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塘江春行,《錢塘湖春行》全詩
1、《錢塘湖春行》全詩
《錢塘湖春行》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詩。
全詩如下: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全詩譯文:
行至孤山寺北,賈公亭西,暫且歇腳,舉目遠眺,水面平漲,白云低垂,秀色無邊。
幾只黃鶯,爭先飛往向陽樹木,誰家燕子,為筑新巢銜來春泥?
鮮花繽紛,幾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剛剛遮沒馬蹄。
湖東景色,令人流連忘返,最為可愛的,還是那綠楊掩映的白沙堤。
全詩賞析:
詩的首聯緊扣題目總寫湖水。前一句點出錢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樓觀參差”景象,兩個地名連用,顯示出一種動感,說明詩人是在一邊走,一邊觀賞。后一句正面寫湖光水色:春水初漲,水面與堤岸齊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蕩漾的波瀾連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態天容。頷聯寫仰視所見禽鳥。鶯在歌,燕在舞,顯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機。黃鶯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黃鶯用它婉轉流利的歌喉向人間傳播春回大地的喜訊;燕子穿花貼水,銜泥筑巢,又啟迪人們開始春日的勞作。“幾處”二字,勾畫出鶯歌的此呼彼應和詩人左右尋聲的情態。“誰家”二字的疑問,又表現出詩人細膩的心理活動,并使讀者由此產生豐富的聯想。頸聯寫俯察所見花草。因為是早春,還未到百花盛開季節,所以能見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紅開遍,而是東一團,西一簇,用一個“亂”字來形容。而春草也還沒有長得豐茂,僅只有沒過馬蹄那么長,所以用一個“淺”字來形容。這一聯中的“漸欲”和“才能”又是詩人觀察、欣賞的感受和判斷,這就使客觀的自然景物化為帶有詩人主觀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使讀者受到感染。這兩聯細致地描繪了西湖春行所見景物,以“早”“新”“爭”“啄”表現鶯燕新來的動態;以“亂”“淺”“漸欲”“才能”,狀寫花草向榮的趨勢。尾聯略寫詩人最愛的湖東沙堤。白堤中貫錢塘湖,在湖東一帶,可以總攬全湖之勝。只見綠楊蔭里,平坦而修長的白沙堤靜臥碧波之中,堤上騎馬游春的人來往如織,盡情享受春日美景。詩人置身其間,飽覽湖光山色之美,心曠而神怡。
2、《錢塘江春行》的全詩
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3、《錢塘江春行》全詩
作者:(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 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 綠楊陰里白沙堤。
4、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熱愛。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下邽(今陜西渭南縣)人,中唐大詩人。他出身于寒素的小官僚家庭,早年南北飄流,了解到民間疾苦,后為官,歷德宗、憲宗到武宗六朝。晚年自號醉吟先生、香山居士。與元稹、劉禹錫友善。他一生仕宦可分為前后兩期。
一、前期(二十九歲至四十四歲)。
二十九歲中進士,三十二歲中拔萃科,授校書郎,三十五歲又中“才識兼茂明于體用科”,改周至尉,入為翰林學士,擢左拾遺。這時他的儒家兼濟天下的思想占主導地位,要為朝廷興利除弊。他有《策林》七十五篇,指出朝政弊端,發為歌詠則是《新樂府》五十首和《秦中吟》七首,但后來感到仕途險惡,考慮個人出處利害,已有消極退避的思想。
二、后期(四十四歲至七十五歲)
先是四十三歲時,他授官太子左贊善大夫。這時,割據淄青鎮的李師道派刺客殺死宰相武元衡,白居易上疏請捕刺客,被劾“先諫官言事”,貶江州司馬。而致罪的實際原因則是由于其長期批評朝政而觸怒了皇帝。從此他逐步走向消極,雖然后來官職屢升,作過主客郎中,知制誥;召為秘書監,遷型部侍郎,除太子賓客分司東都,拜河南尹,直到改太子少傅,以刑部尚書致仕,由于宦官專權,后來又有牛李黨爭,他見朝事難為,曾請求外放,歷杭州刺史、蘇州刺史,或在朝中擔任閑散職務。這時儒家獨善思想占上風,而且夾雜著佛家出世的思想。白居易在文學史上的貢獻,主要是提出了進步的理論,并倡導和推動了新樂府運動。他總結了從《詩經》到杜甫詩歌的現實主義傳統,提出應該為時代、為現實而創作的主張,認為文學的作用應是“補察時政”、“泄導人情”。“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成為指導創作的口號。為了實現這一主張,詩人必須有自己的傾向、態度,詩歌中應有美刺比興。他還談到內容和形式的關系,說詩歌是“根情,苗言,華聲,實義”,把情看成根本,通過語言、聲音使人受到教育感化,才算是結果,才達到了文學的目的。他嚴厲批評了六朝形式主義文風,給杜甫的現實主義詩歌以崇高評價。這些,都集中反映在《與元九書》、《新樂府序》、《策問》、《策林》和一些詩歌中。
白居易的詩共三千多首,《全唐詩》編為三十九卷,在唐代詩人中是保存詩歌最多的。他把這些詩分為諷諭、閑適、感傷、雜律四類,而自己尤重視諷諭詩,這種推重,主要在政治意義方面,并不在藝術性。這類詩以《秦中吟》和《新樂府》為代表,多批評朝政弊端和他所見所聞的黑暗現實。閑適詩內容情調比較消極,表現獨善其身的自我慰心情,如《養掘》、《贈王山人》、《游悟真寺》等可做代表。感傷詩多反映自己不幸遭遇,格調不免低沉、感傷。但有些詩如《長恨歌》、《琵琶行》則接近敘事詩,又含怨諷之意,感情濃郁,藝術性很高。白居易雜律詩包括雜體和律體,或流連光景,或與人酬唱,爭一日之長,內容沒有太多可取的地方,不過為類詩數量最多,其中有些抒情寫景的小詩藝術水平較高。另外,他的詩還有內容廣泛、事實具體、主題鮮明,語言淺易調暢的特點,而且還吸取了民族的語言形式,所以世號“元和體”。他創作新樂府可能晚于張籍、王建和李紳,但理論和創作實踐的成離、影響卻大大超過他們,而成為新樂府運動的核心和代表人物。
賞析:
這詩是長慶三或四年春(823-824)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時所作。
錢塘湖是西湖的別名。提起西湖,人們就會聯想到蘇軾詩中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飲湖上初晴后雨》)讀了白居易這詩,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宜笑的西施的面影,更加感到東坡這比喻的確切。
樂天在杭州時,有關湖光山色的題詠很多。這詩處處扣緊環境和季節的特征,把剛剛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繪得生意盎然,恰到好處。
“孤山寺北賈亭西”.孤山在后湖與外湖之間,峰巒聳立,上有孤山寺,是湖中登覽勝地,也是全湖一個特出的標志。賈亭在當時也是西湖名勝。有了第一句的敘述,這第二句的“水面”,自然指的是西湖湖面了。秋冬水落,春水新漲,在水色天光的混茫中,太空里舒卷起重重疊疊的白云,和湖面上蕩漾的波瀾連成了一片,故曰“云腳低”.“水面初平云腳低”一句,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輪廓。接下兩句,從鶯鶯燕燕的動態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從秋冬沉睡中蘇醒過來的春意生動地描繪了出來。鶯是歌手,它歌唱著江南的旖旎春光;燕是候鳥,春天又從北國飛來。它們富于季節的敏感,成為春天的象征。在這里,詩人對周遭事物的選擇是典型的;而他的用筆,則是細致入微的。說“幾處”,可見不是“處處”;說“誰家”,可見不是“家家”.因為這還是初春季節。這樣,“早鶯”的“早”和“新燕”的“新”就在意義上互相生發,把兩者聯成一幅完整的畫面。因為是“早鶯”,所以搶著向陽的暖樹,來試它滴溜的歌喉;因為是“新燕”,所以當它啄泥銜草,營建新巢的時候,就會引起人們一種乍見的喜悅。謝靈運“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登池上樓》)二句之所以妙絕古今,為人傳誦,正由于他寫出了季節更換時這種乍見的喜悅。這詩在意境上頗與之相類似。
詩的前四句寫湖上春光,范圍上寬廣的,它從“孤山”一句生發出來;后四句專寫“湖東”景色,歸結到“白沙堤”.前面先點明環境,然后寫景;后面先寫景,然后點明環境。詩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終,從點到面,又由面回到點,中間的轉換,不見痕跡。結構之妙,誠如薛雪所指 出:樂天詩“章法變化,條理井然”(《一瓢詩話》)。這種“章法”上的“變化”,往往寓諸渾成的筆意之中;倘不細心體察,是難以看出它的“條理”的。
“亂花”“淺草”一聯,寫的雖也是一般春景,然而它和“白沙堤”卻有緊密的聯系:春天,西湖哪兒都是綠毯般的嫩草;可是這平坦修長的白沙堤,游人來往最為頻繁。唐時,西湖上騎馬游春的風俗極盛,連歌姬舞妓也都喜愛騎馬。詩用“沒馬蹄”來形容這嫩綠的淺草,正是眼前現成景色。
“初平”、“幾處”、“誰家”、“漸欲”、“才能”這些詞語的運用,在全詩寫景句中貫串成一條線索,把早春的西湖點染成半面輕勻的錢塘蘇小小。可是這蓬蓬勃勃的春意,正在急劇發展之中。從“亂花漸欲迷人眼”這一聯里,透露出另一個消息:很快地就會姹紫嫣紅開遍,湖上鏡臺里即將出現濃妝艷抹的西施。
方東樹說這詩“象中有興,有人在,不比死句。”(《續昭昧詹言》)這是一首寫景詩,它的妙處,不在于窮形盡象的工致刻畫,而在于即景寓情,寫出了融和駘宕的春意,寫出了自然之美所給予詩人的集中而飽滿的感受。所謂“象中有興,有人在”;所謂“隨物賦形,所在充滿”(王若虛《滹南詩話》),是應該從這個意義去理解的。
", 'contentText': '《錢塘湖春行》白居易是在公元822年(長慶二年)的七月被任命為杭州剌史的時候創作的。下面給大家搜集整理了白居易《錢塘湖春行》,歡迎參考學習! 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作品注釋 1.孤山寺:南北朝時期陳文帝(559~566)初年建,名承福,宋時改名廣化。孤山:在西湖的里、外湖之間,因與其他山不相接連,所以稱孤山。上有孤山亭,可俯瞰西湖全景。 2.賈亭:又叫賈公亭。西湖名勝之一,唐朝賈全所筑。唐貞元(公元785~804年)中,賈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錢塘湖建亭。人稱“賈
請添加微信號咨詢:19071507959
最新更新
推薦閱讀
猜你喜歡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