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白話小說,魯迅的第一篇白話小說名稱是什么
1、魯迅的第一篇白話小說名稱是什么
魯迅的第一篇白話小說名稱是《狂人日記》。
《狂人日記》是魯迅創作的第一篇短篇白話文日記體小說,也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小說,寫于1918年4月。該文首發于1918年5月15日4卷5號的《新青年》月刊,后收入《吶喊》集,編入《魯迅全集》第一卷。
小說通過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寫,揭示了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表現了作者對以封建禮教為主體內涵的中國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現了作者深刻的懺悔意識。同時對中國的甚至是人類的前途表達了深廣的憂憤。
作品鑒賞
在小說的開頭“狂人日記序”中寫道:“勞君遠道來視,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補矣。”狂人病體痊愈暗示的是其他人在精神上的不正常。在眾人眼中,狂人是一個患有迫害狂恐懼癥的病人,在狂人眼中,其他人才是吃人的人。這樣的不同角度和立場,深刻的揭示了病態社會的悲哀。
小說通過古久先生的陳年流水簿子的形象暗示,將矛頭直接指向保守的傳統文化。“將來是容不得吃人的人”,是狂人對未來社會的幻想和規劃;“我也未必沒有吃過妹子的肉”,這是狂人對自我的評價和反思,也是自己對前途的絕望,充滿了自我懺悔的精神。
小說的結尾“救救孩子”的呼喊是狂人為建立新的社會而進行實踐性的探索。在狂人看來,現實中的人都是有罪的,只有孩子是純潔的,沒有受到吃人文化的污染,因此要想有一個美好的未來,就只有把希望寄托在孩子們身上,就只能趕緊救救孩子。
2、魯迅發表的第一篇白話小說是《》,小說集《》,散文集《》,雜文集《》
魯迅發表的第一篇白話小說是《狂人日記》,小說集《吶喊》,散文集《朝花夕拾》,雜文集《墳》。
魯迅在1918年5月,首次以“魯迅”作筆名,發表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他的著作以小說、雜文為主。
魯迅的代表作有:
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阿Q正傳》等皆收于《吶喊》中) ;
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 ;
文學論著:《中國小說史略》;
散文詩集:《野草》《故鄉》 ;
論文集:《門外文談》 ;
雜文集:《墳》《熱風集》《華蓋集》《華蓋集續編》《華蓋集續編的續編》《南腔北調集》《三閑集》《二心集》《而已集》《花邊文學》《偽自由書》《附集》《準風月談》《集外集》《且介亭雜文集》《且介亭雜文二集》《且介亭雜文末編》等18部。
:
魯迅先生的名言:
1、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愿擠,總還是有的。
2、倘只看書,便變成書櫥。
3、我好象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擠出的是牛奶。
4、不滿是向上的車輪,能夠載著不自滿的人前進。
5、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6、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7、愿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的話。
8、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9、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
3、魯迅發表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什么
魯迅發表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是《狂人日記》。
《狂人日記》是魯迅創作的第一篇短篇白話文日記體小說,也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小說,寫于1918年4月。該文首發于1918年5月15日4卷5號的《新青年》月刊,后收入《吶喊》集,編入《魯迅全集》第一卷。
小說通過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寫,揭示了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表現了作者對以封建禮教為主體內涵的中國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現了作者深刻的懺悔意識。作者以徹底的“革命民主主義”的立場對中國的文化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時對中國的甚至是人類的前途表達了深廣的憂憤。
魯迅簡介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于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
魯迅作品有《吶喊》、《彷徨》、《故事新編》、《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三閑集》、《南腔北調集》、《二心集》、《花邊文學》、《偽自由書》、《準風月談》、《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集》、《且介亭雜文末編》、《集外集》、《集外集拾遺》、《集外集拾遺補編》等。
4、第一篇白話小說是什么
第一篇白話小說是魯迅的《狂人日記》。
《狂人日記》是魯迅創作的第一篇短篇白話文日記體小說,也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小說,寫于1918年4月。該文首發于1918年5月15日4卷5號的《新青年》月刊,后收入《吶喊》集,編入《魯迅全集》第一卷。
小說通過被侵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寫,揭示了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表現了作者對以封建禮教為主體內涵的中國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現了作者深刻的懺悔意識。
作品主旨:
《狂人日記》整篇作品幾乎都是狂人內心世界的表白。狂人認為周圍的人都在吃人,自己也要被迫吃人或被人吃。
狂人被關起來,拒絕家人送來的飯菜,拒絕被醫治,一直勸說周圍人不要再吃人。直到最后狂人發現,也許自己就曾在無意中吃過自己妹妹的肉。絕望中的狂人發出“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的呼喊。
在小說的開頭“狂人日記序”中寫道:“勞君遠道來視,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補矣。”狂人病體痊愈暗示的是其他人在精神上的不正常。在眾人眼中,狂人是一個患有迫害狂恐懼癥的病人,在狂人眼中,其他人才是吃人的人。這樣的不同角度和立場,深刻的揭示了病態社會的悲哀。
請添加微信號咨詢:19071507959
最新更新
推薦閱讀
猜你喜歡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