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生九子的故事,請介紹一下龍生九子的故事
1、請介紹一下龍生九子的故事
龍生九子的故事:
相傳,劉伯溫本是玉帝身前一位天神,元末明初,天下大亂,戰火不斷,饑荒遍地。玉帝令劉伯溫轉世輔佐明君,以定天下,造福蒼生,并賜斬仙劍,號令四海龍王,但龍王年老體弱,事務繁多,因此派出了自己的九個兒子。
龍九子個個法力無邊,神通廣大。他們跟隨劉伯溫征戰多年,為朱元璋打下了大明江山,又助朱棣奪得了皇位。當它們功得圓滿準備返回天廷復命之時,明成祖朱棣這個野心極大的帝王卻想永遠把它們留在自己身邊,安邦定國,雄霸天下。
于是他便借修筑紫禁城為名,拿了劉伯溫的斬仙劍號令九子。但九子仍是神獸,頓時呼風喚雨,大發雷霆。朱棣見斬仙劍震不住九子,便決定用計,他對九子老大__說:“你力大無窮,能馱萬斤之物,如果你能馱走這塊先祖的神功圣德碑,我就放你們走。”
__一看原來是一塊小小的石碑,便毫不猶豫地馱在了身上,但用盡法力卻寸步難行。原來,神功圣德碑乃記載“真龍天子”生前一世所做功德(善事)之用(功德是無量的),又有兩代帝王的玉璽印章,能鎮四方神鬼。
八子眼看大哥被壓在碑下,不忍離去,便決定一起留在人間,但發誓永不現真身。朱棣雖然留住了九子,但得到的卻僅僅是九個塑像般的神獸。劉伯溫得知此事后,也棄朱棣而去,脫離肉身返回天廷。朱棣后悔莫及,為了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轍,便讓九子各司一職,流傳千古。
九子簡介:
1、長子囚牛,喜音樂,蹲立于琴頭;
2、次子睚眥(yázì),嗜殺喜斗,刻鏤于刀環、劍柄吞口,心胸狹隘;
3、三子嘲風,形似獸,是老三,平生好險又好望,殿臺角上的走獸是它的遺像。也有人一直認為它是有著龍脈的鳳。
4、四子蒲牢,受擊就大聲吼叫,充作洪鐘提梁的獸鈕,助其鳴聲遠揚;
5、五子狻猊(Suānní),形似獅子,排行第五,平生喜靜不喜動,好坐,又喜歡煙火,因此佛座上和香爐上的腳部裝飾就是它的遺像。
6、六子霸下(也有另一種名字,方框內的看成一個字,[蟲八][蟲夏]),又名__(bìxì),似龜有齒,喜歡負重,是碑下龜;
7、七子狴犴(bìàn),形似虎好訟,獄門或官衙正堂兩側有其像;
8、八子負_(fùxì),身似龍,雅好斯文,盤繞在石碑頭頂;
9、九子螭吻(chīwěn),又名鴟尾或鴟(chī)吻,口潤嗓粗而好吞,遂成殿脊兩端的吞脊獸,取其滅火消災。
來源:百度百科-龍生九子
2、電影《龍生九子》劇情介紹
《龍生九子》是由闞犇犇、鄭子好、李威領街主演的喜劇動作奇幻電影,改編自同名民間傳說,講述了護龍一族后人風一凡意外吞下秘寶九龍珠生下天賦異稟的龍九子,被迫踏上了一段啼笑皆非的逃亡旅程的故事。
電影《龍生九子》劇情介 紹
護龍一族最后的血脈風一凡,意外的吞下了家族世代守護的秘寶九龍珠,神奇的誕下了天賦異稟的龍九子,九子生便能語,各有不同。傳說得此九子血肉煉化合一便可得永生之力,于是遭到多方邪惡勢力覬覦。九子一家被迫踏上了驚險萬分又歡樂逗趣的逃亡旅程。面對一次次的生離死別與殊死搏斗,隱藏在九子體內的奇異威能逐漸被激發出來,一場復仇邪魅妖后的終極大戰正悄然來臨...
護龍一族隱沒偏遠村落茍活于世,其最后的血脈風一凡沾染賭癮儼然一幅街頭混混的嘴臉。對于自甘墮落的風一凡,老爹風將軍和妻子蓮蓉只能恨其不爭。風一凡爛賬纏身打起了祖傳龍珠的主意,沒想到意外吞下龍珠在破廟中“生”下了龍九子。面對長相怪異、生下來就是大人模樣的龍九子,風一凡一度接受無能只得落荒而逃。九子隨風一凡回家,天降“龍娃”護龍將軍老淚縱橫感慨蒼生有救,而風一凡卻看中了九子身上的異能,做起了叱咤賭場一夜暴富的美夢。就這樣九個智力未開化的“異能寶寶”,一個賭棍“渣爹”組成了讓人啼笑皆非的“人妖家庭”。
九子降世異能加身,九子長相各異、異能也各不相同。老大囚牛擅音律、老二睚眥嗜殺喜斗、老三嘲風可透視、老四蒲牢獅吼功護體、老五狻猊善控火且擁有無影手、老六霸下、老七狴犴皆善使力組成鐵憨憨小分隊、老八負屃頭腦擔當、老九螭吻捕魚達人。就在風一凡帶著龍九子叱咤賭場、大鬧人間的同時,妖后追殺的腳步向他們慢慢靠近。
本片導演由《人民的名義》B組導演闞犇犇實力擔綱。闞犇犇在導與演之間無縫切換,飾演的“渣爹”(風一凡)一角更是給影片增加了許多喜感。攝影指導則由《火頭軍客棧》、《巴清傳》的攝影師吳碩擔任,他對每個人物動作語言的細膩捕捉,將角色獨特的人物形象360度呈現。美術指導呂光、動作導演解瑞川、造型指導牛月等都有著幾十年的資深經驗。制作班底強強聯合,將為觀眾帶來一個別開生面的奇幻體驗。
3、龍生九子的故事簡介
龍的九子傳說在明代以前并沒有記載,直到明弘治年間,才開始出現。
傳說明孝宗因弄不清九子的名字,就令中管去問內閣。當時的內閣大學士李東陽,接到皇帝的“御書小帖”,下問“龍生九子名目”,仿佛記得少年時曾在“雜書中”見過,但倉促之間又答不上來,就問編修羅玘,羅玘說曾聽老師說過,只記得其中五六個名目;于是又問吏部劉績。
劉績說家中有一本舊冊子,“冊面上備錄此語”,取來一看上面果然記有“九子”之名,但卻未記出自何書,無從查考。皇帝的垂詢不能拖延太久,李東陽無奈,只得湊合“據以復命”回答說: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
囚牛,龍種,平生好音樂,今胡琴頭上刻獸是其遺像。睚眥,平生好殺,今刀柄上龍吞口是其遺像。嘲風,平生好險,今殿角走獸是其遺像。蒲牢,平生好鳴,今鐘上獸紐是其遺像。狻猊,平生好坐,今佛座獅子是其遺像。霸下,平生好負重,今碑座獸足是其遺像。狴犴,平生好訟,今獄門上獅子頭是其遺像。負屃,平生好文,今碑兩旁龍是其遺像。蚩吻,平生好吞,今殿脊獸頭是其遺像。
:
1、其他版本
好重者:赑屃(音畢戲),形似龜,好負重。一沖在各地的宮殿、祠堂、陵墓中均可見到其背負石碑的樣子。在龍子的各類說法中赑屃一般都排在九子之首。
好望者:鴟吻(音吃吻),最喜歡四處眺望,常飾于屋檐上。參見中國古建筑的岔脊上的裝飾小獸。
飸餮(音滔帖),最貪吃,能吃能喝,常飾于鼎的蓋子上。因它能喝水,也有裝飾在橋欄板的,防止大水將橋淹沒。
生性好殺者:睚眥(音牙自),嗜殺喜斗,常飾于兵器刀環,劍柄。
狴犴(音畢岸):最憎惡犯罪的人,所以常飾于監獄的門楣上。
好煙火者:狻猊(音酸泥),性好煙火,常飾于香爐蓋子的蓋鈕上。
好水者:趴蝮(音八夏)位于橋邊的最喜歡水,常飾于石橋欄桿頂端。在后門橋的四個角上趴蝮,造型非常優美。
性情溫順者:椒圖,最反感別人進入它的巢穴,常飾于大門口。
好鳴者:蒲牢,最喜歡音樂和吼叫,常飾于大鐘的鐘紐上。
2、“龍之九子”各有事業 老大“囚牛”好音樂
人人都“望子成龍”,可美好的愿望往往會與現實產生很大的差距。誰能想到,對于“望子成龍”之事,中國龍也很糾結。因為傳說中龍雖然有九子,可九子都不成龍,最終都沒有成為龍的接班人,而是選擇了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
也許,盡管龍爸會有這樣或那樣的不稱心如意,但總歸九子都有自己的一番事業。橋梁、廟宇、碑石、佛座、香爐、鼎蓋等等的裝飾上,都有龍子的形象,幾乎遍布各地的旅游名勝,成為傳統藝術的特色。
面對這樣結局,那些一心“望子成龍”的人們,是不是也會受些啟發?
很多人也知道民間有“龍生九子,各不相同”的說法。那么讓我們來看看這九個龍子是怎么來的,又都干了什么?
在民間,“龍生九子”的傳說流傳很久遠。可是龍的九子到底是什么,卻沒有很確切的記載。于是,此事讓皇帝也產生了好奇心。據說,明孝宗朱佑樘有一次上早朝,突然心血來潮,向飽學著稱的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李東陽發問:“朕聞龍生九子,九子各是何等名目?”雖然李東陽學識淵博,但倉促間也沒回答上來,令他好失臉面。
退朝之后,他左思右想,又向幾個同僚詢問,最后將民間傳說七拼八湊地列出了一張九位龍子的清單,向皇帝交了差。明代學人筆記,如陸容的《菽園雜記》、楊慎的《升庵集》、李詡的《戒庵老人漫筆》、徐應秋的《玉芝堂談蕓》等,對九位龍子的情況均有記載,但九子的名字并不統一。歷史上還有一種說法:“龍生九子”中的“九”并不是只有九種,而是很多的泛指,所以在九子之外還能看到其他龍子。
我們在此綜合一下那些傳說,看看龍之九子都是干什么事的?
老大“囚牛”好音樂,被用在琴頭上。一些貴重的胡琴頭部至今仍刻有龍頭的形象,稱其為“龍頭胡琴”。今天也可以在始建于元代的北京孔廟大成殿里祭孔樂舞所用的樂器裝飾上看到,大成殿內的礴鐘就有這種造型。
老二“睚眥”(音Yázì)擅斗,常被雕飾在刀柄劍鞘上。它不僅裝飾名將的兵器上,也大量地用在儀仗和宮殿守衛者武器上。孔廟大成門內側戟門的兵器上,可看到龍身豺首、好勇擅斗的睚眥。
老三“嘲風”平生好險又好望,成為殿臺角上的“走獸”。傳說,它不僅象征著吉祥、威嚴,而且還具有“威懾妖魔、清除災禍”的含義。
老四“蒲牢”好鳴,用在鐘上的“獸鈕”;傳說,蒲牢受到擊打就大聲吼叫,因此被安于鐘鈕,助其鳴聲遠揚。
老五“狻猊”(音Suān ní)好坐,是佛像座下獅子的造型,香爐上往往也有。相傳這種佛座裝飾的狻猊,是隨著佛教在漢代傳入中國的,至南北朝時,這種造型又經過民間藝人的“創造”。
老六“霸下”好負重,用于碑座上的龜;傳說霸下上古時代常馱著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里興風作浪。后來大禹治水時收服了它,并為治水作出了貢獻。洪水治服后,大禹擔心霸下又到處撒野,便搬來頂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面刻上霸下治水的功績,叫霸下馱著,沉重的石碑壓得它不能隨便行走。
老七“狴犴”(音Bìàn)好訟,用在獄門上的銜環鋪首。傳說狴犴不僅急公好義,仗義執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斷,再加上它的形象威風凜凜,因此除裝飾在獄門上外,還伏在官衙的大堂兩側。
老八“赑屃”(音bìxì)好文,用在碑兩旁的“文龍”,北京國子監乾隆御碑碑身兩側就能看到。它看去似在慢慢蠕動,和底座的霸下相配在一起。
老九“螭吻”(音chī wěn,也做“鴟吻”)好吞,是用在殿堂脊梁的“龍吻”。傳說,螭吻口潤嗓粗而好吞,可以用來厭辟火災,于是便塑其形象在殿脊之上。相傳,它在南北朝時由印度傳入,是佛經中雨神座下之物,能夠滅火。故此,螭吻由此變化出來,所以它多安在屋脊兩頭,起到消災、滅火的功效。
龍的九個兒子,雖說相貌不同,性格不一,愛好各異,雖然都沒有成為龍,但基本上也是“人盡其才,物盡其用”了。
來源:百度百科-龍的九子傳說
來源:中國新聞網-“龍之九子”各有事業 老大“囚牛”好音樂
4、龍的九個兒子的故事
中國民間,一直就流傳著龍生九子的說法,但是九子究竟為何物,并沒有確切的記載。
龍的九個兒子分別是:
老大囚牛:喜歡音樂的一條龍,不光立在漢族的胡琴上,彝族的龍頭月琴、白族的三弦琴以及藏族的一些樂器上也有其楊頭張口的形象!
老二睚眥(音:牙資):相貌似豺,好腥殺,常常被雕裝刀柄和劍鞘上。
老三嘲風:平生好險,如今殿角走獸大都是其形象。
老四蒲勞:據說他生活在海邊,平時最怕的就是鯨魚,每每遇到鯨魚襲擊時,蒲牢就大叫不止,并將撞鐘的大長木雕成鯨魚狀,以其撞鐘,求其聲大而亮。
老五狻猊(音:算泥):又稱金猊、靈猊。形狀像獅,好煙火,又好坐,廟中佛座及香爐上能見其風采。 老六赑屃(音:必系):也稱龜。形狀像烏龜,好負重, 長年累月地馱載著石碑。 人們在廟院祠堂里,處處可以看到這位任勞任怨的大力士。
老七狴犴(音:必案):又叫憲章。 其貌像虎,虎是威猛之獸,人們便將其刻鑄在監獄的門上,增強監獄的威嚴,讓罪犯們望而生畏。
老八負屃(戲):似龍形,排行老八,平生號文,是被兩旁的文龍是其形象。
老九螭( 音:吃)吻:龍形的吞脊獸,口闊嗓粗,平生好吞,殿脊兩端的卷尾龍頭是其形象。
請添加微信號咨詢:19071507959
最新更新
推薦閱讀
猜你喜歡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