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散文,魯迅的散文有哪些
1、魯迅的散文有哪些
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
:
人物簡介: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后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浙江紹興會稽縣人,中國現代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作品:1921年發表中篇白話小說《阿Q正傳》。1918年5月15日發表《狂人日記》,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1936年10月19日因肺結核病逝于上海。魯迅的作品主要以小說、雜文為主,代表作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南腔北調集》《三閑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雜文》等。他的作品有數十篇被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并有多部小說被先后改編成電影。其作品對于五四運動以后的中國文學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魯迅以筆代戈,奮筆疾書,戰斗一生,被譽為“民族魂”。“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魯迅一生的寫照。
評價:兩岸政府對他的不同的政治化評價,使當代對魯迅的真實思想需要重新澄清。比較重要的當代魯迅研究學者有王瑤、林辰、朱正、王得后、錢理群、李歐梵、周策縱、王富仁、陳漱渝、汪暉、張夢陽、徐麟、王乾坤等。學者嚴家炎、何滿子、邵燕祥、林賢治、王元化等對魯迅先生多有著述;而作為藝術家的張仃、吳冠中、陳丹青、范曾等大家對魯迅先生也有精彩的論述。
2、魯迅先生的經典散文有哪些?
魯迅的散文有:
1、《朝花夕拾》小引、狗·貓·鼠、阿長與《山海經》。
2、《二十四孝圖》五猖會、無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父親的病、瑣記、藤野先生、范愛農、后記。
3、《野草》題辭、秋夜、影的告別、求乞者、我的失戀、復仇、復仇(二)、希望、雪、風箏、好的故事、過客、死火、狗的駁詰、失掉的好地獄、墓碣文、頹敗線的顫動、立論、死后、這樣的戰士、聰明人和傻奴才、臘葉、淡淡的血痕中。
不重手稿
魯迅對手稿的保存并不在意,常常亂丟手稿,有時還分發給來訪的客人擦手,甚至當廢品賣掉。一次作家蕭紅在上海拉都路買油條吃,無意之中卻發現那張包油條的紙居然是魯迅翻譯《死魂靈》的手稿紙,蕭紅大為吃驚并寫信告訴了魯迅,魯迅知道后卻不以為稀奇。
蕭紅無奈只得把這一見聞如實地告訴了許廣平,許廣平聽后為此狠狠地批評了魯迅一頓。
3、魯迅的散文作品都有哪些?
《野草》
題辭
秋夜
影的告別
希望
雪
風箏
魯迅著有散文詩集《野草》和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中收有《秋夜》,《雪》,《影的告別》,《希望》,《風箏》等作品.《朝花夕拾》中收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范愛農》,《藤野先生》,《父親的病》,《阿長與〈山海經〉》等
:
4、魯迅著名的散文集有哪些?
1、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阿Q正傳》《狂人日記》等皆收于《吶喊》中)。
2、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共收錄10篇散文)(含《藤野先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等,其中,《藤野先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阿長與》已被納入初中語文人教版課本)。
3、文學論著:《中國小說史略》。
4、散文詩集:《野草》(含《風箏》、《雪》(收錄在人教版語文七年級年級上6課)等作品。
5、論文集:《門外文談》。
6、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南腔北調集》《三閑集》《二心集》《而已集》《花邊文學》《偽自由書》《附集》《準風月談》《集外集》《且介亭雜文集》《且介亭雜文二集》《且介亭雜文末編》等19部和很多另外的雜文集。
魯迅的學術思想
魯迅的文學史思想極為豐富深刻,發出具有時代特色的熠熠光輝。他創造性地從事了文學史的編撰工作,留給后世兩部文學史專著——《中國小說史略》和《漢文學史綱要》,為我國的文學史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極為遺憾的是,由于當時不利于創作的現實客觀條件,他本來計劃要寫的一部完整的中國文學史在有生之年未能完成。支持魯迅進行學術創作的兩大觀念,其一,早期的進化論的文學史觀,其二,中后期的馬克思唯物論指導的文學史觀。
魯迅早年接受了嚴復《天演論》的影響,故而使得進化論的思想根深蒂固直接影響到他的學術研究。一方面,魯迅認為文學作為一種藝術形式,不斷地變化發展著,具有求新求變的本質,它的變化發展不可阻擋。“進化如飛矢,非墮落不止,非著物不止,祈逆飛而歸弦,為理勢所無有。”
人類社會不斷地進化,“便是文章,也未必獨有萬古不磨的典則。”文學樣式之一的小說“亦如詩,至唐代而一變,雖尚不離于搜奇記逸,然敘述宛轉,文辭華艷,與六朝之粗陳梗概者較,演進之跡甚明”。
而作為小說的初始形態,“迫神話演進,則為中樞者漸近于人性,一凡所敘述,今謂之傳說”。另一方面,在文學不斷進化發展的基礎上,魯迅認為文學還必須革故鼎新。“進化的途中總須新陳代謝。
所以新的應該歡天喜地的向前走去,這便是壯,舊的也應該歡天喜地的向前走去,這便是死各各如此走去,便是進化的路。”而在接受馬克思主義學說之后的文學史研究中,魯迅一直堅持著唯物論,從科學的客觀性出發,堅持物質第一性,認為人的意識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和摹寫。
來源:百度百科-魯迅
請添加微信號咨詢:19071507959
最新更新
推薦閱讀
猜你喜歡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