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革裹尸,馬革裹尸的詞語解釋
1、馬革裹尸的詞語解釋
馬革裹尸(拼音:mǎ gé guǒ shī)是一則來源于歷史故事的成語,成語有關典故最早出自于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馬援傳》。
“馬革裹尸”的原義是死于戰場后,用馬皮把尸體包裹起來,比喻英勇作戰;在句子中可充當作謂語、定語、賓語;含褒義;也作“裹尸馬革”。
成語出處
初,援軍還,將至,故人多迎勞之,平陵人孟冀,名有計謀,于坐賀援。
援謂之曰:“吾望子有善言,反同眾人邪?昔伏波將軍路博德開置七郡,裁封數百戶;今我微勞,猥饗大縣,功薄賞厚,何以能長久乎?先生奚用相濟?”
冀曰:“愚不及。”
援曰:“方今匈奴、烏桓尚擾北邊,欲自請擊之。男兒要當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尸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
冀曰:“諒為烈士,當如此矣。”(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馬援傳》)
后人據此概括出成語“馬革裹尸”。
2、馬革裹尸的意思。
馬革裹尸(拼音:mǎ gé guǒ shī)是一則來源于歷史故事的成語,成語有關典故最早出自于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馬援傳》。
“馬革裹尸”的原義是死于戰場后,用馬皮把尸體包裹起來,比喻英勇作戰;在句子中可充當作謂語、定語、賓語;含褒義;也作“裹尸馬革”。
成語寓意
馬援六十二歲的高齡還主動請纓出戰,終“馬革裹尸”而還,實現了他最初的諾言。“死有輕于鴻毛,有重于泰山”。馬援,為了國家的安定、人民的幸福,戰死疆場,他的死重于泰山。“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卻還活著”。馬援雖然死了,但他永遠活在人民的心里。可見做人不能安于享樂,而應為正義之事投入全部的力量,就算獻出寶貴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
近義詞:赴湯蹈火
[成語解釋]赴:走往;湯:熱水;蹈:踩。沸水敢蹚,烈火敢踏。比喻不避艱險,奮勇向前。
[典故出處]清·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十五回:敢赴湯蹈火,同死同生。
[近義詞]出生入死
[反義詞]貪生怕死
3、馬革裹尸的意思
馬革裹尸的意思是用馬皮把尸體裹起來。指英勇犧牲在戰場。
馬革裹尸
拼音:[ mǎ gé guǒ shī ]
出自:《后漢書·馬援傳》:“男兒要當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尸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
語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賓語;含褒義
近義詞:馬革盛尸戰死沙場粉身碎骨以澤量尸
反義詞:臨陣脫逃
相關詞匯分析:
一、馬革盛尸 [ mǎ gé shèng shī ]
1.【解釋】:用馬皮把尸體裹起來。指英勇犧牲在戰場。同“馬革裹尸”。
2.【出自】:金·何宏中《述懷》詩:“馬革盛尸每恨遲,西山餓踣更何辭。”
二、粉身碎骨 [ fěn shēn suì gǔ ]
1.【解釋】:身體粉碎而死。比喻為了某種目的或遭到什么危險而喪失生命。
2.【出自】:三國·魏·曹植《謝封甄城王表》:“臣愚駑垢穢,才質疵下,過受陛下日月之恩,不能摧身碎首,以答陛下厚德。”唐·蔣防《霍小玉傳》:“平生志愿,今日獲從,粉骨碎身,誓不相舍。”
3.【示例】:如果戰爭狂人膽敢輕舉妄動,發動戰爭,結果必然會被壓在大山底下,弄得~。 ◎楊朔《東風第一枝》
三、以澤量尸 [ yǐ zé liáng shī ]
1.【解釋】:指尸體遍野,可以沼澤為單位計量。極言死人之多。
2.【出自】:清·顧炎武《羌胡引》:“四入郊圻躪齊魯,破邑屠城不可數,刳腹絕腸,折頸折頤,以澤量尸。”
四、決一死戰 [ jué yī sǐ zhàn ]
1.【解釋】:決:決定;死:拼死。對敵人拼死決戰。
2.【出自】: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三回:“來日盡驅百姓當先,以軍繼其后,與曹操決一死戰。”
3.【示例】:周天爵素稱勇敢,所保臧紆青練勇可當一面,獨不能與賊~耶? ◎《清史稿·文宗本紀》
五、臨陣脫逃 [ lín zhèn tuō táo ]
1.【解釋】:臨到打仗時逃跑了。也比喻到了緊要關頭退縮逃避。
2.【出自】:明·徐光啟《疏辯》:“在法,初逃者從重捆打,再逃則斬矣;臨陣脫逃,初次即斬矣,亦求危其怨乎。”
3.【示例】:你們中國的兵勇,一到有起事來 ,不是半途潰散,便是~,那是不關我教習的事。 ◎清·無名氏《官場維新記》第四回
4、馬革裹尸意思解釋
馬革裹尸:用馬皮把尸體包起來,指在戰場上壯烈犧牲;后形容為國作戰,決心為國捐軀的意志。馬革:馬皮。
馬革裹尸的出處:
成語出自《后漢書·馬援傳》:“男兒要當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尸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
成語故事:
東漢初的名將馬援,英勇善戰為東漢王朝的創建立下汗馬功勞。后來,他又率兵平定了邊境的動亂,威震南方。公元41年被劉秀封為伏波將軍。過了三年,馬援從西南方打了勝仗回到京城洛陽,親友們都高興地向他表示祝賀和慰問。
其中有個名叫孟翼的,平時以有計謀出名,也向馬援說了幾句恭維話。不料馬援聽了,皺著眉頭對他說:“我盼望先生能說些指教我的話。為什么先生也隨波逐流,一味地對我說夸獎的話呢?”孟翼聽了很尷尬,一時不知如何應對才好。馬援見他不說話,繼續說道:“武帝時的伏波將軍路博德,開拓了七個郡那么多的土地,而他得到的封地只有數百戶。
我的功勞比路將軍小得多了,卻也被封為伏波將軍,封地多達三千戶。賞過于功,我怎么能長久保持下去呢?先生為什么不在這方面指教指教我呢?”馬援見他還是不說話,便繼續說下去
道:“如今,匈奴和烏桓還在北方不斷侵擾,我打算向朝廷請戰,提出當個先鋒,作一個有志的男兒。
男兒應該戰死在邊疆荒野的戰場上,不用棺材斂尸,而只用馬的皮革裹著尸體回來埋葬,怎么能躺在床上,死在兒女的身邊呢?"孟翼聽了,深為馬援豪邁的報國熱情所感動,不禁真誠他說道:"將軍真不愧是大丈夫啊!"馬援不說空話,在洛陽僅呆了一個多月,匈奴和烏桓又發起侵襲,他主動請求出征,前往北方迎戰。
建武二十五年(49年),六十二歲的馬援又領兵遠征平五溪蠻叛亂,天炎溽暑,士卒多疫死,援
亦病死於軍中,應了他當年馬革裹尸的誓言。
成語解析:
馬革裹尸,作謂語、定語、賓語;含褒義。
近義詞:馬革盛尸、戰死沙場、粉身碎骨、捐軀疆場、以澤量尸、決一死戰、肝腦涂地、赴湯蹈火。
反義詞:臨陣逃脫、臨陣脫逃。
請添加微信號咨詢:19071507959
最新更新
推薦閱讀
猜你喜歡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