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桓公得寧戚,齊桓公得寧戚文言文及翻譯
1、齊桓公得寧戚文言文及翻譯
齊桓公求賢若渴,見到有才之人,不計前嫌,待人以寬,有才之人才愿意安心在他手下辦事,有能人幫助的齊桓公正因為如此才成為春秋的一代霸主。
齊桓公得寧戚文言文原文
寧戚欲干齊桓公,窮困無以自進,于是為商旅將任車以至齊,暮宿于郭門之外。桓公郊迎客,夜開門,辟任車,爝火甚盛,從者甚眾。寧戚飯牛居車下,望桓公而悲,擊牛角,疾商歌。桓公聞之,撫其仆之手曰:異哉!之歌者非常人也。命后車載之。桓公反,至,從者以請。桓公賜之衣冠,將見之。寧戚見,說桓公以治境內。明日復見,說桓公以為天下。桓公大說,將任之。群臣爭之曰:客,衛人也。衛之去齊不遠,君不若使人問之,而固賢者也,用之未晚也。桓公曰:不然,問之患其有小惡,以人之小惡,亡人之大美,此人主所以失天下之士也已。遂舉,大用之,而授之以為卿。當此舉也,桓公得之矣,所以霸也。
注釋
寧戚,春秋時期衛國人,早年貧困,替人拉牛車運貨物。后來得到齊桓公任用,拜為上卿,遷相國。
干:求見。
將任車:駕載貨的車。將,駕,御。任車,載貨物之車,古時多用牛拉。
郭門:外城的城門。
辟:通避。使離開
爝火:火炬、火把。
之:指示代詞,這。之歌者,這個歌者。
請:安置、安頓。
說桓公以治境內:用如何治理齊國的話勸說桓公。
說桓公以為天下:用如何治理天下的話勸說桓公。
以:......的原因
去:距離
然:對,正確
商歌:悲涼的歌。后以商歌比喻自薦求官。
進:被舉薦
說:通悅,高興
爭:同諍,勸諫
翻譯
寧戚想要求見齊桓公,但處境窮困,沒有辦法使自己得到舉薦,于是就替商人趕著裝載貨物的車來到齊國,晚上露宿在城門外。
齊桓公到郊外迎接客人,夜里打開了城門,讓路上的貨車避開。當時火把很明亮,跟隨的人很多。寧戚在車下喂牛,他看到齊桓公,感到很悲傷,就拍擊著牛角大聲唱起商朝的歌來。齊桓公聽到歌聲后,撫摸著自己的車夫的手說:真奇怪!那個唱歌的不是個平常人。就命令副車載著他。
齊桓公回城后,到了朝廷里,跟隨的人員請示齊桓公如何安置寧戚。桓公說賜給他衣服帽子,我要接見他。寧戚進見齊桓公,告訴如何齊桓公治理國家的話。第二天又進見齊桓公,用如何治理天下的話勸說齊桓公。齊桓公很高興,準備任用他。
群臣勸諫他說:這位客人是衛國人。衛國離齊國不遠,您不如派人去詢問一下。如果確實是賢德之人,再任用他也不晚。齊桓公說:不能這樣。去詢問他的情況,是擔心他有小毛病。因為一個人的小毛病而忽略他的大優點,這是君主失去天下賢士的原因。況且人本來就難以完美,衡量以后用其所長。于是齊桓公任用他,并且授予他官職。這就是得當的舉薦啊,齊桓公掌握住這個原則了,因此才成為了春秋霸主。
2、寧戚與齊桓公的故事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原文:(選自《劉子·妄瑕》)
齊桓深知寧戚,將任之以政,群臣爭讒之,曰:“寧戚衛人,去齊不遠,君可使人問之,若果真賢,用之未晚也。”
公曰:“不然,患其有小惡者,民人知小惡忘其大美,此世所以失天下之士也。”乃夜舉火而爵之,以為卿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桓公可謂善求士矣。
譯文
齊桓公很了解寧戚,準備委任他來管理國家的政務。朝中的大臣爭相向齊桓公進寧戚的讒言,說:“寧戚是衛國人,(衛國)離齊國不遠,您可以派人去調查他,如果他真是一個有才有德的賢人,再重用他也不為遲呢!”
齊桓公說:“不能這樣,我擔心他有小小的過失。一般人常常了解一個人的小缺點,而忽視他的主要優點,這就是世上不能得到有才能有德行的人的原因啊!”于是連夜點燈,大排筵席,拜封官職,并請他擔任齊國的相國。寧戚擔任相國之后,協助齊桓公多次聯合諸侯,一統天下。像齊桓公這樣可算是善于發現人才和使用人才了。
啟示
1.作為一個君子不要因為小人的饞毀而改變自己高潔的品性。
2.做為一個掌權者要明白是非,絕不可偏聽偏信,人云亦云。
3、齊恒公的典故
齊桓公的歷史典故
據說當時齊桓公為了建立霸業就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號,一方面保持對于周王室的敬重,一方面互相扶持對抗外族,而就在齊桓公提出這一口號不久,遠在北方的山戎就跳出來攻打燕國,當時山戎部落活躍在周朝北方,而燕國就深受其害。在收到燕國的支援請求之后,齊桓公就領兵幫助燕國(話說當時雖然諸國之間內斗不休,但是碰上外族入侵的時候倒是少有拖后腿的。)
齊軍的強大遠不是山戎可以抵擋的,一路打過去很快就擊敗了山戎部隊,甚至還反攻,滅掉了山戎中的令支國,之后一路進發打倒了孤竹國,但是因為地形復雜,有很多山丘,所以齊桓王等人在一個山谷之中迷路了,連著幾隊斥候出去都沒有什么成果,軍隊的補給出了巨大的問題,如果再找不到出路可能會死在這里。就在這個時候管仲苦思冥想,對齊桓公說:“這兒的老馬肯定認識路,我們讓老馬來帶路肯定能出去。”果不其然,在幾匹老馬的帶領下,齊軍很快就出去了,找到了孤竹國,消滅了孤竹國,從此以后老馬識途的故事也就流傳了開來。
齊桓公逐白鹿的典故
齊桓公也就像是主角一樣,經常在外面碰上老人家,比如他追一只鹿遇到一個“愚公”的老人指點了他應該整頓吏治,這次出去又是追一只鹿,又碰著了一個老人。
話說這一天齊桓公趁著天氣好出去打獵,遇上一只白鹿,就一直追著去,追到了麥丘,看到了一個滿頭白發的老人家,齊桓公看到老人家就問:“老人家多大了啊?”那人回答說:“83了。”在那個時代83歲很長壽了,于是齊桓公感嘆道真長壽啊。于是就和老人家坐下來喝喝酒什么的,喝著喝著,齊桓公說:“老人家您祝福我一下吧。”于是老人家用自己的方式祝福齊桓公,第一句是“讓我的國君更加長壽,金銀都不足為貴,只有百姓更加珍貴。”齊桓公聽了覺得說的很有道理就讓老人話再說一句。
老人家接著說:“讓我的國君能夠好學且不恥下問,手下都是賢者能臣。”齊桓公覺得這個老人家肯定是來指點自己的就說再來一句,于是老人家又說了:“希望百姓能夠不得罪君王,君王也不得罪百姓。”齊桓公覺得這句話說得不如前兩句有水平,就請老人家換一句,但是老人家哭著說:“這句話比前兩句更加重要呢。百姓得罪了君王,還有為他開脫的,君王得罪了百姓現在都沒有為他們辯解的啊。”聽到老人家這么情真意切的話,齊桓公覺得自己能夠碰上這么一個智者,真是天大的福氣,于是舉薦他為官,而齊桓公能夠稱霸天下,不只是因為管仲,也是因為這次的遭遇啊。
齊桓公得寧戚的典故
自古以來各朝各代能力出眾的人數不勝數,雖然大多數并不像諸葛孔明等人那樣才能人品樣樣俱佳,但是能力不差的人一點都不在少數,而身為一個君主,齊桓公能夠不拘小節,任用這些雖然品行略有缺陷,但是才能出眾的人,因此得以成就霸業,這里要說的就是寧戚。
寧戚這個人才能非常出眾,在齊桓公任用管仲欲要拜他為相的時候,管仲就說了光靠我一個人是很難成事的,想要成就大業還需要更多的人才,于是向齊桓公推薦了五個大才,這其中他就有說到比起增加人口增加糧草我不如寧戚。于是齊桓公非常渴望得到寧戚的幫助,而恰好寧戚也想要見齊桓公。
寧戚雖然想見齊桓公,但是他很窮,沒辦法得到舉薦,就替商人趕車來到齊國,晚上住在了齊國的郊外,當時齊桓公正好在郊外接見客人,就讓路上的貨車都讓讓,寧戚看到了齊桓公,莫名地感到悲傷,就唱起了一首悲傷的歌謠,齊桓公聽到之后就讓人把寧戚找來,打算明天接見他。第二天寧戚見到齊桓公之后,一展所長,將自己治理天下的觀點說給了齊桓公聽,齊桓公一聽覺得寧戚確實是一個人才,所以就打算任用他,但是群臣還有人讓齊桓公再去打聽打聽寧戚情況的,但是齊桓公覺得去打聽一個人肯定是擔心他有什么毛病,但是為了一點小的缺陷就放棄了他的大才這是不值得的,所以堅持任用他。正是齊桓公這種不拘小節的用人態度才造就了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
4、齊桓深知寧戚,將任之以政怎樣翻譯
齊桓深知寧戚①,將任之以政②
譯文:齊桓公很了解寧戚,準備委任他管理國家的政務
1 齊桓:齊桓公,春秋時期齊國的國君.寧戚:齊桓公的大臣,衛國人.
2 政:指國家的統治管理.將任之以政:準備任用他管理國家的政務.
請添加微信號咨詢:19071507959
最新更新
推薦閱讀
猜你喜歡
關注我們
