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革裹尸的意思,馬革裹尸的意思是
1、馬革裹尸的意思是
你好,“馬革裹尸”的意思是:用馬皮把將士的尸體包裹起來。形容英雄戰死沙場的決心和英勇作戰無畏氣概。 這個成語出自東漢一位叫馬援的名將,馬援年過花甲,卻自愿請求出征。他說:“好男兒為國遠征,以馬革裹尸還葬!”他出兵貴州,勇挫敵兵,后來不幸病死在戰場。
馬革裹尸造句:①我們擁有今天這樣美好的生活應該感謝那些保家衛國,馬革裹尸的英雄!②今天語文老師教了我們“馬革裹尸”這個成語,還教育我們要牢記那些英勇作戰的英雄戰士。
2、馬革裹尸是什么意思
馬革裹尸(拼音:mǎ gé guǒ shī)是一則來源于歷史故事的成語,成語有關典故最早出自于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馬援傳》。
“馬革裹尸”的原義是死于戰場后,用馬皮把尸體包裹起來,比喻英勇作戰;在句子中可充當作謂語、定語、賓語;含褒義;也作“裹尸馬革”。
成語寓意
馬援六十二歲的高齡還主動請纓出戰,終“馬革裹尸”而還,實現了他最初的諾言。“死有輕于鴻毛,有重于泰山”。馬援,為了國家的安定、人民的幸福,戰死疆場,他的死重于泰山。“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卻還活著”。馬援雖然死了,但他永遠活在人民的心里。可見做人不能安于享樂,而應為正義之事投入全部的力量,就算獻出寶貴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3、馬革裹尸的意思
馬革裹尸的意思是用馬皮把尸體裹起來。指英勇犧牲在戰場。
馬革裹尸
拼音:[ mǎ gé guǒ shī ]
出自:《后漢書·馬援傳》:“男兒要當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尸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
語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賓語;含褒義
近義詞:馬革盛尸戰死沙場粉身碎骨以澤量尸
反義詞:臨陣脫逃
相關詞匯分析:
一、馬革盛尸 [ mǎ gé shèng shī ]
1.【解釋】:用馬皮把尸體裹起來。指英勇犧牲在戰場。同“馬革裹尸”。
2.【出自】:金·何宏中《述懷》詩:“馬革盛尸每恨遲,西山餓踣更何辭。”
二、粉身碎骨 [ fěn shēn suì gǔ ]
1.【解釋】:身體粉碎而死。比喻為了某種目的或遭到什么危險而喪失生命。
2.【出自】:三國·魏·曹植《謝封甄城王表》:“臣愚駑垢穢,才質疵下,過受陛下日月之恩,不能摧身碎首,以答陛下厚德。”唐·蔣防《霍小玉傳》:“平生志愿,今日獲從,粉骨碎身,誓不相舍。”
3.【示例】:如果戰爭狂人膽敢輕舉妄動,發動戰爭,結果必然會被壓在大山底下,弄得~。 ◎楊朔《東風第一枝》
三、以澤量尸 [ yǐ zé liáng shī ]
1.【解釋】:指尸體遍野,可以沼澤為單位計量。極言死人之多。
2.【出自】:清·顧炎武《羌胡引》:“四入郊圻躪齊魯,破邑屠城不可數,刳腹絕腸,折頸折頤,以澤量尸。”
四、決一死戰 [ jué yī sǐ zhàn ]
1.【解釋】:決:決定;死:拼死。對敵人拼死決戰。
2.【出自】: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三回:“來日盡驅百姓當先,以軍繼其后,與曹操決一死戰。”
3.【示例】:周天爵素稱勇敢,所保臧紆青練勇可當一面,獨不能與賊~耶? ◎《清史稿·文宗本紀》
五、臨陣脫逃 [ lín zhèn tuō táo ]
1.【解釋】:臨到打仗時逃跑了。也比喻到了緊要關頭退縮逃避。
2.【出自】:明·徐光啟《疏辯》:“在法,初逃者從重捆打,再逃則斬矣;臨陣脫逃,初次即斬矣,亦求危其怨乎。”
3.【示例】:你們中國的兵勇,一到有起事來 ,不是半途潰散,便是~,那是不關我教習的事。 ◎清·無名氏《官場維新記》第四回
4、馬革裹尸是什么意思?
馬革裹尸,漢語成語,拼音是mǎ gé guǒ shī,意思是指用馬的皮革把尸體包起來。多指軍人戰死于沙場,形容為國作戰,決心為國捐軀的意志。出自《后漢書·馬援傳》。
請添加微信號咨詢:19071507959
最新更新
推薦閱讀
猜你喜歡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