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桓公問管仲,齊桓公問相國管仲誰可任相國,管仲答非所問
1、齊桓公問相國管仲誰可任相國,管仲答非所問
【譯文】:管仲患病,齊桓公前往探望問他,說:“仲父,你的病十分嚴重,百姓都不忌諱說你的生死了,我將把國家托付給誰看管?”管仲回答說:“以前我竭盡所能盡心盡力思考,都不能知道可以選誰,如今有病而且危在旦夕,我能說什么?”齊桓公說:“這是大事情,希望你能夠指點我。”管仲恭敬地回應道:“你打算把誰升為相國?”齊桓公說:“鮑叔牙可以嗎?”管仲說:“不行。我與鮑叔牙很要好。鮑叔牙的為人:清廉耿直,潔身自愛;他看到比不上自己的人,就不跟這些人打交道;一旦聽說別人的過失,一輩子都不會忘記。”“不得已的話,那么隰朋可以嗎?”齊桓公說。管仲回答:“隰朋的為人:向上有志向,而且不恥下問,以自己比不上黃帝為恥辱。對于國事,不會包打聽;對于事務,不會都過問;對于人,不會都嚴于要求看管。不得已的話,隰朋還是可以的。”相國是個大官,當大官的,不要看著小細節,不要耍小聰明,所以說:大木工不砍樹,大廚師不擺盤子,大勇士不親自參加戰斗,大軍隊不做寇賊做的事。齊桓公施行公正,排除私仇,任用管仲而成為五霸之首;他又存私心親近偏愛的人,任用豎刁以致死后尸體腐爛,蛆蟲爬出尸外。人在年少的時候愚笨,長大了就會聰明。所以聰明的人用私心,還不如無知的人用公正的做法。每天喝醉還整飾衣服,有私利之心卻要謀取公正,貪婪殘暴卻要當君王,就是舜也無能為力。
【原文】:管仲①有病,桓公往問之,曰:“仲父之病矣,漬甚,國人弗諱,寡人將誰屬國?”管仲對曰:“昔者臣盡力竭智,猶未足以知之也,今病在于朝夕之中,臣奚能言?”桓公曰:“此大事也,愿仲父之教寡人也。”管仲敬諾,曰:“公誰欲相?”公曰:“鮑叔牙②可乎?”管仲對曰:“不可。夷吾善鮑叔牙,鮑叔牙之為人也:清廉潔直,視不己若者,不比于人;一聞人之過,終身不忘。”“勿已,則隰朋③其可乎?”“隰朋之為人也:上志而下求,丑④不若黃帝,而哀不己若者;其于國也,有不聞也;其于物也,有不知也;其于人也,有不見也。勿已乎,則隰朋可也。”夫相,大官也。處大官者,不欲小察,不欲小智,故曰:大匠不斫,大庖不豆⑤,大勇不斗,大兵不寇。桓公行公去私惡,用管子而為五伯⑥長;行私阿所愛,用豎刀⑦而蟲出于戶。人之少也愚,其長也智,故智而用私,不若愚而用公。日醉而飾服,私利而立公,貪戾而求王,舜弗能為。
【注釋】:①管仲:春秋時輔助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首的賢相。桓公:即齊桓公。②鮑叔牙:齊大夫,是管仲最要好的朋友。③隰(xí)朋:齊大夫,曾助管仲幫桓公成就霸業。④丑:意動用法,以……為恥辱。⑤大庖(páo):手藝高超的廚師。豆:擺設祭祀用的食器,名詞作動詞。⑥五伯:就是春秋五霸,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⑦豎刀(diāo):即豎刁,齊桓公的近侍。齊桓公死時,五子爭位,豎刁參與作亂,使桓公尸體停床多日以致尸蟲爬出。
2、管仲相齊桓公時齊桓公曾問:“管仲有人用乎”
譯文:
齊桓公與管仲商討伐莒,計劃尚未發布卻已舉國皆知。桓公覺得奇怪,就問管仲。管仲說:“國內必定有圣人。”
桓公嘆息說:“哎,白天工作的役夫中,有位拿著木杵而向上看的,想必就是此人。”于是命令役夫再回來工作,而且不可找人頂替。
不久,東郭垂到來。管仲說:“一定是這個人了。”
管仲說:“是你說我國要伐莒的嗎?”
東郭垂回答:“是的。”
管仲說:“我不曾說要伐莒,你為什么說我國要伐莒呢?”
東郭垂回答:“君子善于策謀,小人善于推測。這話是小民私自猜測的。”
管仲說:“我不曾說要伐莒,你從哪里猜測的?”
東郭垂回答:“小民聽說君子有三種臉色:悠然喜樂,是享受音樂的臉色;憂愁清靜,是有喪事的臉色;生氣充沛,是將用兵的臉色。前些日子臣下望見君王站在臺上,生氣充沛,這就是將用兵的臉色。君王嘆息而不呻吟,所說的都與莒有關;君王手所指的也是莒國的方位。尚未歸順的小諸侯唯有莒國,所以猜測要伐莒。”
〔馮評譯文〕
桓公的一舉一動,連小民婦女都能猜測得到,大概是相當淺薄的人,所以管仲也就用淺近的方法輔助他。
3、管仲有病.....的譯文及原文
管仲有病,桓公往問之,曰:“仲父之病矣。漬甚,國人弗諱,寡人將誰屬國?”管仲對曰:“昔者臣盡力竭智,猶未足以知之也。今病在於朝夕之中,臣奚能言?”桓公曰:“此大事也,愿仲父之教寡人也。”
管仲敬諾,曰:“公誰欲相?”公曰:“鮑叔牙可乎?” 管仲對曰:“不可。夷吾善鮑叔牙。鮑叔牙之為人也,清廉潔直;視不己若者,不比於人;一聞人之過,終身不忘。勿已,則隰朋其可乎?隰朋之為人也,上志而下求,丑不若黃帝,而哀不己若者。其於國也,有不聞也;其於物也,有不知也;其於人也,有不見也。勿已乎,則隰朋可也。
白話譯文
管仲有病,桓公去探問他,說;“您的病相當重了。如果您病情危急,不幸與世長辭,我將把國家托付給誰呢?”管仲回答說。“過去我盡心竭力,尚且不足以了解這樣的人。如今病重,危在旦夕,又怎么能談論這件事呢?”桓公說;“這是大事啊,望您能教導我。”管仲恭敬地答應了,說:您想用誰為相?”
桓公說:“鮑叔牙:行嗎?”管仲回答說:“不行。我深知鮑叔牙:鮑叔牙的為人,清白廉正,看待不如自己的人,不屑與之為伍,假一聞知別人的過失,便終生不忘,不得已的話,隰朋大概還行吧?隰朋的為人,既能記識上世賢人而披效他們,又能不恥下問。自愧其德不如黃帝,又憐惜不如自己的人。
他對于國政,就不去打聽;他對于事務,不需要了解的,就不去過問,他對于別人,無關大節的,就裝作沒看見。不得已的話,那么隰朋還行。”
點評
有一個荊國人曾經掉了一把弓,但是不愿意去找回來,他說:“荊國人把弓掉了,撿到它的還是荊國人,為什么要去找呢?”這荊國人還是比較公正無私的。孔子聽說了這件事,他說:“要是把這個‘荊國’給去掉就好了。”這孔子夠公正無私了吧,把高度提升到了整個人類。老子也聽說這事兒了,老子說:“應該把仲尼的話再去掉一個‘人’。
”這三個人的故事很快就傳開了。于是,天下人都認為老子是天下最公正無私的人,他把高度提升到了萬物,認為眾生皆平等。《呂氏春秋·貴公》認為“天地大矣,生而弗子,成而弗有,萬物皆被其澤、得其利,而莫知其所由始,此三皇、五帝之德也”;
呂不韋的意思很明顯,也就是說大自然是最公正的,從古至今也只有三皇五帝能做到和大自然一樣公正。后世的統治者只有效仿三皇五帝和大自然的公正無私,才能治理好國家。
4、齊恒公問管仲曰:“王者何貴~翻譯
桓公問管仲曰:“王者何貴?”曰:“貴天。”桓公仰而視天。管仲曰:“所謂天者,非謂蒼蒼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為天,百姓與之則安,輔之則強,非之則危,背之則亡。”詩云:“人而無良,相怨一方。”民怨其上,不遂王者,為之有也.
參考譯文:
齊桓公問管仲:“君王要重視(貴:重視,崇尚)什么?”(管仲回答)說:“要看重天。”桓公仰望著(天)。管仲說:“所說的天,不是指蒼蒼茫茫的天空。當君王的,要把老百姓當作天。百姓贊同(政事)社會就會安定,百姓輔佐(君王)國家就能富強;百姓非議(政事)天下就會危險,百姓反對(君王),國家就會滅亡。” 《詩經》說:有的人們不良善,徒然相怨在一方。如果百姓埋怨他的官員,最后國家卻不滅亡的情況,從來就沒有過。
請添加微信號咨詢:19071507959
最新更新
推薦閱讀
猜你喜歡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