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石窟簡介,洛陽龍門石窟介紹
1、洛陽龍門石窟介紹
龍門石窟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另外三大石窟為:云岡石窟、敦煌莫高窟和麥積山石窟。
位于洛陽市城南,龍門石窟是歷代皇室貴族發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它是皇家意志和行為的體現。北魏和唐代的造像反映出迥然不同的時代風格。
龍門石窟也是書法藝術史是寶藏。著名的書法精品龍門二十品,是后代碑拓鑒賞家從龍門石窟眾多的石刻造像題記中精選出來的書法極品。
:
龍門石窟延續時間長,跨越朝代多,以大量的實物形象和文字資料從不同側面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等許多領域的發展變化,對中國石窟藝術的創新與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2000年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龍門石窟是佛教文化的藝術表現,但它也折射出當時的政治、經濟以及文化時尚。石窟中保留著大量的宗教、美術、建筑、書法、音樂、服飾、醫藥等方面的實物資料,因此,它是一座大型石刻藝術博物館。
來源:百度百科-洛陽龍門石窟
2、龍門石窟的詳細介紹資料
龍門石窟開鑿于北魏孝文帝年間,之后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宋等朝代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余年之久,南北長達1公里,今存有窟龕2345個,造像10萬余尊,碑刻題記2800余品。
其中“龍門二十品”是書法魏碑精華,褚遂良所書的“伊闕佛龕之碑”則是初唐楷書藝術的典范。西山崖壁上有北朝和隋唐時期的大、中型洞窟50多個。魏字洞、普泰洞、火燒洞、慈香窯、路洞等,為北魏時期的代表洞窟。
:
景點介紹
1、禹王池
進入龍門石窟景區,第一個看到的景點就是禹王池,池子不大,有許多錦鯉在里頭嬉戲玩耍。池上寫著“禹王池”三個大字,據說是為紀念大禹而修建。
2、香山寺
香山寺位于龍門東山山腰,其建筑古樸渾厚,掩映于蒼松翠柏之中。上香山寺的路特別陡,有很高的臺階。此外,香山寺里的山頂上有蔣介石和宋美齡的別墅,它被一些植被隱約覆蓋著。
3、白園
白園坐落在龍門石窟景區東山琵琶峰上,是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的墓園。園內主要小景點有聽伊亭、樂天堂、詩廊、墓體區、日本書法廊、道詩書屋等10余處。
來源:百度百科-龍門石窟
3、關于龍門石窟的資料
龍門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陽市,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規模最大的石刻藝術寶庫,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評為“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位居中國各大石窟之首現為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
龍門石窟造像多為皇家貴族所建,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皇家石窟。武則天根據自己的容貌儀態雕刻的盧舍那大佛,以及在洛陽皇宮紫微城建天堂的消息傳入日本后,圣武天皇發愿“朕亦奉造”,在奈良建立東大寺。
另有孝文帝為馮太后鑿古陽洞、蘭陵王孫于萬佛洞造像、李泰為長孫皇后造賓陽南洞、韋貴妃鑿敬善寺、高力士為唐玄宗造無量壽佛等。
龍門石窟使石窟藝術呈現出了中國化的趨勢,是中國石窟藝術的“里程碑”。又經歷天竺、新羅、吐火羅、康國等國家營造,發現有歐洲紋樣、古希臘石柱等,堪稱全世界國際化水平最高的石窟。
龍門石窟的價值影響:
龍門石窟中保留著大量的宗教、美術、建筑、書法、音樂、服飾、醫藥等方面的實物資料,從不同側面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等許多領域的發展變化,對中國石窟藝術的創新與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龍門石窟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窟內造像雕刻精湛,內容題材豐富,被譽為世界最偉大的古典藝術寶庫。它以自身系統、獨到的雕塑藝術語言,揭示了雕塑藝術創作的各種規律和法則。
在它之前的石窟藝術均較多地保留了犍陀羅和秣菟羅藝術的成分,而龍門石窟則遠承印度石窟藝術,近繼云岡石窟風范,與魏晉洛陽和南朝先進深厚的漢族歷史文化相融合開鑿而成。
所以龍門石窟的造像藝術一開始就融入了對本民族審美意識和形式的悟性與強烈追求,使石窟藝術呈現出了中國化、世俗化的趨勢,堪稱中國石窟藝術變革的“里程碑”。
龍門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貴族發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皇室貴族擁有雄厚的人力、物力條件,他們所主持開鑿的石窟必然規模龐大,富麗堂皇,匯集當時石窟藝術的精華,因而龍門石窟是十分具有代表性的
4、龍門石窟的介紹
龍門石窟是中國石刻藝術寶庫之一,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位于洛陽市南郊伊河兩岸的龍門山與香山上。龍門石窟與敦煌莫高窟、云岡石窟并稱中國三大石窟。龍門石窟開鑿于北魏孝文帝年間,之后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宋等朝代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余年之久,南北長達1公里,今存有窟龕2345個,造像10萬余尊,碑刻題記2800余品。其中“龍門二十品”是書法魏碑精華,褚遂良所書的“伊闕佛龕之碑”則是初唐楷書藝術的典范。龍門石窟延續時間長,跨越朝代多,以大量的實物形象和文字資料從不同側面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等許多領域的發展變化,對中國石窟藝術的創新與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2000年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請添加微信號咨詢:19071507959
最新更新
推薦閱讀
猜你喜歡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