是被老鴇賣給了來自山西洪洞縣的馬販子申鴻。
《玉堂春》不僅是京劇旦角的開蒙戲,還是中國戲曲中流傳最廣的劇目之一。 此劇是清代花部亂彈作品,作者不詳,故事見馮夢龍編訂的《警世通言》卷24《玉堂春落難逢夫》,《情史》卷2中亦有此事。至于舞臺劇,明代已編成《完貞記》、《玉鐲記》傳奇(《遠山堂曲晶》),到清代,《玉堂春》傳奇(《笠閣批評舊戲目》)即演出于昆曲舞臺,劇本已失傳。
劇情簡介:
寫官家子弟王景隆與名妓蘇三誓偕白首,因金盡被逐,潦倒關王廟。蘇三得悉,赴廟贈金,使王得回南京。后鴇兒將蘇三賣給山西富商沈燕林為妾。沈妻皮氏與趙監生私通,毒死沈,反誣告蘇三。縣官受賄,將蘇三問成死罪,解至太原三堂會審,主審官恰為巡按王景隆,遂使冤案平反,王、蘇團圓。
即為蘇三……后得藩司潘必正、臬司劉秉義之助,與蘇三團圓。
演出情況:
據記載,各地方戲劇種在清代均有《玉堂春》演出,京劇版在嘉慶七年(1802)時三慶班就已在京演出(清代筆記《眾香國》載記作者曾看到名角魯龍官的演出),1828年所作《金臺殘淚記》中也有“近日三慶部陳雙喜年未及冠,演《關王廟》”(《關王廟》為全本《玉堂春》中的一折)的記述。
其他劇種:
各地方劇種中,以評劇白派的版本最為著名,其唱詞大體與京劇相同,白派唱腔低回婉轉的特色很明顯,是白派唱腔奠基作之一。另外,同州梆子、蒲州梆子、秦腔、晉劇、漢劇、湘劇、徽劇、桂劇、祁劇、滇劇、粵劇、潮劇、豫劇等均有此劇目的全部或《起解》、《會審》、《探監》等折。漢劇還有一出丑腳戲《忘八犯夜》,也屬于《玉堂春》全劇之一。
來源:百度百科-玉堂春
2、請問“洪桐縣里無好人”的來歷(典故)
“洪桐縣里無好人“的來歷:
“洪桐縣里無好人“這個說法是京劇名曲《玉堂春》傳唱的結果,在《玉堂春》當中明朝,名妓蘇三,也就是玉堂春與吏部尚書之子王景隆結識,誓偕白首。
王景隆錢財用盡,被鴇兒轟出妓院。蘇三私贈銀兩,鴇兒把蘇三騙賣給山西商人沈燕林作妾,沈妻妒,定計害之。
不料卻讓沈燕林誤食毒面而死,蘇三被誣,定為死罪。于是在洪洞縣衙遭受百般凌辱后,憤憤所罵“洪洞縣里沒好人”。
:
洪洞有蓮花城之稱,縣城東有護城河與玉峰山相連,南隔洪安澗河與坂里坡相望,西、北均為水田,舊時四周種植蓮菜,俗有洪洞蓮菜與別地異樣,多一個眼之說。
每到夏時蓮花盛開,蕊芳襲人,整個縣城都在蓮花包圍之中,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清道光年間,壽陽祁宿藻在玉峰書院為講席,他是道光十八年進士,曾官至江寧布政使。
其兄祁雋藻為嘉慶十九年進士,曾官至大學士銜禮部尚書,詩古文詞,卓然成家,為當時著名文人,亦為大槐樹移民后裔,兄弟二人游洪洞后,互贈詩各一首。
其兄詩內有蓮花好城廓,槐樹舊村墟之句,其弟在《故鄉吟》一詩中也有一經蓮橋花滿城,問津疑是桃花渡。
此兩詩傳誦一時,為當時文人名流所樂道,人們也就稱洪洞為蓮花城了。洪洞城亦有六門村之說,民國版《洪洞縣志·城池》載。
洪洞縣城城門有六,明正統年間,東曰朝陽、西曰射秀、南曰時和、東南曰安流、北曰光化、東北曰玉峰。
正德年間改朝陽門為賓陽、射秀為拱汾、時和為迎薰、光化為望霍,余二門如故。故洪洞城有六門村之別稱。
來源:百度百科—洪洞人(對明貢獻)
來源:百度百科—玉堂春
3、為什么說洪桐縣里無好人
同上!
4、為什么說洪桐縣里沒好人 有什么典故嗎
好象在魯迅的文章里提到過 洪桐縣里沒好人。 我不知道是出于何處 請賜教 謝謝
請添加微信號咨詢:19071507959
最新更新
推薦閱讀
猜你喜歡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