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把節是什么節日,火把節是哪個民族的傳統節日
1、火把節是哪個民族的傳統節日
火把是我國彝族、白族納西族、基諾族、拉祜族等民族的傳統節日,以彝族火把節為代表,舉行時間大多在農歷六月二十四日左右,每次舉行三天三夜,在節日里會舉辦各式各樣的活動,而這些活動大多和彝族的宗教信仰、歷史、文化、社會有直接關系。
火把節是什么節日
火把節是我國多個民族的傳統節日,例如彝族、白族、納西族、基諾族、拉祜族等等,不同民族火把節舉行的時間也不同,不過大多在農歷六月二十四日。
彝族、納西族、基諾族舉行火把節的時間是農歷24左右,白族則在6月25左右,拉祜族在6月20日左右,彝族的火把節會舉行三天三夜,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迎火、玩火、送火。
彝族的年節
對于彝族來說,火把節就相當于他們的年節,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最開始起源于唐朝南詔,當時名為星回節,后來經過代代相傳,逐漸變成彝族人民文化的象征,成為家喻戶曉的佳節。
火把呈現出來的民族文化
火把文化內涵極為豐富,并非單一的一種,而是百花齊放,活動中含有宗教信仰、歌舞、曲藝以及民間文化、審美等等,火把歌調形式多樣,但是大多都有固定的格調,這樣也是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承。
火把節的形成
火把節的形成和各民族的原生崇拜、民間傳說自己宗教與很大的聯系,另外也和彝族歷史、文化以及社會也有直接關系,只有這樣才能形成如此瑰麗有盛大的節日。
2、火把節是哪個民族的節日
火把節是彝族地區的節日,流行于云南、四川以及貴州等地,火把節的時間是農歷六月二十四日,節期時間有3天,俗有星回于天而除夕之說,相當于彝族的新年,節日期間會舉行唱歌跳舞、賽馬斗牛的活動。
火把節是彝族的節日
火把節是彝族地區的節日,流行于云南、四川、貴州等彝族地區,火把節是農歷六月二十四日,其場面十分的盛大、壯觀,是參與人數最多,最富有濃郁民族特色的節日。
火把節的節期時間有3天,別名為星回節,俗有"星回于天而除夕"之說,相當于彝族的新年,所以這個節日在彝族地區尤為重要。
節日期間各族的男女青年點燃松木制成的火把,到村寨田間舉辦各種有趣的活動,邊走邊把松香撒向火把,唱歌跳舞,或是賽馬斗牛、摔跤,近代時期人們會利用歡聚之機,進行情人的相會或是開展商貿活動。
3、火把節是什么族的重要節日
火把節是彝族、白族、納西族、基諾族、拉祜族等民族的傳統節日。
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不同的民族舉行火把節的時間也不同,大多是在農歷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動有斗牛、斗羊、斗雞、賽馬、摔跤、歌舞表演、選美等。在新時代,火把節被賦予了新的民俗功能,產生了新的形式。
2021年7月, 由于多種原因,涼山喜德、昭覺兩縣火把節活動取消。
火把節的歷史淵源:
彝族火把節的起源,追溯其根源就是來自于彝族先民對火的原始崇拜。
首先從彝族居住的地理環境來看。彝族主要分布于金沙江兩岸的涼山、烏蒙山、哀牢山等高寒山區,對火的依賴比其他民族更強。火是人們照明取暖熟化食物的必不可少的生活資料。
在生產上,用火將埋藏在地中的樹枝樹葉堆引燃,使其燃燒,使土地肥沃。人們生產生活都離不開火,由于彝族人民對火的依賴性強,在意識形態上,火對彝族的影響也就更大些。
其次從彝族的原始宗教活動儀式來看。每次的原始宗教活動都是以在屋內或門外燃火堆,借以呼喚火神為開始。火在彝族原始宗教活動意識中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以致通常人們在社會生活中處處顯示出敬火的意識。
再次從彝族的社會生活習俗中來看。每家在進人新房前都須先燒紅一塊石頭,再摘一些苦蒿苗裝進瓜瓢里,放進少許水,把燒紅的石頭丟進瓢中,再圍繞屋內四角以示驅祛所有污穢,然后主人才全部進入屋內。
涼山彝族諺語說“所吃的都要見火”般從屋外拿回家的畜肉或獸肉,進屋前都必須在門外燃小堆火,將拿回的畜獸肉在火上熏后才能進屋,以示驅穢。新媳婦進屋前也在門口燃小堆火使其從上面跨過才能進屋,也是以示驅穢。
4、火把節是什么民族的節日
火把節是彝族的節日。火把節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不同的民族舉行火把節的時間也不同,大多是在農歷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動有斗牛、斗羊、斗雞、賽馬、摔跤、歌舞表演、選美等。在新時代,火把節被賦予了新的民俗功能,產生了新的形式。
由于長期的歷時性發展和地域性的演變,火把節所呈現出的民俗文化內涵不可能還是早期那種單一形態,而是復合形態,含括了傳統社會的多種活動事項,包容著宗教、信仰、倫理、歌舞、技藝、民間審美等豐富的內涵。民間廣泛流傳的火把節傳說,就提供了分析和研究的可能性。
彝族地區素有火之故鄉的美譽,彝族人民能歌善舞,秉持著先人千百年傳承下來的音樂舞蹈傳統和口頭藝術,在火把節習俗形成的歌調、傳說乃至史詩表演等也當屬人類口頭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一宗重要傳承。
請添加微信號咨詢:19071507959
最新更新
推薦閱讀
猜你喜歡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