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的資料,海明威簡介
1、海明威簡介
歐內斯特·米勒·海明威,1899年7月21日出生于美國伊利諾伊州芝加哥市郊區(qū)奧克帕克,美國作家、記者,被認為是20世紀最著名的小說家之一。
海明威的一生之中曾榮獲不少獎項。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被授予銀制勇敢勛章;1953年,他以《老人與海》一書獲得普利策獎。
1954年的《老人與海》又為海明威奪得諾貝爾文學獎。2001年,海明威的《太陽照樣升起》(The Sun Also Rises)與《永別了,武器》兩部作品被美國現代圖書館列入“20世紀中的100部最佳英文小說”中。
1961年7月2日,海明威在愛達荷州凱徹姆的家中用獵槍自殺身亡。
:
海明威的主要作品介紹:
1、《老人與海》
《老人與海》是海明威于1951年在古巴寫的一篇中篇小說,該作圍繞一位老年古巴漁夫,與一條巨大的馬林魚在離岸很遠的灣流中搏斗而展開故事的講述。
盡管海明威筆下的老人是悲劇性的,但他身上卻有著尼采“超人”的品質,泰然自若地接受失敗,沉著勇敢地面對死亡。
這些“硬漢子”體現了海明威的人生哲學和道德理想,即人類不向命運低頭,永不服輸的斗士精神和積極向上的樂觀人生態(tài)度。
2、《乞力馬扎羅的雪》
《乞力馬扎羅的雪》海明威創(chuàng)作的一部中篇小說。故事主要講述一個作家哈里去非洲狩獵,途中汽車拋錨,皮膚被刺劃破,染上壞疽病。他和他的情人在等待一架飛機來把他送到醫(yī)院治療。
小說圍繞“死亡”和“即將死亡”來寫,但根本的主題是哈里回到過去,從過去走到現在的歷程回顧。哈里熱愛這個世界。
他有很多經歷。跟不同女人的經歷,以及自己所從事的不同職業(yè)的經歷,他都想寫下來但卻沒來得及寫。他最終沒有能達到心中的目標。
死前,他悔恨至極。故事的結尾,他死于一個夢境:他乘著飛機,向非洲最高峰——乞力馬扎羅的山頂飛去。
來源:百度百科——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
2、海明威簡介
海鳴威是哪國的人
3、海明威個人背景簡介
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出生于美國伊利諾伊州芝加哥市郊區(qū)奧克帕克,美國作家、記者,被認為是20世紀最著名的小說家之一。
海明威的一生之中曾榮獲不少獎項。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被授予銀制勇敢勛章;1953年,他以《老人與海》一書獲得普利策獎 ;1954年的《老人與海》又為海明威奪得諾貝爾文學獎。
2001年,海明威的《太陽照樣升起》(The Sun Also Rises)與《永別了,武器》兩部作品被美國現代圖書館列入“20世紀中的100部最佳英文小說”中。
1961年7月2日,海明威在愛達荷州凱徹姆的家中用獵槍自殺身亡。
海明威一生中的感情錯綜復雜,先后結過四次婚,是美國“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作品中對人生、世界、社會都表現出了迷茫和彷徨。
他一向以文壇硬漢著稱,他是美利堅民族的精神豐碑。海明威的作品標志著他獨特創(chuàng)作風格的形成,在美國文學史乃至世界文學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海明威的創(chuàng)作特點
直觀
文學藝術要表現情感,但情感卻是依靠事物的外觀透視出來的,越是對事物外觀的直接描摹,越能產生強烈的視覺真實性,越能拉近讀者與作家的距離。海明威用高度清晰的視覺化語言,將視覺、嗅覺、聽覺等感官印象付諸語言,寫出了事物的形狀、顏色、味道等,
以直接的物象表現宇宙與生命。如在《乞力馬扎羅的雪》中海明威曾這樣寫道,男人躺在帆布床上,他越過含羞樹的濃蔭向陽光炫目的平原望去,有三只碩大的鳥討厭地蹲著,還有許多在展翅翱翔。海明威用這種簡單、質樸的語言就是為了突出物象的清晰度與可視可感度。
這種語言風格的形成與印象派大師塞尚密切相關,從塞尚那里海明威學會了怎樣控制讀者的目光,如在早期小說《在密執(zhí)安北部》中海明威就將視點集中于年輕姑娘莉芝·科茨身上,隨著她的眼光描寫景物,以此來暗示其純潔無邪、樂觀天真,對未來充滿憧憬。
復合句與分句短語的使用比較符合正式文體,但句子過長使人看起來比較費勁,因而,海明威在對話中就力求克服這一缺陷,用簡潔、流暢、有鮮明節(jié)奏感的語言來表現人物的意識流動,這種文字表述常能產生視覺化的效果,
給讀者帶來了視覺沖擊。如《老人與海》中,大馬林魚拖著老人桑提亞哥游了一天一夜,老人幾乎暈倒,但仍堅持不放棄,這時作者用極為簡潔的幾個字“拉呀,手啊,他想。站穩(wěn)了,腿兒”,準確表達出老人的疲勞感,從而產生了極強的視覺與心理感受。
在短篇小說《白象似的群山》的結尾,作者就用不厭其煩地重復“那就請你,請你,求你,求你,求求你,求求你,千萬求求你”,形象表達了姑娘的心煩意亂,并產生了強烈的視覺沖擊。
來源 百度百科-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
百度百科-海明威魔咒
4、海明威作者生平簡介200字左右
海明威作者生平簡介:
歐內斯特·海明威出生于奧克帕克,他在瓦隆湖接受了洗禮儀式。1913年到1917年間,接受高中教育的海明威,學業(yè)、體育上成績優(yōu)越,在英語方面天賦突出。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后,不顧父親的反對的海明威,辭掉了記者一職,并嘗試加入美國軍事以觀察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戰(zhàn)斗情況。
1920年,海明威遷往安大略省多倫多,居于公寓。居住期間,在《多倫多星報》找到工作的海明威他成為自由作家、記者和海外特派員,并結識了星報記者莫利·卡拉漢(Morley Callaghan),建立友誼。
1941年底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海明威立即將自己的游艇改裝成巡艇,偵察德國潛艇的行動,為消滅敵人提供情報。1961年7月2日,海明威用獵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享年62歲。
:
海明威對世界文學的貢獻,最大的是語言,可以說,他改變了歐美文學的傳統(tǒng)語言習慣和敘述節(jié)奏。像電報般簡潔,這是世界文學界對海明威作品的公認。
其實,海明威的作品還有很多藝術特色,比如海明威對小說時間的掌握。一部40萬字的《喪鐘為誰而鳴》,整個故事就三天。《老人與海》,講的故事也是三天。看來,海明威不愧為大師,有非凡的文學掌控能力。
再比如,海明威小說的心理描寫杰出,尤其是心理獨白,把故事的空間擴大。再就是他的對話藝術,尤其是在他的長篇小說中,具有戲劇般的對話,是難能可貴的。對話,是用最簡潔的語言,進行敘事,用對話來代替描寫,來代替敘事,難度很大。
海明的藝術世界,也是他的心靈世界。在《老人與海》中,那個叫圣地亞哥的老人,打上了一條比船還長的馬林魚,結果是得而復失,被鯊魚吃得只剩下骨架和頭了。
在與鯊魚的搏斗中,他受了傷,三天三夜的搏斗,讓他耗盡了精力。但他仍然不后悔,仍然感到了一種勝利,“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可以給打敗”!
這是男人的氣概,也是英雄的氣概。為什么這部中篇小說讓海明威獲得了1954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這部小說中,有一種精神,一種悲壯的英雄主義精神,這是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人類最缺失的東西。《老人與海》就是一個寓言,寄予了作家對人類的精神祝愿。
來源:人民網-閱讀海明威是一種理想追尋
請?zhí)砑游⑿盘栕稍儯?9071507959
最新更新
推薦閱讀
猜你喜歡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