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的俗語,與馬有關俗語
1、與馬有關俗語
與馬有關俗語如下:
1、馬上不知馬下苦,飽漢不知餓漢饑。
2、馬上摔死英雄漢,河中淹死會水人。
3、走馬有個前蹄失,急水也有回頭浪。
4、半天云里跑馬,露馬腳。
5、背著馬桶出差,走到哪兒臭到哪兒。
6、跛子騎瞎馬,各有所長。
7、長頸鹿進馬群,高出了頭。
8、長袍馬褂瓜皮帽,老一套。
9、陳世美做附馬,喜新厭舊。
10、城隍爺的馬,樣子貨。
11、城頭上跑馬,遠兜運轉。
12、船頭上跑馬,走投無路,比喻無路可走,陷入絕境。
13、戴馬桶坐大堂,贓(臟)官。
14、刀馬旦不會刀槍,待有虛名。
15、刀馬理不會刀槍:笨蛋(旦)。
16、盜馬賊披袈裟,嫁禍于人。
17、毒蛇的牙齒馬蜂針,全是竄。
18、風馬牛,不相及。
19、河馬打呵欠,好大的口氣。
20、八匹馬拉不開,難分難解。
馬:
馬(拉丁學名:Equuscaballus)是馬科馬屬動物。草原上通常用“蒙古馬精神”來比喻吃苦耐勞、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馬頭面平直而偏長,耳短,四肢長,骨骼堅實,蹄質堅硬。毛色復雜,汗腺發達,心肺發達。不畏嚴寒酷暑,聽覺和嗅覺敏銳。
草食性,分布于中國、蒙古、阿拉伯等地。馬的相關作品有徐悲鴻的《九方皋相馬》《九方皋》《群奔圖》。
馬的體格勻稱,四肢長,第三趾發達,具蹄,第二、四趾退化,僅余退化的掌骨和跖骨。四肢高度特化,肱骨和股骨很短,橈骨和脛骨很長,尺骨和腓骨均退縮。第三趾發育,掌骨非常長,而趾(指)骨則比較短,單蹄。頰齒高冠;上臼齒釉質層褶曲精細。
2、帶有馬字的俗語
帶有馬字的俗語如下:
1、馬鞍套在驢背上——對不上號。2、小娃騎木馬——愿上不愿下。3、騎馬吃豆包——撒了餡兒。4、馬背上打電話——奇聞。5、牛頭不對馬嘴——比喻答非所問或兩下不相合,不加鞭。6、馬上摔死英雄漢。
7、馬前卒——舊時在馬前吆喝開路的兵卒差役路遙知馬力。8、馬背上釘掌——離題太遠。9、瘸腳驢跟馬跑——趕不上。本指齊楚相去很遠。10、馬尾巴拴豆腐——提不起來,日久見人心——路途遙遠才能知道馬的力氣大小。11、馬尾巴繃琵琶——不值不談,睹物思人。
12、人是衣裳馬是鞍。13、千里騾馬一處牛。14、瘸腳驢跟馬跑——趕不上。本指齊楚相去很遠。15、千里騾馬一處牛。
馬:1.哺乳動物,頭小,面部長,耳殼直立,頸部有鬣,四肢強健,每肢各有一蹄,善跑,尾生有長毛。是重要的力畜之一,可供拉車、耕地、乘騎等用。皮可制革。
造句:
1、有你詳細指導,我想大家今天這場球賽,肯定會旗開得勝,馬到成功。
2、有總工程師坐鎮指揮,本次試驗一定能馬到成功。
3、今天我這兒有一匹備好了鞍子的馬;我們可以騎馬到花露斯酒店,在那兒我可以雇一輛馬車,和我一起坐馬車回家去。
4、巨大的馬匹被整個省略,但騎馬人那種特定和優美的姿態卻鮮明地顯現出來。
5、我的同學莊苗妤是全班跑步最快的人。上次跑步,我眼睜睜地看著她一下就跑到了前面,一馬當先地跑完了全程。
6、乘寶馬馳騁祖國大地,跨駿馬奔騰長城內外。干事業創輝煌一馬當先,走富裕康莊馬到成功。揮揚鞭催馬緊跟時代,賺外匯齊向前萬馬奔騰。愿你馬年鴻運照!
7、即使你過去是個一呼百諾的大將軍,也必須順應眼前的局勢,扮演好馬前卒的角色。
8、戰爭年代里,老將軍指揮千軍萬馬馳騁疆場,至今身上還留有多處槍傷。
9、面對千軍萬馬,紙上談兵是遠遠不夠的,也不要膽怯到草木皆兵,要知己知彼,然后聲東擊西、攻其不備,才能得到最后的勝利。
3、帶馬字的俗語大全
帶馬字的俗語大全如下:
1、一馬不跨雙鞍。
2、人奔家鄉馬奔草。
3、人怕理,馬怕鞭,蚊蚤怕火煙。
4、人要煉,馬要騎。
5、小馬兒乍行嫌路窄。
6、千里騾馬一處牛。
俗語,作為一種口頭流傳的、形象的、定型的語句,是人民群眾的口碑,反映著時代的風尚和人們的思想感情,幾乎人類社會文明的各個領域、日常生活的每個角落,都有它攝取的“鏡頭”,或贊揚,或批評,或進諫,無不出自肺腑。
俗語在歷史上名稱繁多,如稱俗言、俚語、俗諺、古諺、諺語、鄙俚詞、恒言、常語等。俗語的范圍比較廣,包括諺語、俚語及口頭上常用的成語等。俗語這一老百姓的口頭創作,大致可分成三種類型。
俗語與格言、歇后語、常用語、慣用語以至方言土語、標語、口號之間,存在互相轉化、借用的現象。它們的共同特點是句式自由,可長可短,沒有固定格式。
但俗語顧名思義更加通俗,較少文氣,因而更靈活、通行,更具風趣幽默和俏皮,也更擅于描摹世態風情。像“打腫臉充胖子”,“豬八戒倒打一耙”,“偷雞不著蝕把米”,這樣把意思表達得淋漓盡致的俗語,詼諧有趣,也增加了表達的表現力量。
4、跟馬有關的俗語
跟馬有關的俗語有望山走倒馬、心急馬行遲、牛頭不對馬嘴、死馬當活馬醫、一馬不跨雙鞍。
資料擴展:
俗語,是漢語語匯里為群眾所創造,并在群眾口語中流傳,具有口語性和通俗性的語言單位,是通俗并廣泛流行的定型的語句,簡練而形象化,大多數是勞動人民創造出來的。反映人民生活經驗和愿望。俗語,也稱常言,俗話,這三者是同義詞。
俗語一詞,已經普遍用作語言學的術語;常言一詞,帶有文言的色彩;俗話一詞,則有口語的氣息。俗語使人們的交流更加方便且具有趣味性,具有地方特色。
俗語是熟語之一,指約定俗成,廣泛流行,且形象精練的語句。從廣義來看,俗語包括諺語、歇后語(引注語)、慣用語和口頭上常用的成語,但不包括方言詞、俗語詞、書面語中的成語,或名著中的名言警句;
從狹義來看,俗語是具有自己特點的語類之一,不同于諺語、歇后語,但一些俗語介乎幾者之間。俗語來源很廣,既來自人民群眾的口頭創作,也和詩文名句、格言警語、歷史典故等有關聯。
請添加微信號咨詢:19071507959
最新更新
推薦閱讀
猜你喜歡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