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的評說,誰能告訴我鳥的評說全文
1、誰能告訴我鳥的評說全文
謝謝了
2、話題:鳥的評說閱讀《鳥的評說》,自選角度,自擬題目,聯系生活實際,展開議論,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議
例文一
嫉妒最卑劣
七種鳥兒,從麻雀議論燕子開始,到蒼鷹評價麻雀結束,都在竭力否定對方,真乃咄咄怪事。
說怪不怪,這從深處探究,是由于心理的狹隘。“毀生于嫉,嫉生于不勝。”(讀《江南錄》)遠在九百多年前,王安石對嫉妒現象已經做了深刻的剖析。燕子說黃鸝,“徒有一身美麗的裝束”。是黃鸝一身美麗的羽毛,使燕子自慚形穢,因而妒火中燒。黃鸝說百靈,聲音雖悅耳,動機卻不純。“悅耳”說,是自愧弗如得出來的真實結論;“不純”說,是嫉妒心理編造出來的無稽之談。
難道鳥兒之間的相互詆毀,都是出自于嫉妒嗎?這不一定。但嫉妒是一種卑劣的情感,因而會產生卑劣的行為,這一點則是確實無疑的。鸚鵡學舌,是一種本能,也是一種絕技。百靈不會,本無可厚非。但當它詆毀鸚鵡“最無原則”時,這顯然是一種惡意中傷。同樣,“舉頭聞鵲喜”,是民間一種沒有科學依據的傳說。喜鵲喳喳叫,本身并不知。說它“生就一副奴顏媚骨”,這是鸚鵡因人們聞鵲噪有喜色,而發出的詛咒。寓言大師克雷洛夫說得好:“自己的思想愈卑劣,就愈要挑剔別人的錯兒。”
嫉風妒雨,很難預報,也很難防范。有同學被評為“三好”生,于是就有人拿自己的“一好”強項與之相比,認為被評者不值得自己學習。更有甚者,拿三好學生的某一缺點嘲笑,以發泄自己的不滿。哪怕是一位同學受到老師的一次表揚,很快就有人講出該同學某一方面的缺陷,甚至披露該同學某一時期的過錯。也是說怪不怪的現象,嫉妒往往產生于同輩之間。飛禽不嫉妒走獸,禽獸不嫉妒人類,人類也是同輩人相妒。因嫉妒而詆毀,是弱者的表現。
妒賢嫉能者,可鄙!
見賢思齊者,可貴!
評點:本篇進入的角度是:鳥兒們竭力否定對方,原因之一是心理的嫉妒。文中先引用了王安石的話,后引用了克雷洛夫的話:兩段名言同樣證明嫉妒產生的原因,進入的角度也不盡相同。前者由外而內(因不勝而生嫉),后者由內而外(因思想卑劣而挑錯),后者又是前者的深化。
例文二
傲慢與偏見
七個鳥兒登場,演出一場鬧劇。一個個評說對方,無一例外,全盤否定。其口氣,不容置喙;其神態,不可一世。
這是一種驕橫傲慢的態度。麻雀瞧不起燕子,燕子挖苦黃鸝,黃鸝鄙夷百靈,百靈對鸚鵡不屑一顧,鸚鵡又認為喜鵲不值一提,喜鵲居然諷刺蒼鷹,蒼鷹更不把麻雀放在眼里。寓言詩雖沒有描畫出各種鳥兒的語言、神態,但從它們評說的言詞中,已清晰地看出了一群狂徒的嘴臉。
這是一種偏于一隅的見解。七種鳥兒,各有所長,但都沒有被同類看到或提及。如燕子能報春訊,黃鸝有美妙歌喉,鸚鵡善于模仿,喜鵲給人以希望,蒼鷹有凌云之志。是不知,還是不言?是視而不見,還是以偏概全?
這是缺乏自知之明的表現。記不清是哪位名人,說過這樣一句名言:傲慢會產生偏
見,偏見也會產生傲慢。看了《鳥的評說》,更加確信了這一道理。因為輕視同類,就沒有細視、全視同類,因而產生了偏頗之見;也因為已有偏見,就自視甚高,自命不凡,因而傲慢之態會油然而生。傲慢與偏見,互為因果,又都根植于缺乏自知之明。
一個十分有趣的事實呈現在我們的面前:傲慢者同樣是被輕視者。每種鳥兒都傲視同類,而每種鳥兒又都受同類的鄙視。這仿佛是一個難解之謎,其實,法國十九世紀批判現實主義巨匠巴爾扎克,早就看出了其中的奧秘:“傲慢是一種得不到支持的尊嚴。”
現實生活中,傲慢與偏見結緣,不乏其人。有些青年,取得一點成績,就狂妄自大,目空一切,看別人老不順眼,總覺得周圍的人不如自己,仿佛鶴立雞群,無與倫比。因而,傲慢往往與孤獨結伴,傲慢者往往是人生道路上的踽踽獨行者。我身邊的傲慢者,雖有同窗,而無好友;雖有同行,而無知音。因而,面目雖可憎,遭遇實可憐。
我奉勸傲慢者,對待同伴,態度還是謙遜點好;看待他人,方位還是全面點好。
評點:文章先勾勒七個鳥兒的神態,突出他們的傲慢嘴臉,然后溯本求原,分析產生傲慢心理的原因——缺少自知之明,最后描畫其可憎形象,揭示其可悲處境,令傲慢者警醒。
寫作提示:本題是要求學生就寓言詩寫一篇作文,所以深刻理解寓言詩的寓意,以便選準角度,把道理說正確,說清楚就顯得特別重要了。鳥兒們評說同類,措辭雖不盡一致,基調卻大體相似:否定和詆毀。被否定和詆毀的鳥兒,有沒有長處和優點?為什么否定和詆毀者看不到這些優點和長處?在我們生活的環境里,有沒有人也犯有鳥兒們同樣的錯誤?這些鳥兒否定同類者,自身有沒有缺點和不足?它們看自身與看同類,眼光有什么不同?它們為什么不能作自我批評?在我們的周圍,有沒有類似現象?王安石認為:“毀生于嫉,嫉生于不勝。”用王安石這一觀點,分析《鳥的評說》,你有什么樣的認識?鳥兒們的傲慢態度,源于鳥兒們的偏頗之見,可以分析一下傲慢與偏見之間的聯系。每一種鳥兒在否定其他鳥之后,自己也被另一種鳥所否定。這將形成一種什么樣的氛圍?分析生活在這樣的環境里,會產生什么樣的結果。把這些問題搞清楚,文章的思路大體就出來了,選擇其中一個方面立論,聯系實際,就是一篇好文章。
3、鳥的評說八百字議論文高考作文
鳥的評說八百字議論文高考作文
4、96高考滿分作文《鳥的評說》
由《鳥的評說》想到的
有這樣一個寓言,意味雋永,讓人回味無窮。它講的是一群鳥兒互相指責、批評的故事。比如在鸚鵡的眼里喜鵲是奴顏媚骨,在百靈看來鸚鵡又是人云亦云,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也許地在這些鳥兒眼中孔雀也有缺點,就是尾巴太美。
我非公冶長,但聽了鳥語也是“于我心有戚戚焉”,我輩人中像鳥的還算少嗎?常見有的人,寬于律己,嚴以待人,凡是敝帚必然自珍自夸,凡是他人必然求全責備,時而感世傷懷,時而悲天憫人,時而怨物,時而自嗟,總而言之,昂昂然天地間惟我獨尊,世間萬物難入他的紅眼。我要奉勸這樣的人:“牢騷太盛防腸斷”啊!
只看到別人的不足與缺憾,試問這種情緒的產生是源于世界上的不圓滿還是心靈上的不完滿?上古神話中說鴻蒙之初,天不滿于東西,地陷于西北;古人也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我們又何必囿于成見不肯多一分包涵呢? 梅堯臣有一句名詩:“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它歷來為人激賞,我想除了詩本身的工巧外,還因為它包含著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哲理:事物各有短長。梅皋和司馬相如都是才華橫溢的名賦家,都曾以文章驚海內,而兩個人也并非十全十美,“梅皋敏而不工,相如工而不敏”。我們怎么能因為梅皋“不工”就否認他的“敏”,或因為相如的“不敏”就看不到他的“工”呢?
如果我們都能全面寬容地正確看待他人和自己,不就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攻訐甚至械斗嗎?鳥兒的互相指責正是我們的一面鏡子,應該看到我輩人中雖多朽木之才,我輩人中也頗多龍鳳。不要做只看到別人缺點的“放大鏡”吧。要知道鳥無完鳥,人也無完人。
請添加微信號咨詢:19071507959
最新更新
推薦閱讀
猜你喜歡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